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倩女离魂》的前身与后世》 www.wenku1.com

   【摘要】元代剧作家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剧作。它既继承了前代《搜神后记》、《灵怪录》、《幽明录》中许多“离魂”的情节,并对后世的如《牡丹亭》、《画中人》、《秣陵春》等剧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倩女离魂》还借鉴了《西厢记》张生梦中莺莺月夜追赶的内容,并加以丰富。此后的《玉簪记》、《牡丹亭》等都在《倩女离魂》的基础上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剧中的重要情节。

  【关键词】 《倩女离魂》;郑光祖;离魂;影响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郑光祖所作的元杂剧《倩女离魂》以其丰沛的想象、绮丽的语言、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历来颇受好评。《倩女离魂》来源于唐传奇《离魂记》,而《离魂记》则和前代诸多的魂形分离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倩女离魂》也显然对同时代的作品有所借鉴。《倩女离魂》问世后,一时模仿者甚众,成为了戏曲创作的一种类型。

  一

  《倩女离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离魂”,它以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格调倾心歌颂那自由的灵魂,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中国人的灵魂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有精神魂魄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1]63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如果离开身体,就会出现梦境、影子、失神、重病等情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描写“离魂”的文学作品也不少见。灵魂出窍的故事最早大概在晋代《搜神后记》中出现,书中记载了一个“魂形离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分离,而且两者还同时出现:

  宋时有一人忘其姓名,与妇同寝。天晓,妇起出,后夫寻亦外出。妇还,见其夫犹在被中眠。须臾,奴子自外来,云:“郎求镜。”妇以奴诈,乃指床上以示奴。奴云:“适从郎间来。”于是白驰其夫。夫大愕,便入。与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虑是其神魂,不敢惊动。乃共以手徐徐抚床,遂冉冉入席而消灭。夫妇惋怖不已。少时,夫忽得疾,性理乖错,终身不愈。

  与此相似的作品还有《灵怪录》中的《郑生》:

  郑生者,天宝末应举之京。至西郊,日暮投宿主人。主人问其姓,郑以实对。内忽使婢出,云:“娘子合是从姑。”须臾,见一老母自堂而下。郑拜见,坐语久之。问其婚姻。乃曰:“姑有一外孙女在此,姓柳氏,其父现任淮阴县令,与儿门第相。今欲配君子,以为何如?”郑不敢辞。其夕成礼,极人世之乐,遂居之。数月,姑谓郑生可将妇归柳家。郑如其言,挈其妻至淮阴,先报柳氏,柳举家惊愕,柳妻意疑令有外妇生女,怨望形言。俄顷,女家人往视之,乃与家女无异。既入门,下车,冉冉行庭中。内女闻之,笑出视,相值于庭中,两女忽合,遂为一体。令即穷其事,乃是妻之母先亡,而嫁外孙女之魂焉。生复寻旧迹,都无所有。[2]2830

  稍后,在南北朝的《幽明录》中记载的庞阿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离魂的故事:

  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遂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乃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徵,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

  故事中的石女因爱慕庞阿的“美容仪”,于是,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去找庞阿。几经周折,终于嫁给了庞阿。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离魂故事,这个故事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故事是因“情”而起。在整个故事中,没有描写男方对女方的爱慕,或者两情相悦,而只写了女方对男方的感情。由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女方竟然灵魂和身体分离,自行去寻找男方。二是故事的离奇。囿于条件的束缚,石氏女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家里人也不会让女儿随随便便去和男人交往的,于是,她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她又可以让她的理想自由地得以实现。石氏女的身体还在家中,而灵魂可以去见心爱的人。这样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极好地调和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既没有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三,故事的最终结局,不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而是二者合二为一,且石氏女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庞阿。

