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胡桂枝干姜汤
userphoto

2023.03.21 四川

关注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病机】半表半里郁热,上焦气滞,津液亏损,中焦阳虚。

【主症】低热反复,头晕、心悸、失眠,腹胀,大便泄泻或干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胁痛,或背痛,肩臂、手指发麻,舌淡红苔白或黄腻,脉左弦细右滑实,尺沉紧。

【治法】清解郁热,畅达气机,生津止渴,温补中焦

【方论】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卷二》:柴胡、黄芩,主除往来寒热;桂枝、甘草和解未罢之表邪;牡蛎、干姜,咸以软其结,辛以散其满;瓜蒌根者,苦以滋其渴,凉以散其热,是汤也,亦三阳平解之一法也。

柯琴《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此方全从柴胡加减,心烦不呕不渴,故去半夏之辛温,加瓜蒌根以生津;胸胁满而微结,故减大枣之甘满,加牡蛎之咸以软之;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是无水可利,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太阳之余邪不解,故不用参而加桂;生姜之辛,易干姜之温苦,所以散胸胁之满结也。初服烦即微者,黄芩、瓜蒌之效,继服汗出周身,内外全愈者,姜桂之功。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干姜,以柴胡证具,而太阳之表犹未解,里已微结,须此桂枝解表,干姜解结,以佐柴胡之不及耳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卷二》: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启厥阴之初阳;萎根起少阴之阴液;柴胡、桂枝、黄苓,从少阳而达两阴之气于太阳;干姜、甘草和中胃而资其土气,病虽不涉中土,必藉土灌四旁后,能阴阳和,枢机转而汗出愈

尤怡《伤寒贯珠集·少阳篇》: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蛎,以散胸中之结;瓜蒌根、黄芩,除心烦而解热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发散,合芩、瓜蒌、姜、蛎以和里,为三表七里之法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卷上》:揭出三阳经药以名汤者,病在太阳,稍涉厥阴,非但少阳不得转枢外出,而阳明亦窒而不降,故以桂枝行太阳未罢之邪,重用柴胡、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以干姜、甘草,开阳明之结,使以花粉,佐牡蛎深入少阴,引液上升,救三阳之热。不必治厥阴,而三阳结邪,一一皆从本经而解矣。

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五》: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瓜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卷九》:柴胡用八两,实为少阳主治之方,佐以调和肝胃,而桂枝仅用二两,取以通中焦之营气也,其胸中满,往来寒热,心烦,皆少阳病三焦气窒,故小便不利,以干姜、甘草、花粉、牡蛎,调肝胃之阴阳,肝胃调和,少阳枢转,则外邪自解,三焦气化,小便亦通,故不用茯苓之利水也

何仲皋《经方阐奥·少阳方·卷二》:此汤治少阳累及太阳阳明方也。盖少阳之表为太阳,里为阳明。太阳主开,阳明主阖。既以汗而伤阴,复以下而伤阳,三阳之气既伤,故胸胁满而如结,于是乎有往来寒热之证。小便不利者,乃太阳之气不开也。头汗而渴者,乃阳明之气不阖也。心烦未解者,乃心下之结不开,故知其病未欲解也。三阳之气皆逆,其治法故从三阳而合解之。方中柴胡黄芩,所以和少阳之阴阳也;桂枝、牡蛎,所以和太阳之阴阳也;干姜、瓜蒌根,所以和阳明之阴阳也。诸药寒热不一,而又以甘草,调其中气,阴阳和而输转利,输转利而诸病自愈矣,微哉。

喜多村直宽《伤寒论疏义·卷三》:此太少两邪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柴胡桂枝汤之变制也,兼以水饮相结,更加干姜、瓜蒌根,牡蛎。……此方用干姜者,与小青龙同意,盖证冷热并有,故药亦寒温互错也

张令韶《伤寒论直解》:伤寒五六日,厥阴主气之期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逆其少阳之枢,不得外出,故胸胁满微结;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故渴;无枢转外出之机,故不呕。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津液不能旁达,惟上蒸于头也。少阳欲枢转而不能,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故心烦。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之气,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故曰此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黄芩,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之气,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蒌根引水液以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虚矣,故用干姜、甘草以理中。

