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劝学篇|停课不停学|战疫期学习,逆势而为、自主学习​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要求写过一篇畅想作文之类的作业,一般来说是畅想20年后的世界。现在离千禧之年正好20年了,我想那个时候学习写作文的同学,有可能就被要求写我们现在的2020年。网上流传的这个我还真的就信了!“到了2020年,学生们不再需要去学校上学,在家里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跟老师学习知识了。”这也算得上是神预言了吧!

不过这个似乎和作者设想的应该不太一样,来得有点尴尬。现在学生们真的要求在家通过互联网跟老师学习了,可惜都不是自愿的,实在是因为疫情迫不得已!而且我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呢。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5后了,00后也开始读大学了。我知道,你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电脑和网络就开始普及了,无法想象电脑和网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或许认为社会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面对网络教学的时候,你们究竟是不是比长辈们更高明呢?我相信是,那么就看你们的了。

如今,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不得已跳跃式地进入了全国全面网络教育的新阶段,老师和家长们都有些措施不及,但你们能淡定么?或者你们正是网上所说那样:老师成了主播,父母成了家教…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

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长达十多年的人为浩劫,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当时政治挂帅,学习变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大学也不办了。也就是说,那个时代,完全没有谁逼着你学习。当然,有人随波逐流,有人逆势而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多年后,恢复了高考。第一批大学生,几乎都是这些逆势而为,能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当然,我们现在与那个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缺乏老师面对面的监督,显然对你们来说还是第一次。突然要你们自己保持学习热情,把握学习进度了,其实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有人说,这次疫情是面放大镜:善良的人是真善良,有本事的人是真有本事,坏的人是真坏,蠢的人是真蠢。那么,现在停课不停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放大镜,好学生是真好,差学生是真差。但是好坏还没有定呢,你难道不是一个好学生吗?甚至,这次疫情,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选拔过程提前了。把握好了,你可能在未来能更省力一些,走得更顺利一些。

我相信大家都想做好学生,希望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个也是说说容易,行动起来很难的事儿。要保持学习热情,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你可能会说,我有呀,不就是把拿到好的绩点呗。我知道你们可能一直以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就是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来学习的。成绩好了,家长和老师都开心,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

我曾经问过学生们:你们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呀?有一个学生的想也没想就回答:好的绩点加好玩的游戏。我觉得他这个回答很坦率,体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不管是游戏还是绩点,都应该是分数越高越好。但是好学生和坏学生呀,在对待二者的关系上是不同的。好学生像对待游戏一样来对待绩点,而坏学生像对待绩点一样来对待游戏。你也许纳闷,这不是一回事儿吗?

当然不是,你们玩游戏肯定是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太烂的游戏不仅自己觉得无趣,还会被同伴们笑话逼格太低。所以,没有人会因为某个游戏容易获得高分去玩吧?那么同样,好学生也不会因为某门课程容易获得高分而去选修,好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他是为了获取新知,而不是为了仅仅满足获得高分。

而坏学生认为游戏就像绩点一样,必须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当然全身心地投入,最后真的不知道是他玩了游戏,还是游戏玩了他。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不明确学习目的的时候,好好想想,我能不能像对待游戏一样来对待学习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学习——因为这个时候你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自由度非常大。曾经敢想而没时间学的事儿,现在完全可以试试了。

如果想混,也很容易。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仅仅为了满足一个好分数,还是很容易的。比如,有一些网站,号称是题库大全,就已经将各种课程的题目汇集在一起,只要给钱就可以知道答案。也就是说,上这些课,不需要参与学习就可以答题,可以通过各种测试。一个好的游戏玩家,是不会花钱去买分数的。还有些学生通过一些软件挂机刷课,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做法,之前一直都有。在这个疫情期间,更奇特的是还有家长参与,比如这个:孩子睡觉,妈妈帮忙刷课,并告诉孩子老师讲的东西没有用。如果真的没有用,我奉劝你退选这门课。否则呢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金钱。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呢?我鼓励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快速直击问题的本质。有学生关心自己将来的择业,在交谈中,我一般不会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会反问:如果你自己是一个HR主管,你愿意招收你这样的毕业生吗?那么你愿意招什么样的毕业生呢?显然,对毕业生的要求就是你现在应该去追求的,有空缺的地方就需要去弥补,而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间。你需要培养的是你的自学能力。

不知道进入大学,是否有什么体会?是不是书本变厚了,每天阅读的内容变多了?大学教材是给学生阅读的,而不是让老师来照本宣科的。从曾经的一个知识点要反复学习,到现在短时间内要突击掌握许多的新知识。因此,如何从大量阅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这是对大学生的新挑战。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想办法学习这种技能,而不是排斥。

