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3方——真武汤,典型医案

1水肿——赵明锐医案

赵某,男,49岁。周身浮肿二年多,经服消肿、利尿之中西药品,浮肿即好转或消失,但时隔不久,仍然复发,而且肿势愈来愈重,再服消肿利尿之剂,作用不大,经内外科多次及多方面的检查,找不出致病原因。
患者重度水肿,腹大如釜,小便点滴不利,稍进伙食即感胸下宿痞不适。脉沉迟无力,舌淡而胖,薄白苔。诊断为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而致水湿潴留。当以温阳之法,缓缓图之。以真武汤为主,连服十数剂,浮肿基本消退,后以此方配制丸药,服三个多月,再未发作。《经方发挥》
论:脉沉迟无力,沉为太阴之阴盛,迟为少阴之脏寒。湿盛木郁,小便不利,水无泄路而内停也,水气外溢,所以浮肿。水停胃中,阻甲木不降,所以胸下痞(此观五苓散心痞条)。
真武汤,利小便以泄水,温脏寒以扶阳。
《金匮》水气二十一: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案真武汤,就是利小便之剂。小便不利,是如何逆走皮肤的?
水气七: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也就是小便难,则水不渗于膀胱而逆走皮肤,即为水矣。积水无下泄之路,盛满莫容,则避实而走虚,游溢于经络而浸于皮肤,必然之势也。(本条是沉迟)

2水肿——黎庇留医案

同乡左朝东之女,正月患脚痛,余断为风湿相搏,与以甘草附子汤。四月时,夜有叩门者,问之,左氏女也。见其面貌手足,似甚丰满如水肿,心颇疑之。询前此脚痛之症,谅健复久矣,答曰:“未也,畏服药,遂因循于兹。”既诊,云:“周身皆肿,乃有水气也。”以大剂真武加桂枝 嘱其多服勿断。嗣服40余剂,获愈。《近代名医医案医话》《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水寒则土湿,水湿之邪,其性下润,则流关节,甘草培土,附子扶阳而泄水,不敢服药,则寒水泛滥,盛满莫容,逆走皮肤,则发全身水肿。加桂枝者,也是解表化气之义。
加桂枝解表,助肺化气行水而泄水也。五苓散的桂枝,就是这个意思。肺主气,外感闭肺,气化不行,则成停水、宿水内发。(五苓散,小青龙俱是)

3水肿——吕大用医案

赵某某,女40岁,于198443日初诊。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酸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药用:附子25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水煎300毫升,100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中医函授通讯1987,(3):42]《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沉细无力,此为阴盛脏寒,土虚而水旺也。附子温脏寒,茯苓利小便以泻水,白芍行血疏木,以调其疏泄。真武汤加减,呕吐者,加生姜。此胸闷气短,也是胃逆肺阻,也可以加生姜,泻胃口之停水。
舌质淡者,此为无热,而滑润者,此是气逆不降,津液上填之象,故口渴而反不欲饮。腰冷痛酸重者,肾气虚寒气重,湿寒痹着之象也。四肢不温,此是土虚之象,则知不能制水。脉沉细无力者,《金匮》水气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45眩晕——顾树华医案

某女,47岁。眩晕20余日。患冠心病5年,经常胸部闷胀,心前区疼痛,曾因心绞痛伴眩晕住院治疗,诊为冠心病、颈椎病。经服长效硝酸甘油、潘生丁等药,数日后心绞痛缓解,颈部疼痛减轻,眩晕未减,持续20余日延顾氏诊治。症见闭目平卧,动则眩晕加剧,心悸,汗出,四肢凉,恶寒,便溏,脉沉细而结,舌晦暗苔白腻。此系心肾阳虚,水湿上泛,脾湿阻遏,清阳不升,方用真武汤加桂枝,温肾扶阳,化气行水:
附子45g(先煮3小时),茯苓、白术、桂枝各15g,杭白芍12g,生姜3片。连服3剂后,眩晕渐减,已能起床活动。继服3剂,眩晕大减,精神增加,汗少,心悸减,已能外出活动。后以上方生姜易干姜,去桂枝,加肉桂,3剂后眩晕愈,心悸止。随访8年,眩晕未作。《火神派医案新选》
论:眩晕,心悸,此心下停水也。浊阴上逆,上焦不通,隧路梗阻,所以闷胀疼痛。

