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少阴六1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附子汤,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1  少阴病,肾脏寒,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土败水侮,脾胃虚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附子温少阴之寒,白术培土建脾,人参升肝脾之郁陷,通少阴脉微之欲绝,茯苓泻水以降气逆,芍药行血疏木以升陷。水暖土燥,木气行阳气通。

2  少阴经,肾脏也,以寒水而化君火为温也,水暖阳藏,则少阴不病。病者,阳气失藏,阴寒凝滞,水寒冰冻也。寒性收缩,水旺克土,则见诸阴盛之象。

3  少阴主藏,主一身之阳气,三焦之火,即为肾中之原气,肾气虚则三焦之火虚,肾阳败,则三焦之气乱,中气也乱。肾中之阳,即为火神派理论,一点真阳也。

太阳伤寒,表实麻黄症,骨节疼痛,此为伤外寒。本条骨节疼,是伤内寒。外寒则浮,内寒则沉。伤内外之寒,皆有骨节疼痛。伤内外之寒,而见六气之偏,故仲圣经典,名《伤寒论》也。

少阴七2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一二日中,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当灸之以温外寒,附子汤以温内寒也。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而非燥热,互观自明。

1  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纯是湿寒,故急温之。口燥咽干者,是少阴病,燥土克水,大承气汤证,故急下之。

2   临床之经验,背恶寒,应灸大椎七壮,四肢冷则灸关元。以大椎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属督脉之主穴。督脉者督一身之阳,灸大椎背可立温,膈俞亦可。按背恶寒证太阳表证有,而阳明病人参白虎汤亦有。其鉴别的方法;太阳病的恶寒,其恶寒时身即灼热,而脉象必浮,阳明病背恶寒不但脉滑身热,而其舌质,必红燥少津,大便燥,小便赤,而少阴病之背恶寒,每伴有厥逆,便请稀或下利,舌质胖嫩脉象微细,细心体察,脉证是退然不同的。摘自《刑锡波医案集》

妊娠三 胎胀3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木郁则脉弦。木郁阳陷,故发热而恶寒。木郁克土,故胎胀而腹痛。木郁风生,故少腹凉气如扇。所以然者,土湿水寒,肝木不荣,陷而生风,疏泄失藏,致令子脏开张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肾脏,苓、附,泻水而驱寒,参、术,补土而益气,芍药敛木而息风,水温土燥,木荣风息,则寒热止而痛胀消矣。

1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者,此为木气下陷也。木气下陷,营血不升,卫气不出,则经阳失营阴之根,所以发热,此为虚热,也为血虚之热。木气不升,虚寒沉陷,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凉气如扇,所以然者,水寒木陷而风动,风动疏泄,寒水失藏,子脏欲开故也。子脏者,宫中之脏,此指胎也,寒水失藏而子脏开,此是肾虚宫寒,欲自然流产,或早产坠胎之义。(此即虚劳篇提纲脉弦大妇人半产之义。此半产之后脉弦而大)。当以附子汤,温其肾脏,阳气秘藏,温煦胞宫,自然不坠。

2本案胎胀,就是肾虚宫寒,水寒土湿,子脏失养,风木疏泄,故子脏开,而欲半产。暖水温脏即可。凡言附子有坠胎之弊者,皆是庸医遗毒之论,此不读仲景之过也。中医理法方药,皆以仲景为准。不读仲景,不懂审证,反言药毒,庸医之论,祸害中医。

1心衰——周虎医案

刘某,女,45岁,医师。患“风湿性心脏病”20多年,近几年因心力衰竭,多次住某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需常服地高辛片、利尿剂等西药维持。因疗效较差,要求结合中医治疗。诊见:下肢水肿,心悸胸闷,气短难续,动则尤甚,倚息不能平卧,怯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薄,脉沉而结。证属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曾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无效。改用益气温阳法,拟附子汤加味治疗,处方:白参10克(蒸兑),制附片(久煎)、白术各15克,丹参、茯苓、泽泻各30克,猪苓、冬瓜皮各15克,白芍10克。

二诊:服4剂后尿量增多,下肢水肿减轻。守上方加减治疗,心悸气短缓解,精神好转,浮肿消退,夜能平卧。尔后经常结合本方加味诊治,均可缓解症状。(周虎.附子汤治验二则.湖南中医杂志,1993,(5):37)《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心衰,下肢水肿,脉沉而结,阴盛内寒也。心悸胸闷,气短难续,倚息不能平卧,此是胆肺不降,湿寒胃逆也。结脉者,胆逆不降,肝木不升而郁冲也。心衰者,阳亡之病,水肿者,阴寒之盛,阴寒而生水气也,用真武加苓桂术甘汤,泻水以降气,泻水无效者,附子汤,治阴盛脏寒,以扶阳抑阴。