过去,我读大学的时候,学生能够阅读的东西不多,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而教师呢,能阅读到更多的书籍和更新的文献,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会提供大量教科书中找不到的信息,特别是经过教师综合加工的信息。当然,也就是这些信息的存在,课堂传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理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去听规定教师的课,一般不会有太多其他的选择。也因此,在大学听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权”:不是这个大学的学生,根本就听不到这样的课。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获取的渠道正日益增加,传统的大学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挑战,甚至有些教师用战战兢兢来形容上课的心态。

其实想想,现在的大学老师也蛮可怜的。首先,教师所曾经拥有的一些信息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最新的知识几乎对大家都有平等获取的机会,因此只要学生乐意挖掘,最终总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更可能的情况是,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总体上比大多数教师还强一些,那么教师上课还能讲什么呢。其次,新知识发展初期也同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如果教师没有看到更全面的报道或者本身认识上的一些死角,可能理解起来也是有偏颇的,而恰好如果有学生关注了这方面,会比老师更懂一些,所以这个时代,其实老师与学生应该是相互学习。慕课的出现,更是让大学授课的“特权”不复存在,学生对于同样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如果未来政策上允许,考没有考上大学,在哪个学校读大学,对于获取知识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差别。

在人类发展史上,之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很慢,从先人那里学习的知识可以够自己用半辈子的。所以,那个时候,按部就班地培养各专业人才,是作为一种社会储备,最终总能派上用场,这是一种知识扫盲教育。这种学习方式,大多只需要靠刷题来积累题库,用的时候采用搜索引擎的模式了解决问题就够了;教师的教学也是驾校老师的思维,目的性很强,很少考虑如何提高能力和创新。

现在完全不同了,知识更新太快,许多传统认识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个时候学习能力比现有知识更重要,因为未来世界有90%以上的内容是在目前的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甚至连预测都预测不出来。一方面各用人单位都缺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又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扰。也就是说,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的最优学习方法,不是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把自己养成具有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继续搬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不管是对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是在浪费时间。

教师按照中等的速度授课,对于好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利用其它媒体获取了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重复学习没有必要;而对差学生来说,前面的内容没有听懂,后面的内容也是在白听。

现在有了慕课,学生们可聆听到世界上最好老师的开放课程,这肯定是让大多数老师都无法超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传播手段的进步,学习和教育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可以说这种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人人对知识的获取都是平等的。

也就是说,正好是这个非常时期,你们掌握着学习过程的全部权利,你们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是学习的主人。你们可以主动放弃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新的学习内容。

也许有年长者告诉你们,这样学习的知识,很不系统,很不好。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化的知识呢,我觉得只不过是前人为了教学方便总结出来的一个脉络而已。但这是一个双刃剑,表面上看似乎结构清晰,但也是开拓和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目前提倡的跨界思维,不就是将看上去完全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连接起来吗?所谓知识重点,也是他人认为重要的,这在历史上或许有重要作用,这些是对过去的总结,但并非适应未来。现代社会的许多重大变革,往往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的。

还有一个,就是知识的碎片化问题。随着各分科不断专业化,知识的碎片化就开始产生。之所以现在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是因为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各分科内容越来越多,总体性知识已被解构,一个人要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知识,已经显得极为困难,更谈不上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了。

但是,多亏有了信息时代的跟随,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通过碎片化信息来了解其他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可能通过更加简单的方式,重构已被解构的总体性认识。那么,我们在自主学习中,就应该将这些被动推送的碎片化知识,主动选择并缝合到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扩展自己的知识网络,并逐渐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具体来说,怎么做呢?很简单,按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这个词你们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英文是The Mind Map,直译过来就是心智导图,可以将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变成有形的图形化思维。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其实也是你自己的个人数据库。思维导图,在全球范围内都应用广泛,据说新加坡教育部就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许多500强企业,据说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但在中国学校教育中,至少是没有将这个问题看得那么重要。而相反,网上有关思维导图的学习资料很多,也有很多不错的软件,许多学生也己就学会了思维导图,甚至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我在网上开的一门课,里面就有学生做的思维导图。他第一次发给我看的时候,我觉得做得特别好,就索性直接放到课程中,供其他学生参考。当然我也提醒学生,这个只可以做参考,不要固化为标准,不管别人做得多么酷的思维导图,都不如你自己生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来了,未来教师应该“+”点什么?
一堂好课的八个"点"(地区思品专家建议)
该用谁的思路上课
英语课堂教学“六要度”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3.5《5的组成》微课视频 | 导学案 | 课件 | 练习()
非常道452:寒假读《为“真学”而教》有感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