46青年头晕——董正平医案

2014年圣诞节的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她说买了一点水果要送给我,以表达对我的感谢。
这位女生今年21岁,一个多月前曾找我看过病。当时的病历记录如下:半个月前,头晕,鼻流清涕,服西药感冒药后,鼻涕止,但头晕一直持续至今。刻下:头晕,晨起较轻,晚上较重(注:入夜,则阳气渐微),看书稍久则晕甚,甚则欲仆。站立较缓,坐则甚(注:站则经脉通畅,不足之阳气尚能上达)。食纳不香,胃中偶有反酸,二便尚调。平时畏寒。眠可。5天前右上智齿冠周炎发作,遇冷则痛剧,服替硝唑4天,缓解。
舌淡略暗,略见齿痕,苔白略腻。右脉总按弦,单取寸略浮大,关尺弱,左脉沉细略弦。自述血红蛋白偏低。月经尚调。
当时,有一位中医专业大四的同学在场,我问他:'这个病人当用何方治疗?这个同学说:头晕应该是颈椎病引起的,当用葛根汤。我说:'病人颈椎局部并无不适,因此,颈椎病的可能性不大。其头晕应该是阳虚水饮上犯所致,我准备用真武汤来治疗。我之所以有此判断,一方面是参考病史、舌象,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即是脉象。关于真武汤证的脉象特点,我将在临床体悟部分详细介绍。当时开方如下:制附子6g,生白术15g,赤芍20g,茯苓20g,生姜6片。服前方3副,头晕大减。继服3副,头晕遂除。《经方浅悟》

47老年头晕——董正平医案

前天,远在北京的L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的头晕已经好了,而且他还说:今天,剧烈活动了半个多小时也没事。
L叔叔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我在北京的时候,朋友全家身体一有不适,都是在第一时间找我。
我离开北京之后,他们身体有问题,还是经常电话咨询我。记得,我在天津时,叔叔还带着一位亲戚,特地从北京过来找我看病。因为在外地不能摸脉看舌,我后来向他们推荐了我的一位师姐,她在北中医附院工作,找她看病会方便一些。
上个周日上午,叔叔打电话告诉我,他这天凌晨1点多起来小便,在小便的过程中,突然头晕甚剧,甚至就要倒地。扶墙坚持,稍微缓解后,才回到床上。
今早起床后,还一直头晕,头昏沉,非常难受,血压正常。叔叔说:
虽然你给我推荐了w大夫,但遇到急事,我们还是想到你。我对叔叔的体质是有了解的,经过一番询问之后。辨为阳虚水泛之眩晕。处方:制附子6g,生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姜3片。
叔叔后来跟我说,服第一煎药后,很快头晕就减轻了,服完第二煎药,头晕已所剩无几。继服3副,头晕已愈。《经方浅悟》

66头痛——刘渡舟医案

吕某,男,28岁。症见头痛,每到夜间则发作,刷烈时必以拳击头或以头撞壁始能缓解。伴有心悸气短,烦躁等证,望视面色黑,二目无神采,舌胖大,苔水滑,脉来沉弦而无力。附子12克,茯苓24克,白术6克,生姜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炙草6克,泽泻12克。服至四剂,头痛不发,心悸亦减,又服两剂痊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刘渡舟老师分析本案时指出:沉脉主里,主水邪,主阴寒,弦脉主痛,主气,脉无力主正虚,主水邪,目无神采,主阳虚阴盛,舌苔水滑,舌体胖大,主阳虚阴盛而有水。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今阳虚阴盛,水邪上泛,抑其清阳,则头痛发作,夜间阴盛助邪以上冲,故尔发作,拳击、撞动则振动阳气,活跃血气,'故痛缓解,阴来搏阳,阳虽虚而力争,水火相射,阴阳相争则见烦躁,水凌于心则悸,搏于胸则气短,故用益火消阴、扶阳利水法获愈。《经方应用》

67头痛——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2岁。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血压正常,心肺正常,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时,只好服止痛药片。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镇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望其面色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从其色脉之诊可以决定。为疏:附子四钱,生姜四钱,桂枝二钱,茯苓八钱,白术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
共服六剂获安,又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愈。《伤寒掣要》《临证指南》《经方直解》
论:此是典型的伤寒病。饮冷伤中,中气不能降浊,浊阴逆冲,头上壅塞,所以头痛。沉弦而缓,肝脾横逆,清阳不升也。真武汤,温燥脾肾,以升降浊。
《伤寒之道》吴茱萸汤案,也有一个痛饮冰镇的儿童患者,也是剧烈头痛,用吴萸汤治愈,与本案区别是至秋发头痛与卒发头痛。胃为阳腑,伤阳而阴盛也。