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六七日,已经发汗,而复下之,土败胃逆,胆木壅遇,以致胸胁满结,小便不利,烦渴不呕,往来寒热,但头上汗出,此上热中寒,外显少阳阳明之郁冲,内隐太阴厥阴之滞陷。宜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清相火而降烦热,牡蛎、瓜蒌,消满结而解烦渴,姜、甘,温中而培土,桂枝疏木而达郁也。

《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148条:阳微,指津液微少;阳微结者,由于津液内结而致使大便硬结之证也。此亦由于汗下无法而致亡津液的变证,亦即上节所谓为“微结”者,不过“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更较贴切,或传写有误亦未可知。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应注意两点:(1)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2)本方用于治疗无名低热,如肝炎发热,可解之。

【图解】

【运用】

《跟师刘渡舟学用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由于内含甘草干姜汤与桂枝甘草汤两方,因此临床常用于治疗少阳气郁,而兼脾阳不足或心阳不足的病变。

甘草干姜汤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基础方,可温脾阳散脾寒。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既能清解少阳胆热,又能温补太阴脾寒,善于治疗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证。此证既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等,又有脘腹胀满、大便稀、不欲饮食等症。这种“胆热脾寒”证多见于慢性肝炎长期服用寒凉清利肝胆湿热之药,或日久杂治,而导致脾阳受损者。对此,舍此方则无他法。用此方则无不有立竿见影之功,真可谓是万世之绝方。

桂枝甘草汤是苓桂术甘汤、桂甘龙牡汤等方的基础方,可温通心阳。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既能清解少阳胆热,又能温补心阳,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少阳气郁而兼心阳不足的病症。此证既见胸胁苦满、口苦等,又见头晕、肢体麻木,或心悸,或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等。本方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病开辟了新的途径。(《经方临证指南》)

胡希恕先生认为,本方是《金匮》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加干姜而成。认为瓜蒌根所治之渴为津液枯燥所致,是虚热而渴,常伴有疲劳倦怠之证,与石膏所主之渴不同,石膏所主之渴为实热烦渴。因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以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困倦乏力者为特点。(《经方传真》)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即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陈慎吾先生也认为:瓜蒌根治虚热口渴,而有组织枯燥,身体强直性痉挛,口燥渴者。其所治口渴与石膏略同,但有虚实之分也。(《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与理中汤的合法,主治少阳郁热小柴胡汤证与太阴脾寒理中汤证并见之证。少阳郁热证如口苦、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等;太阴脾寒证如下利便溏、腹胀等。他将此方证的病机概括为“胆热脾寒”,把此方证的辨识要点简化为“口苦、便溏”

仲景原方证无下利、腹胀,刘渡舟先生补入“下利”“腹胀”两症,并将之作为辨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要点,甚至认为:“尽管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临床上治疗有干变万化,只要我们抓住它的主证——下利,则左右逢源而万变不离其宗。”(《刘渡舟医学全集·结合临床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胡希恕先生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认识与刘渡舟先生截然相反。他紧紧抓住证中“微结”二字,认为“胸胁满”同“胸胁苦满”,为小柴胡汤证;“微结”是指误下邪热内陷,“里微有所结”,虽结的不厉害,不像阳明病里结或结胸病那样结的凶,但是阳明之里已有所结。“此方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花粉、牡蛎。此二药解渴的作用很强。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有通大便的作用。方中花粉量也大,此药苦寒治消渴,解热有缓下的作用。”……如何理解刘渡舟先生与胡希恕先生两位大师的关于此方证大便问题的完全相反的意见?我们认为,两位大师的认识并不矛盾。其关键是要看他们所用方中各药的用量。刘渡舟先生用此方治少阳郁热而脾家有寒的便溏、腹胀,故黄芩用量很小,仅仅用2g3g;柴胡量也相应减少,不用24g,多用14g15g。与此相对,干姜、桂枝之量加重,用10g12g;增加牡蛎量,用30g(牡蛎可止泻)。从而使全方温脾阳散中寒的作用增强而苦寒清热作用大大减弱,故可治疗胆热脾寒的下利便溏。胡希恕先生强调原方用量,柴胡用24g,黄芩用10g,天花粉用12g,干姜仅用6g,牡蛎仅用10g,桂枝用10g。这样,柴胡、黄芩、天花粉三药用量达46g,桂枝、干姜量只有16g。全方偏于寒凉清泻,故可治疗少阳小柴胡汤证而兼阳明里有微结的大便干燥证。

