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1-2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学

本文内容为复旦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图文课件。如果你对该内容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扫码进入☟

·  正  ·  文  ·  来  ·  啦  ·


我们接着上课。

下面将讨论绪论课的第二个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学

在讨论自然地理学概念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在介绍这个定义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谈到了地理环境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地理环境呢?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它包括: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不管何种环境,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呀,还有出行的行为与习惯呀,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   地理环境与衣着服饰

②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③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

④   地理环境与交通出行

那么,我们下面也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不再适合蚕的养殖了,于是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

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的穿着喜欢以皮质或棉质为主,而且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衣服的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

在南方的服饰,一般轻薄多彩,特别是夏天,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多为短衣和裙子。



蒙古人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再来看看这两位藏民的穿着。哦,不好意思,这两位是假装的藏民。

我们来看呀,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藏族人穿藏袍的典型模式是只穿一只袖子,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天热时,左袖也不穿,将两袖脱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照射的位置温度很快升高,背着阳光的位置温度还是很低,于是露在外面的那只膀子可以迎着阳光,充分利用热量。另外,这里昼夜温差大,一天中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御寒作用,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藏民放牧、干活、耕作,遇多变天气需要调温时,脱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脱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这样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即使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也只穿一只袖子。

说到藏族的服饰,哈达不特不提一下。我原本以为与服饰有什么关系,但找了一些资料阅读后发现,它只是社交活动中的一个用品,表示敬意和祝贺。意思就是这个礼物的价值相当于一匹马。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阿拉伯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

当然,我们国家的许多少数民族,服饰是很有特点的,一般我们根据其服饰,就可以判定其民族。比如,不管侗族女性的服饰多么千姿百态,款式多么不同,但银饰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瑶族妇女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一个发盘,然后再包上黑纱帕,别上银簪、银梳等。苗族与侗族一样,也喜欢用银饰,其差别我还不是特别清楚,你知道吗?

汉服,据说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的服饰,不过除了专门的聚会外,一般很少有人穿吧。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菜肴有许多流派,每个流派的形成与它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我国饮食结构大致可以说成是南米北面,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南北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 ”的格局。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而秦-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甜菜为主,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而在菜品上,是南方小而精,北方多而粗。

口味上,南方菜偏甜,而北方菜偏咸。这是因为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无法种植蔬菜,于是就在有蔬菜的季节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腌制的菜相对就比较咸,慢慢就口味越来越重了。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蔬菜一年四季都有,还盛产甘,由于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其实北方人也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难得买到,或者买不起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现在北方当然不缺糖了,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的。

山西人爱吃酸,这是非常有名的,其实福建人、广西人也爱吃酸,主要是酸笋,而且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就是一套传统名菜。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这么爱吃酸的呢?原来呀,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这一带人们,长期实践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饮料,北方上喜欢喝酒,南方人喜欢喝茶。

当然,如果想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知识,可以找一招《舌尖上的中国》来补一补。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点,是有关吃辣椒的习惯。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等地,民间素有什么地方的人“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各种组合之说。这说明中国喜辣的省份是不少的。一般,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能轻而易举地排出,所以对当地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在寒冷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


下面我们再来说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北美洲高纬度地区,是一片冰天雪地,冬日寒冷而漫长,因纽特人在这里找不到其他材料,只能用冰块来垒起他们独特的冰雪屋。

就传统民居而言,北方由于纬度高,冬天寒冷而漫长,所以建筑表现为墙厚、屋顶厚;正南、正北方位感极强,院落宽敞,是为了更多地获得日照。


南方气候湿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就做得比较单薄、轻巧,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

新疆天热少雨,缺乏木材,但土质是不错的,因而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

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蒙古包里面;通风、采光性能好,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很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北京的四合院非常有名,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赏心悦目,非常适合人的活动。

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而且倾斜度比较高。

这是傣族的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房屋架空,人住在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的暑热和潮气,防止各种虫子的侵害。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福建的土楼就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另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美国卫星误认为这是核弹发射井,而且数量有1500多座,一直放心不下,坐立不安1985年,美国中情局终于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成游客,到福建永定县进行调查,才发现所谓的“发射井”是土楼,显然不是什么大杀器,美国当局才松了口气。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在莽莽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即使到目前这个时代也一样。

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

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往来穿梭

所以,又有北马南船一说。

当然,作为运输工具的动物,在各地也是不同的。比如,居住在热带丛林的伐木工人通常用大象来运输木材。

在冰天雪地中,人们用狗拉雪橇。

还有牦牛,也称为高原之舟。

如果分析一下纬度与身高的关系,会发现:高纬度国家的平均身高明显高于低纬度国家,中国也是北方人平均身高要普遍高于南方人。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纬度越低、肤色越深。是因为,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白色人种多分布在寒带或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为缓慢的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黄色人种多分布在温带,在肤色和身体特征方面具有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的过渡性.

那么,掌握一些地理学知识,还有什么实际用途吗?我们现在说一个野外生存的例子。比如你在野外迷路了,手机信号不好,阴天看不到太阳。此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在自然界形成了许多间接判定方向的特征。摸一摸树皮,一般南面比较光洁,北面则较为粗糙,树皮上有许多裂纹和高低不平的疙瘩。其次,看颜色,南边的树皮受阳光照射,风干比较快,颜色偏浅,而北边比较潮湿,颜色深。不过这些方法在城市和公园里并不适用。如果在这些地方迷路了,你最好还是找个活人问路吧。

当然,如果可能,你可以借助这样的地图。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是最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详细的内容,我们下一节课再讲。本节课到此结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与地理环境趣谈
毡帽,几乎成了藏族男人的标准装备
【趣味地理】有区别的服饰
饮食与地理
2012年备战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汇总
世界未解之谜系列——人种形成之谜(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