68头痛牙痛——杜奉志医案

钟某某,男,57岁。患者在广州疗养,因牙痛一月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提前返家来我处就诊,牙齿疼痛,遇寒则甚,无红肿,呻吟,头痛,面色白,畏寒肢冷,气短,小便清长。余诊脉沉细,舌质胖嫩,齿痕,苔白腻,为肾阳虚衰,寒湿上犯所致,拟用温阳除湿,散寒止痛。予真武汤加味:附片30克(先煎半小时),白术10克,白芍20克,茯苓10克,肉桂12克,干姜12克,细辛5克。水煎服。3剂病愈。[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26]
按语: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阳不足,寒湿水饮之邪随少阴经脉上犯,则牙痛,当用真武汤治之,加细辛以引药直达病所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69眩晕失眠——来春茂医案

李某,女,42岁,职工。1978 1128日邀诊。素体阳虚,易患感冒,197710月感冒,服荆防败毒散一剂,竟卧床不起,住院治疗月余,自觉心悸,头晕,烦躁,耳鸣,饮食不思,四肢沉重举步欲倒。检查原因不明,转院到昆明,住某医院40余天,没有明显好转。检查意见.1)耳源性眩晕症。(2)神经官能症。回家后仍卧床,服谷维素、输能量合剂等调治。
症见,汗出如洗,不得安寐,余症如前。质淡苔白,脉细弱。拟真武汤合参附、芪附二方,以增强温阳固表:中益气之功。处方黑附片80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白术12克生姜1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共服8剂,诸症悉退,一如常人,已上班工作。来春茂:真武汤验案四则,云南中医院报11431979《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不食,四肢沉重,此为中寒,举步欲倒,则为水气,振振欲擗地之证。不得安寐者,是少阴提纲猪苓汤证,心烦不得眠,此为阳气升泄而废眠卧也,与烦燥之阳气离根,都是升泄之义。
荆防败毒散,是清热解毒的方子。本有内寒,再用清热解毒,则一逆再逆,竟至不起。

72阳虚失眠——张有章医案(民国)

罗少逸,以失眠求诊,脉微而弱,主以真武汤治之。罗讶而问曰:不眠,乃阴虚也。胡竟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治之?'余告之曰:阴阳之辨,有难形容。况属互根,尤易混淆。岂独君误认乎?且即微弱之脉象,苍白之面色,喘促之呼吸,恍惚之精神而微之。其为阳虚,最为确凿。何独偏听庸医之说,定谓失眠,皆阴虚耶?莫逆之交,故敢相告,疑耶信耶,唯君图之。罗闻余言,其疑冰释。连服三剂,即大效,又三剂获痊。诣余言谢且问方意,乃以书答之。(《伤寒借治论》)《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脉有阴阳,如沉紧弦涩迟,此为阴脉。微弱之脉,就是阳虚之脉。濡弱之脉,阴中之阳虚,也就是肝脾之阳虚。
总结少阴病真武汤所治失眠,大多为内寒格阳,阳气升泄之类型。有下寒,有湿盛,有水气,以致阳气升泄而失归也。阳泄失归,则废眠卧也。

73抑郁——和费章医案

1969年余行医四川自贡,有一女子,34岁,因丈夫病故,悲痛欲绝,茶饭不思,久发头晕目眩,休息家中年半有余。现症:昏旋欲仆地,卧则床摇物动,筋惕肉瞤,耳鸣不聪,喜静恶闻声响,心烦易急,胁肋胀痛,纳呆脘胀,口不渴饮,月经不正常,经色暗质稠,二便。查愁苦面容,两颧泛红,苔白稍厚质红,脉弦。据发病乃情志所伤,察其脉证似属肝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下乱冲任,中横脾胃,然从肝从郁治之多不取效。因忆及景岳所言忧郁病者,全属大虚,本无实邪',此正忧郁致病,属虚可知。《内经》说:悲则气消。消沉之气久则及脾损肾,故头晕目眩,筋惕肉瞤,昏摇欲仆地、纳呆。因长期戚戚悠悠,精气消索,则阴耗阳浮见颧红。思之再三,治从真武汤,脾肾兼顾,经治三月而康复。[福建中医药1987,(1):47]《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仲景病案学》
论:下焦之阳弱,所以面赤。阳气升泄,所以心烦易急。此就是土败阳飞之象。筋惕肉瞤,昏旋欲仆地者,真武汤证。

