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阳还五汤方释,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userphoto

2023.03.06 四川

关注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生)四两(120g)归尾二钱(6g)赤芍钱半(4.5g)地龙(去土)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水煎服(现代用法:煎汤温服)。

【原方证治】

此方功擅补气活血通络,《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制方背景】

1.进步变革思想的影响

王清任经历的朝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没落时期,清王朝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大肆推行桎梏政策,抬出“程朱理学”,推行以“圣经贤传”为中心的所谓正统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在学术界形成了一种埋头故纸、惟汉是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风。中医学也不例外,遵经复古思想相当严重,谈及医学,“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认为中医经典篇篇锦绣,谁欲怀疑,甚或批评,则被斥为“异端邪说”、“离经叛道”。在此背景下,一批有志之士,如龚自珍、戴震等提出“一祖之法无不弊”的进步变革思想,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也对王清任变革医学理论产生一定影响。

2.屡治中风无效

王清任在治疗半身不遂症时,“始遵《灵枢》、《素问》仲景之论,投药罔效”,对历代医家论半身不遂属“风”、“痰”、“火”等理论大胆质疑,首“气虚血瘀论”,创制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中明确指出:他的论点是在“何得伤寒病麻黄、承气、陷胸、柴胡,应手取效,何得中风门愈风、导痰、秦艽、三化,屡用无功”的启迪下形成的。

在中风论治中,他十分推崇张景岳的“内伤积损”论,认为张氏“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的见解是“高人之见”,提出元气亏损是中风偏瘫的“本源”: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涡斜;气虚血滞,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

【制方要旨】

补阳还五汤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重用生黄芪,甘温补气,升提固摄,既可补脾胃中气,促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又可固摄经络真气以除痿废,为君药。当归尾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血,为臣药。佐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四味,助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又佐性善走窜之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归尾二钱,赤芍钱半,桃仁、红花各一钱,其分量之轻,在《医林改错》的逐瘀诸方中,却是绝无仅有的,乃因桃仁、红花、归尾等易于耗损正气,少用为宜。诸药合用,大量补气药120g(四两之多)与少量活血药(3~6g)相伍,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使气旺则血行,且补气而不壅滞,祛瘀而不伤正,开创了补气活血之先河。

补气活血法的运用,早在《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温经汤中均有人参与当归、芍药、桃仁、丹皮等品相伍;李东垣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而有此疾”之论。李氏诸方虽以黄芪益气为君,但其用量终究不致与当归桃红等活血化瘀药太过悬殊。或正由于此,难收立竿见影之功。王清任治疗中风是在东垣基础上的一个飞跃,正如丁光迪所言:“益气祛瘀,治疗风中经络,实为李氏首创,富有特点,并为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打开了门径。”王氏另辟蹊径,将黄芪加至四两,甚者每日两剂,足成八两,竟获良效。王氏正是通过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整理,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和验证,然后大胆创新发展,才取得巨大的成就。通过益气活血法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运用-发展”这种科研模式在今天的中医药发展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轻用活血药,使气旺则血行,祛瘀不伤正。使用本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用黄芪:王氏强调“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如患者先有人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但目前临床使用此方的情况大多是补气药减轻,一般从30~60 开始,效果不显时,逐渐加大用量,活血药加重,单味活血药用量通常在6g以上。

②服药方法,王氏主张“常服”以“保病不加重”,已经治愈者,亦“药不可断”,防止复发。临床上这种能防能治、寓防于治的方剂,实在不可多得。

③注重培补元气,防止祛风药和寒凉药耗气伤气:“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

④阴虚血热,肝阳上亢者忌用,正如张锡纯云:“必须气虚血瘀者,方可用。······若脉大有力,或脉硬有力,更伴有头痛眩晕·····或兼心中发热者,此上升之血过多,忌投。”

⑤脉象实而有力者,忌用本方。

张锡纯认为,“王氏书中,未言脉象如何,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前者邑中某人,右手废不能动,足仍能行。其孙出门,遇一在津业医者甫归,言此证甚属易治,遂延之珍视。所立案言脉象洪实,已成痪证无疑。其方仿王氏补阳还五汤,有黄芪八钱。服药之后,须臾昏厥不醒也。夫病本无性命之忧,而误服黄芪八钱,竟至如此,可不慎哉。”

