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离职法检人眼里的《第二十条》:自我感动代替不了司法现状

图片来源:电影《第二十条》官方微博


《第二十条》热映,最应该看这部电影的不是当事人和律师,也不是平民大众,而是司法工作人员。

只有他们敢于担当,依法做出符合社情民意的裁决,人们才敢行使正当防卫权,见义勇为才会回到生活当中。

所以一直期待能有更多的司法人员认真看这部电影。

然后,就看到了一位检察官写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

实写的很好。

好在他有当事人视角,有对检察官自身的要求和反思,尤其他提到“司法需要扎根泥土体现民意。好的司法一定是深深的与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观所缠,好的司法判决也一定是社会价值观的法律化体现

——这是当下司法人员最缺的,也是他们认识不到、不在意的。

机械司法和重刑主义,让原本无罪和罪轻的案件,陷入有罪和罪重的深渊,基本无法改变。

如果说韩明在听证会上的发言代表了一个检察官的高光时刻,确实值得敬佩。

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之前20多年冷漠机械的办案状态,而这才是普通办案人员的常态。

如果不是3年前他机械司法,把见义勇为的公交车司机办成一个故意伤害,最终导致司机冤死车轮之下。

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儿子连续被冤,深感见义勇为者反被冤被拿捏的无奈,他也没有能力反思,没有可能去体察一个案件对一个家庭的深远影响。

更没有勇气去对抗,也就没有电影的那段振聋发聩的宣言了。

这个电影的推广,让我们看到了最高检还正当防卫权于百姓的决心。

但是,没有谁敢期待,从今而后,韩明所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能很好地体现社情民意,都能如此勇敢担当。

毕竟大的司法环境没有改变,传统没变,办案的思维方式没变,对案件的考核也没有根本改变。

偶尔出现一个惊为天人的案子可以理解,期待以后所有的案子都这么办,不现实。

不少法检人员在那篇文章末尾留言,说这部电影是为他们正名,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具体体现。

说实话,看到这些,苦笑一声。


韩明的那段慷慨陈词,如果在日常的办案中,应当出自谁口?

辩护律师!

听证会上,法庭上,这么多年,这么多案件,有几个人见过这样慷慨陈词的检察官?

从流传出来的庭审视频看,是不是这样的律师更多?

可是,影片丝毫没有提及。

在法治影片的视野里,律师始终是缺席的,伟光正的永远都是法检人员。

如果我还在体制内,没有律师的切身视角,没有跟当事人和家属并肩战斗的经历,大概率,我也会被电影感动。

似乎电影中的韩明就是自己的化身,感慨终于有人替我说出了心里话,终于有人看见了我的勇敢和担当,让我顶天立地地站在了大众面前......

不否认体制内有健康力量,这是法治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当事人的希望,更是律师必须紧密团结的力量。

我们也为办案中遇到这样的法检人员而深感幸运。

但更多时候,办案中遇到的法检人员,是很难认真听取律师意见的,对律师意见要么不听,要么敷衍,要么嗤之以鼻。

天然地跟律师对抗,这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法检人员是很愿意听律师意见的。

但是,由于久居庙堂之上,脱离现实生活太久,离民生太远,无法理解和体会现实,没有同理心,更没有对这个苦难世界的悲悯,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最终还是不能接受律师的意见。

导致原本可以不起诉或者撤回的案件,也走上了有罪判决之路。

这种是最可惜的。


缺失对生活和民情的基本体验,仅靠支离破碎的卷宗呈现出来的片段办案,只会让案件和当事人失去公平处理的机会,离司法机关想要的公平正义也相去甚远。

少一点自我感动,多一点脚踏实地。

无论法检还是律师,当我们能真实地走进乡野,走进企业,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再去看待案件,就多了不一样的视角,对案件的处理就会更踏实,拿出结论的时候,也会更坚定有力。

而这,就是百姓最真切的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律师与法检何以对司法现状有着天壤之别的判断】
法律人为何越来越挑战民众可接受的情理?
山东法院从律师法学专家招录法官火热:招录18人122人报名,29人通过测评28名律师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刘哲:法律共同体也不提了——(法、检与律师之间)只能完全不交往?
写给刚做律师的辞职法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