74目赤——王与贤医案

米某某,男,14岁,19766月就诊。发病半年多,每日清晨开始,两目红赤,目珠发困,视物模糊,中午后,眼睛红赤全退,视物亦清,逐日如此,不稍变化。经眼科检查为慢性结膜炎,用药无效,延中医,用过多种法则,亦未有验。诊脉略沉,舌淡白,无他症状可据。自诉以前每服一种药时,均出现胃纳不佳,心下胀满,头目晕眩。查阅以前服过之药,诸如泻白、龙胆泻肝、荆防、桑菊、冬地、元参之类。因思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病发于此时,非阳盛,即阳虚,根据现在脉象及过去用药,投以真武汤加细,以辛温回阳。2剂后,忽然痊愈,至今4年,随访未发。[浙江中医杂志1980,(4):181]《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沉为阴盛之脉,而舌淡者,是无热之象,苔白者,肺气不降。心下胀满,头目眩晕,此是胃中有宿水。所以此脉沉者,当责有水。真武汤,扶阳气抑阴寒,泄积水而降气逆,肺降收敛,则不目赤。不知脉沉停水,只泻其火,也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

75眼睑瞤动——黎明质医案

李某,女,56岁,1989108日初诊。自述左侧上下眼睑瞤动三年余,多方治疗罔效,近月来病情加剧,一日之间瞤动发作数十次,每次3~5分钟,瞤动时畏惧视物,以手覆压左眼,终止家务,直待瞤止。视力不减,无羞明眵泪,食、便正常,唯素易怒易郁,情绪不稳,舌淡、苔白润,脉寸浮尺沉。推论病机,当属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拟用真武汤增减。处方:
制附片6克,白芍20克,茯苓、谷芽各15克,白术、僵蚕、防风各10克。5剂。
服用第3剂后,瞤动大减,尽剂而病告愈。又拟柴芍六君子汤5剂善后,随访七个月病未复发。[新中医1991,(11);41]《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畏惧视物,不就是目眩吗?

105冠心病——苏石山医案

周某,男,61岁。半年前患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近月胸闷气喘,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陈旧性前壁梗塞。诊为冠心病合并心衰。经用强心、扩冠、利尿等西药治疗1月余;未能控制心衰。症见:面色㿠白,语声低微,口青紫;心悸,喘憋气短,入夜尤甚,不能平卧,失眠自汗,双下肢浮肿,畏寒肢冷,脉象沉缓,舌淡苔白。辨证: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治以温肾助,降逆平喘。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5克,桂枝10克,10克,白术12.葶苈子15克,丹参20克。药尽3剂,诸症减轻。守原方重用附片至20克。丹参至30克,再进10剂,心衰纠正,顽疾得除。此治从整体着想,辨证求因,不唯心衰单治心,而注重肺、肾、脾、肝之阳气。命门为元气之根,故用真武汤温肾以助心阳治其本,重用制附子、丹参。据近代药理研究,附子能降低缺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对缺氧心肌的血流灌注,增加供氧血,改善心脏氧的供需平衡。其组方既不失原旨,又寓有新内容,故治之可迅速控制心衰,使心功能得以恢复。《当代医家论经方》