  《倩女离魂》及其前身《离魂记》显然都模仿了《庞阿》的故事框架,《倩女离魂》就篇幅而言比《庞阿》和《离魂记》都要长许多,它把离魂的戏写足了,并由此建立起离魂故事的新的范式。《倩女离魂》细腻地描写了倩女离魂的原因,既是因为母亲的干扰,同时也是担心王文举科举考中后会变心。而现实中的倩女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当王文举离开她后,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由此,她的灵魂脱离了身躯,独自去寻找王文举。《倩女离魂》在第二折中描写了离魂如何去追赶王文举,并说明他同意带她一起进京。第三折中写现实生活中的倩女相思成病,备受情感的煎熬。第四折写倩女的灵魂和躯体的再度重合。这样的情节安排较之《庞阿》和《离魂记》显然充实多了,而且作者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要求婚姻自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问世后,其情节给了后世的剧作家很多的启示,于是,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首推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此剧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因春日游园,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却发现是一梦,寻梦不得,郁郁而终。杜丽娘死后,判官允许她自己去寻找丈夫,三年后她在梅花观找到了柳梦梅。柳梦梅掘坟得丽娘的真身,使其还魂。最终,杜宝接纳了柳梦梅,一家团圆。《牡丹亭》的精华部分在于杜丽娘的“梦”,她渴望爱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得到爱情,更糟糕的是,甚至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具备。她的爱情只能在梦中,一个不受现实约束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到满足。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最终是依靠了超自然的力量才得到了理想的爱情。   而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同样有这样的情节。杜丽娘死后,经判官许可,杜丽娘可以在天地之间自由地去寻找梦中的情人。在第二十七出《魂游》中,杜丽娘也这样追寻着柳梦梅。死后三年,杜丽娘的鬼魂来到了梅花观,这是她昔日的住所。这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还带有几分“鬼气”:

  【水红花】则下得望乡台如梦俏魂灵,夜荧荧、墓门人静。原来是赚花阴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呀,转过牡丹亭、芍药阑,都荒废尽。爹娘去了三年也。伤感煞断垣荒径。望中何处也?鬼灯青,兀的有人声也啰。

  【小桃红】咱一似断肠人和梦醉初醒。谁偿咱残生命也。虽则鬼丛中姊妹不同行,窣地的把罗衣整。这影随形,风沉露,云暗,月勾星,都是我魂游境也。到的这花影初更,一霎价心儿瘆,原来是弄风铃台殿冬丁。好一阵香也。

  杜丽娘忽听有人叫她的名字:“不由俺无情有情,凑着叫的人三声两声,冷惺忪红泪飘零。呀,怕不是梦人儿梅卿柳卿?俺记着这花亭水亭,趁的这风清月清。”原来是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春容图后,日夜想念,时时呼唤,他的痴情深深打动了杜丽娘:“那声音哀楚,动俺心魂。”“是他叫唤的伤情咱泪雨麻,把我残诗句,没争差。”杜丽娘经过三年苦苦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柳梦梅。她不能再和柳梦梅错过了,她要和他“完其前梦”。杜丽娘主动地找到柳梦梅,诚挚率真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剪灯临风,西窗闲话。”“幽谷寒涯,你为俺催花连夜发。俺全然未嫁,你个中知察,拘惜的好人家。牡丹亭,娇恰恰;湖山畔,羞答答;读书窗,淅喇喇。良夜省陪茶,清风明月知无价。”柳梦梅见画中美人真的出现时,只疑是梦:“小娘子夤夜下顾小生,敢是梦也?”杜丽娘说:“不是梦,当真哩。还怕秀才未肯容纳。”柳梦梅喜出望外:“则怕未真。果然美人见爱,小生喜出望外。何敢却乎?”苦苦寻找的感情终于有了着落,杜丽娘甚感欣慰:“这等真个盼着你了。”

  孟称舜曾将《倩女离魂》与《西厢记》、《牡丹亭》相提并论,说它“酸楚哀怨,令人断肠。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传情调,兼之者其剧乎。《牡丹亭》格调原祖此,读者当自见也”[3]。此语甚有见地,一语道破了彼此间的承继关系。

  《倩女离魂》的故事从仅有寥寥数语的萌芽状态到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复杂故事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周期的,而这个故事成熟后又对其他的戏曲创作提供着养料。从这个角度来看,《倩女离魂》在戏曲发展史上正扮演了一个承前启下的角色。

  作者简介:王永恩,戏曲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邮说古代爱情传奇(五)牡丹亭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牡丹亭邮票(图)
汤显祖《牡丹亭》如何突破爱情传统?
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春香、柳梦梅
你还在遗憾红楼梦未完吗?看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