2胸痹——颜德馨医案

吴某,女,65岁。患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近日频发。症见胸闷心痛,痛势彻背,并见气促心悸,神疲畏寒,动则汗出,大便溏而不畅,舌紫苔薄,脉沉细等。迭进活血、祛痰之剂,症状仍反复不已。详加辨证,此乃阳虚阴凝,血行无力之证,活血祛痰之品虽能畅通血脉,但也易耗损阳气,导致阳气愈发虚弱,阴寒愈发凝滞,故病痛不已。治当温阳益气活血通脉。方用附子汤加味:熟附子12g,党参、白术、茯苓、葛根各9g,丹参、赤芍各15g,甘草3g,参三七粉、血竭粉(吞)各1.5g。服药1周,胸闷已除,疼痛亦平,原方去参三七粉、血竭粉,续服3个月而停药。随访1年,病情稳定。

原按:附子汤为治疗少阴寒化之剂,《伤寒论》谓:“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提示此方适宜于各种虚寒性疼痛。方以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芍药和营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功;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胸痛,多伴有痛势彻背、神萎乏力、汗时自出、舌淡质紫、脉沉弱等,其实质多属阳虚阴凝。阳虚为本,阴凝为标,立法用药当以温阳为主,解凝为辅,故每以附子汤加减投之。胸闷心悸者,加丹参、葛根;胸痛剧烈者,加参三七、血竭;唇青舌紫者,加莪术、水蛭等。摘自:颜乾麟,颜德馨运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病的经验,国医论坛,1991,(4):19.《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论:胸闷心痛,痛势彻背。胸痹病理:下寒之盛,上侵清阳,总由于中气之败,胃气上逆,浊气不降,所以胸闷心痛。乌头赤石脂丸病理,寒邪冲逆,凌逼心君,故心痛彻痛。本案,附子汤,温燥脾肾,复其升降之常也。

本案胸痹十年之久,治而未愈,皆是不知扶阳之过,就是不懂伤寒之病理,虽学仲景,但没学黄师,所以学艺不精。不懂下焦阴寒,上侵清阳之理,所以都从西医的心血管与血瘀血栓理论用活血化瘀法,或气滞血瘀,气滞生痰论治。所以病了10年。所谓的下焦之寒,就是少阴之寒,肾虚脏寒,阴盛中虚,上侵清阳,浊气不降,所以胸痹。

大凡病,阴阳和,则病愈。外寒伤阳,则麻桂泄之。内寒伤脏,则姜附温之。泄阳和阴,温阴和阳,皆能病愈。偏偏就有六气之传变,和本气虚实之偏,而变化多端,让人迷惑,所以辨证最难。

3胸痹——唐祖宣医案

(高血压心脏病)

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证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处方:

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术、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性之间,能上班工作。[中医杂志1981,(11):39]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菲白、半夏。《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

论:本案属胸痹重症,已经昏迷,此是卒发厥逆之义。胸背剧痛者,此是下寒逆冲,凌逼心君。大汗淋漓者,下寒上冲,逼其上阳,不能下陷,则蒸泄皮毛,泄而为汗,此汗出者,是阳气失而外亡也。面白者,虚寒也,此是木枯之象。四肢厥冷,手足青紫,此脾胃之阳败,四肢失秉也,脾胃虚寒,阴盛而发厥逆,所以阳厥而昏迷。附子汤同,急煎以救阳。阳回则生,阳败则死。

4心悸胸闷——章继才医案

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症已愈。[四川中医1984,(1);17]《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沉弦者,阴盛太过,肢微冷者,中气虚寒,心胸憋闷者,下寒上冲,胃不降浊也。附子汤,温下寒之阴盛也。

5慢性咳嗽——武永军医案

李某,男,82岁。首诊:2016年8月28日。主诉:咳嗽咳痰2年,加重半月。脉证:既往脑梗死病史二年,其家属诉自患者患脑梗死以来时有不间断咳嗽,咳痰,咳声无力,患者自诉四肢凉,怕冷,大便干,小便次数多,舌淡苔白,脉沉。方证:附子汤。

处方:茯苓15g、生白芍10g、焦白术12g、附子6g、党参9g、干姜5g、紫苏子9g、款冬花9g,10剂,水煎服,2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口服上方两剂后诉:服药后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大便也有明显改善。《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论:四肢凉,怕冷,此是脾肾之阳败。小便多者,寒水失藏也,水利于前,则便干于后。舌质淡者,是无热象,苔白者,肺气不降也。脉沉者,沉为在里,阴盛内寒也。咳嗽者,胃气上逆也。肾家脏寒,浊阴逆冲,胃门不关,所以慢性咳嗽。

   《金匮》卷十五,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本案脉沉为寒,还未生水,肢凉怕冷,皆是为寒,温之则愈,不用泄也,也能治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113方——真武汤,典型医案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六经胃病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经方名家荟萃之五苓散(1)
感冒自治经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