106心动过缓——陈瑞春医案

王某,男,58岁,退休工人。1992310日初诊。病者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心电图除外其他病变。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如心跳少于50/分钟,则头晕眼发黑。超过每分钟70次,又感胸闷、烦躁。血压偏低,110/65 ~ 120/70mmHg之间。脉缓两尺弱,舌淡润。拟温阳益气法。处方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10g 炙甘草10g 生黄芪20g党参15g远志10g 柏子仁10gm,文火久煎半小时,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服10剂。
二诊:325日。服上药后,脉搏稍有力。早起心跳仍只有45/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处方:红参10g 制附片10g 生黄芪20g 茯苓15g白术10g 白芍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生姜10g嘱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
三诊:410日。服上药10剂后,病者自觉精神好转,头晕、胸闷明显减轻,早间心率50/分左右,最高60~65/分。脉缓稍有力,舌淡红。守上方制附片加至15g,红参改为西党参20g。每日1剂,温服浓汁。
后因病者下乡,在老家继续服上药,隔日1剂,共服120余剂。1994年冬来诊,告知病情稳定,一直用原方未作加减,偶尔停药即用单味红参炖服。心律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全身情况良好,遂停药。随访至1995年,病情稳定,未见反复。
心动过缓的病机应是心肾阳虚,首用桂枝甘草汤加参、芪,取得一定疗效。但视其面色白,精神萎靡,眩晕,胸闷,乃一派心肾阳虚之象,故第二方即改投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参、芪,服10剂后明显改善症状。后因患者回家后就诊不便,守上方,使之心肾阳气振奋,脉转有力,心率稳定在60/分左右,无任何不适,遂停药。
笔者用参芪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多例心动过缓病者,疗效均很稳定。附片由10g增加至20g,夏秋高温季节,坚持服药,未见不良反应。

134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55岁妇女。大约40天前出荨麻疹,虽已经注射20针,但全然无效。此患者除荨麻疹之外,夜间有咳嗽,亦有下利。无食欲,手足冷。脉沉,脐上动悸亢进。因有以上症状,故与真武汤。服用1周,荨麻疹未出,下利与咳嗽亦止。耐心服用3周而痊愈。
又一日,一位41岁的妇人因胃肠不好来诊。该患者消瘦,血色不佳,手足怕冷,并诉近来出现荨麻疹。望其荨麻疹,小而隆起不明显,局部瘙痒。有时腹泻,易疲劳。
因有这些症状,便给予了真武汤,7天药物服完后再来诊,荨麻疹已痊愈。(大塚敬节《汉方治疗实际》)(《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135麻疹肺炎——大塚敬节医案

麻疹合并急性肺炎的患者
使用真武汤治愈麻疹合并急性肺炎一例,打破了古人所谓麻疹不可用附子剂的通说
患者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突然出现伴恶寒战栗的高热。这个家庭不久前因肺炎死去了一个孩子,所以这次非常担心,翌日便请我往诊。这一天的体温为40.0℃左右,据说学校的同桌同学数天前因麻疹而停课,所以考虑为麻疹。但体温上升过于突然,也无咳嗽、喷嚏等症状,是否是急性肠炎呢?但类似肠炎的症状也没有出现,便告诉患者家长,也许会出麻疹,便投予了小柴胡汤。
可是,服药三天,发热也未见下降,并出现了便秘,于是改投调胃承气汤。泻下稀便,但体温仍不降。
到第四天,出现轻微咳嗽伴有血痰,口渴,呼吸困难,渐渐显出肺炎的症状。
于是投予竹叶石膏汤,但腹泻加重,一天五六次,气力突然衰落。但考虑到是肺炎,二三日内体温会下降的。到了第七天,体温降至37.0℃左右,但翌日又升至39.0C,病情变化有些不合常规,这时面部开始出现皮疹,仔细看有些像麻疹。似乎是在肺炎向愈过程中,麻疹在肺炎后出现。
但是,患者的出疹好像不顺利,皮疹带有黑色,似蒙有污垢。患者没有精神,脉幅宽却无力,犹如漂浮的气泡。让人很担心其预后。
无论从脉象,从皮疹的颜色,还是从腹泻来看,除真武汤外没有其他方剂适用。于是便调配真武汤(附子0.3克),服药当天的傍晚,精神便很快地好转,发疹满布。皮疹的颜色带有了红色。该方仅服用两天,发热便退去,很快痊愈了。《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麻疹之病,是外感表证,营卫不和,解表则已,所以用不到附子。但是小儿患者,会有表实厥逆,也会有失解而亡阳之象,初见亡阳病机之时,会用到附子来救逆回阳。原来我也认为麻疹用不到附子,到后来,观几条麻疹亡阳医案之后,就知道也有例外。
高热、寒战、麻疹、急性肺炎,这是伤寒表实证,这是要大青龙汤证,急解表寒之实。用小柴胡汤治其少阳,此是误诊。之后的方,最后的救逆方,切中误治亡阳之病机。大青龙提纲,误发汗者,急与真武汤主之,是救逆也。
现在是看透了,不论什么病,最后人死都是亡阳。不论什么病,致死之时,都是亡阳。而此亡阳之机时,无论什么病,都要用附子,回阳救逆,以搏最后生机。表里俱寒,则疹寒与内寒,邪从其类,一用附子回阳救逆,则表里俱解。