【名家发挥】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十分推崇王氏之论:“王氏谓偏枯因气虚诚为卓识,而必谓偏枯不因中风,乃王氏阅历未到也······王氏之论非吻合,王氏之方实妥善也。”“《改错》治产后风,有黄芪桃红汤······此方最效”,在对其名方镇肝熄风汤的具体阐述中,也紧密联系王氏的补阳还五汤,并评价其得失。比较王清任和张锡纯益气活血法的运用范围:王氏主要用于瘫痿(补阳还五汤)、吐泻转筋(急救回阳汤)、痘后之变证(泄泻用止泻调中汤、作痒不止用助阳止痒汤、抽风用足卫和荣汤)、产后抽风(黄芪桃红汤)、瘫腿(黄芪赤风汤)等证。相对而言,张氏有了更多的实践体会,大大拓宽了益气活血法的运用范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使用益气活血法较为典型的方剂共有20首,包括了以下病证的治疗:阴虚劳热,如十全育真汤;肢体疼痛,如升降汤、活络祛寒汤;中风,如逐风汤、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补血汤;痈疡,如清金解毒汤、内托生肌散;肢体痿废,如补偏汤、振颓汤;妇科疾病,如理冲汤、理冲丸、和血熄风汤、滋乳汤、升降舒郁汤等。

张氏所创益气活血方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治疗肢体疼痛的健运汤和理冲汤:健运汤由生黄芪、野台参、寸麦冬、知母、当归、生乳香、生没药、莪术、三棱等组成,并有“从来治腿疼、臂疼者,多责之风寒湿痹,或血瘀、气滞、痰涎凝滞,不知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理冲汤“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致损伤”,仅此两方,足见张氏对补气药与活血药配伍的相得益彰之妙的深刻体会。

名医邓铁涛认为,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痿证有虚仍有实,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方实甚妥善也”。邓老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只要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有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脉象细或虚大无力等气虚之象),可以大胆使用。邓老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需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名医岳美中认为,本方适用于中风右半身不遂,神志清醒,右脉大于左脉,重取无力,舌苔右半边尤白,舌质淡,动转困难,属于气虚不运者,此方对左手不用者疗效较差。黄芪用量不足一两无效,而且原方服后还可能有发热反应,使用时应予以注意,可资临证参考。

【临床荟萃】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常用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1.内科

1)中风:中风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一种脑血管疾患,患者多因正气不足或思劳太过,以致气滞血凝,内风旋动,痰阻清窍。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但只要随证加减运用本方适当,也可用于其他因素引起的中风:伴心肾阳衰者,合参附汤加味;气虚甚者,加人参,且黄芪用至120g;痰浊阻闭经络者,加牛黄粉、天竺黄、胆南星;血瘀较重者,加田七、土鳖虫;口歪流涎者,加白附子、蜈蚣、僵蚕;神昏、头痛严重、颅内压高、大便不解者加大黄、玄明粉泻下通腑。

2)消渴:消渴一病,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型多见,因气虚则津血生成不足,阴虚则生内热;气虚无力运血而致血瘀,瘀血即成,阻遏气机,气机失调,水津不布,其渴更甚,故前人有“瘀可致消,消渴必瘀”之说,王志新以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消渴,固本求源,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3)心痹:风心病属中医“心痹”范畴,病因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由表入里,累及心脉,病程日久,心肺气虚,鼓动血行无力,终致心脉瘀阻,兼痰、瘀、水之病理产物内滞。蒋茂剑治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以通心脉,杏仁、瓜蒌皮、贝母降气化痰,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利水。初诊黄芪用量15g,以防甘壅滞中,恶邪留瘀,复诊加炙黄芪,用量加至50g,取其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病有转机。

4)眩晕:眩晕一症,《灵枢》责之:“上气不足”,明代杨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故气虚血瘀,清空失养型眩晕,治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加葛根升举清阳,柔筋活络,丹参化瘀活血,诸药相伍,气旺血行,祛瘀通络,清空得养,眩晕乃愈。

2.妇科

恶露不尽:产后多虚,气血不足,经脉瘀阻,血不归经,故恶露不绝;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使气血更虚,治不及时,易资生歧变。蒋茂剑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祛瘀,合失笑散增强其活血祛瘀之力,配伍精当,应手取效

3.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其病因以气虚、血瘀并存多见。黄毓斌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在于:前贤有“久病多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补阳还五汤方中用大剂黄芪补气以达行血;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活血通络化瘀;加白鲜皮、蛇床子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具有补气通络、化瘀止痒的功效,故治疗气虚血瘀之慢性荨麻疹,效果极佳。

4.耳鼻喉科

突发性耳聋:任艺认为: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多因气虚血瘀所致,治疗应益气活血为主,以补气、活血、通络的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枸杞子养血益精,滋补肝肾;酸枣仁补肾,宁心安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中风仙方 (原名)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风后遗症圣方,名医李艳波妙用中医,与脑梗后遗症说再见
《方剂学》学习笔记213
脑梗塞:气虚血瘀--当归补血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