156亡阳欲脱——谢映庐医案

陈南圃先生由京归里,舟泊浒湾。忽觉浑身麻痹,自服灵宝如意丸,得稍安。日西浑身大热,谵语无伦。昏夜邀视,见其面色如妆珠红,热势沸腾;脉虽鼓指,重按全无;上身躁扰,下半僵冷。知为肾气素虚,真阳浮越肌表,恐其战汗不止,藩篱洞开势必飞越而亡。宜用表里先后,救援之法。因处大剂真武汤与之,坐镇北方,以安肾气。饮毕,复预煎黄芪二两 附子二两五味 龙骨 牡蛎各五钱 沉香 肉桂各一钱,此畜鱼置介之法,以救既散亡阳。后药方煎,人事已清。亥刻果然浑身战慄,魄汗不止,叉手冒心。即将预煎之药,亟为啜尽,俾得战止汗收。盖未绝之阳,先已安堵,而既散之阳.复以驷追。千金之身,救援有数,诚非偶然。重服养荣汤而健。
真武汤: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
人参养荣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陈皮桂心地黄五味茯苓远志白芍当归姜枣(《谢映庐医案》卷一)《名医经方验案》

157亡阳救逆——温载之医案(清)

误治阳虚谵语救逆案
余友戴福田,年六十余,素有痰饮,因感冒风寒发热,市医先用温补,其热愈甚。连更数医,寒温散泻,倒行逆施,病已危殆。始延余治,审其六脉微细,询其病壮,精神倦怠,时热时止,夜间沉迷,常作谵语,不思饮食,四肢酸软。因其服药杂乱,阴阳混淆,余先用小柴胡汤一剂,使其服中转枢,然后再定治病之方。次日复诊,据云,服药后,腹中漉漉有声,昨夜两足冰冷,仍然谵语不休,已令其子预备后事。余无妨,此为少阴,水气凌心,以致神识昏迷;真阳上浮,以致谵语足冰。因误下以致如此。余即用真武汤以镇水回阳。一剂,足暖神清,谵语悉退,随用祛痰利湿之剂而愈。至于温补盖未施用,可见病不难治,难于认症耳。(《温氏医案》)《名医经方验案》《经方一剂起沉疴》

158虚寒亡阳——刑锡波医案集

黎某,女,36岁,工人。病史: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消化不良,脾胃蓄湿,凝寒积冷,正气衰弱,又当风乘凉,感受风寒,致恶寒发热,头目眩痛,口渴咽干,清涎涌溢。前医曾用疏风清热之剂,汗出后,而热不减。近两周,精神困顿,食欲不振,心悸脘满,精神烦躁,有时汗出淋漓,身体阵发瞤动,脉象两手浮数无力,舌质胖嫩而苔白滑。脉症合参,知为真阳欲脱,真寒假热之危证。前因过食生冷瓜果,蓄湿积寒,水不运化,进而又发汗以伤其阳,不但脾阳不支,而心肾之阳亦有振振欲脱之势。若不急予真武汤扶阳镇水,则顷刻大汗淋漓,阳气虚脱,挽救无及矣,故急以真武汤予之。辨证:脾肾阳虚,水饮停蓄。治法:扶阳健脾,敛阴行水。处方:桂枝尖6克,杭白芍12克,云茯苓24克,炒白术10克,乌附子10克,清半夏10克,鲜生姜6克,甘草3克。
服药后身热退,烦躁宁,汗渐敛。连服2剂,食欲渐增,脘满消失,精神爽健。后以补气和胃育阴之剂,调理而愈。《刑锡波医案集》

197疔毒——周连三医案

真武汤加麻黄
马某,男,35岁。从事屠宰而致右手中指生,初起一小疱,麻木作痒,微觉恶寒,翌日恶寒更甚,发热,指肿倍增,剧痛,诊见右手中指指眼处,晦晦而暗,汗出,肢节疼痛,面色无华,精神疲倦,苔白多津,脉浮缓无力。诊为阳虚湿毒郁结,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葛根:附子、葛根、白术、白芍、茯苓各30g,生姜15g。上方服后,汗出痛减,5剂后,疮面溃破,流出灰黑毒水而愈。《火神派医案全解》

198振颤症——朱木通医案

老尼普声师,年约六十开外,结庵于台北县土城山上,1956年某夕,因庵为风雨所损,冒雨修理,受到挫伤,愈后形成下述症状,盖荏苒一年半矣。1958年冬,来嘉养病义德佛堂,适于我比邻,乃由修坤尼介绍为之诊治。
初诊为同年12月11日。禀赋薄弱,老态龙钟,苍白消瘦。脉微细而弱、手足厥冷、全身及手足振振然欲仆地,尤其两手不随意震动无停时。此外则发热恶寒、头痛体疼、全身沉重脱力。耳鸣如决水声,难听。大便软,尿意频数而量多。口内冷淡而食思全失。
上述症状少阴病显著,用真武汤,又以其有“少阴反热”之证,故用真武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剂后各症均大差,发热恶寒已罢,遂单用真武汤甘余日全治。
追记:三年后(1960年5月)台东县池上乡佛光寺尼师慧元,西来募化驻锡吾嘉,由于感冒经某西医误诊,以致陷于心脏病,于九死一生中以真武汤痊愈。《朱木通经方医案》

272产后自汗——陈潮祖医案

吴某,女,28岁,中医师。暑天产后自汗不止,自拟桂枝汤无效,求治于吾师。自述:两日前自然分娩,顺产一男婴,当晚即发热汗出,至半夜汗出湿衣,越来越多,晨起微觉恶风,自忖系产后血虚,风邪袭虚,营卫失和所致,因自拟桂枝汤1剂,服后病情仍无大改善。
问诊:未婚时即长期畏寒肢冷,便溏易泻,因体弱多病才选择学习中医;望诊:舌体淡胖,苔薄黄而水滑;切诊:六脉浮而略大,空虚无力。诊断:阳虚自汗。辨证:阳虚不固,营卫失和,津气外越。治疗:温阳固表,调和营卫。方药:真武汤加桂枝汤。
制附子10g先煎60分钟,白术20g白芍20g茯苓10g生姜15g桂枝10g大枣30g炙甘草10g上方水煎服,11剂,连服两剂。热退汗止。
1本案患者自身即是中医师,其自拟桂枝汤在辨证立法选方上基本正确,并无原则性失误,然而却未能取效的根本原因何在?细细推究,可能主要在于把产后生理变化看得太重,以致思路完全为产后失血所束缚,忽视了结合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产后以阴虚于下,阳无所附而发热者为多见,本案产妇素体阳虚,生产时气随血耗,阳随阴脱,进一步加重了阳虚病机的发展,阳气内虚,机体调节能力低下,此际单纯调和营卫,虽基本原则无误,但无脏腑生机为内应,故仍疗效不显。为鼓舞元气,调动生机,虽产后亡血,不宜温燥,但温阳之法仍势在必行。同时应当虑及的是,新产之体,毕竞失血量多,温阳药的用量又不宜过大,这是此证用药的关键技术点,非久经历练,难以精当把握。《陈潮祖临证精华》

273产后虚证——易巨荪医案

老友李受天孝廉,文章学问少年已自不凡。庚寅五月,其妻张氏未足月生产,血下陷,咳呕,痰多,眩晕,心悸,无胃。余与黎庇留茂才合诊,以大剂真武汤加吴茱萸、蕲艾、半夏,日2服,病少减。
其外家再三荐医,如某寺之和尚亦在其列,受天聪明,知余等最深,婉辞谢去。再服前药,卒收全效。其初外家议论甚多,其后复称道受天有胆识,乃知破除情面正所以存情面也。《近代名医医案医话》
论:无胃,应是指脉无胃气之义。

274产后痉病——李克绍医案

产后抽风,神经官能症
张某,女,47岁,禹城县廿里堡公社双新大队社员。19764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震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2个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曾多次就医,各方求治不验。曾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不效。也服过中药,补气养血,柔肝舒筋,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等剂,亦不见效果。诊视: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
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24克,制附子12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桂枝9克,半夏12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2剂。
430日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1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2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改用30克,加钩藤12克,磁石30克,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李克绍,伤寒解惑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0)《经方临证集要》《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药不同效】刘渡舟老先生附子治心衰
【新提醒】医苑杂谈 八二 真武汤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又曰:“夫
(二十四)真武汤——房后伤寒,糖尿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白带,漏下
真 武 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