【医案选录】

腹胀

《经方临证指南》: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软?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g

桂枝10g

干姜12g

牡蛎先煎30g

花粉10g

黄芩4g

炙甘草10g


此方仅服1剂,则夜间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肝功能异常

胡希恕医案:伊某,女,26岁,病案号4216

初诊日期1979518日:自19764月起肝功一直不正常,经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后在本院门诊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半年多亦未见效果。查肝功:TTT8单位,TFT++),GPT766单位(正常值100),HBsAg132

主要症状:下肢酸软,右胁疼痛,恶心,嗳气,纳差,夜间肠鸣,月经前期,舌苔薄微黄,脉弦细。证属肝郁血虚,水饮停滞,治以疏肝理气,养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生牡蛎三钱

天花粉四钱

桂枝三钱

干姜二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三钱

王不留行三钱

苍术三钱

丹参一两

炙甘草三钱

茵陈蒿八钱

茯苓五钱



结果:上药服3剂,因出现尿频、尿痛、尿急,改服猪苓汤加生苡仁3剂,症除。又因恶心腹胀,大便溏等,改服小柴胡汤合茯苓饮六剂,恶心腹胀消失,大便转常,再投与初诊时原方加减,服用2月。1217日查肝功正常,HBsAg116

干燥综合征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李某,女,55岁,初诊日期:2011330日。

患者诉确诊干燥综合征已3年,服用糖皮质激素两年,口干欲饮无唾液,眼干无泪,鼻子干,左脚大小踇趾晚上痛,手关节痛,后背痛,乏力,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手脚白天凉,晚上手脚如冒火伸出被外,无汗,纳少,早上痰多吐不出,小便可,夜尿12次,大便123行,质稀,偶尔成形,舌红瘦少苔,脉沉弱无力。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证,辨方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

柴胡12g

黄芩10g

天花粉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干姜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苍术10g

茯苓12g

泽泻10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

结果:左脚大小趾及手关节痛减,体力增,手脚凉减,睡觉手脚冒火感减,大便112次,半成形。

口干欲饮无唾液、眼干无泪、鼻子干、晚上手脚灼热、无汗、舌红瘦少苔,为半表半里上热证,虚热伤津所致;手关节痛、后背痛、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手脚白天凉,为半表半里寒下证;早上痰多,夜尿频,大便次数多、质稀,脉沉弱无力,为血虚水盛之太阴证。患者见四肢厥冷、口干、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正是柴桂干姜汤的适应证,因血虚水盛合用当归芍药散。此合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天花粉、牡蛎清热生津、解津伤之口渴,龙骨、牡蛎敛浮阳、镇静安神,姜、苓、术温中利水,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推陈致新。

腰背痛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陶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142日。

患者初诊时胃脘胀满不适,纳差,经服用外台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味后,胃胀减,纳增,打嗝少,口甜已。现后背胀有针扎感,腰凉腰痛,右手小拇指凉,腰以下凉,酸痛,早上咽干痛,口常干苦,手脚一直凉,喝水觉咽喉堵,右胁下硬满,尿频,起夜多次,大便不规律,质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

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处方:

柴胡12g

黄芩10g

天花粉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炮姜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苍术15g

泽泻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结果:后背针扎感已。

患者腰凉腰痛、手脚凉、舌淡苔白,早上咽干痛、口常干苦、脉沉弦细数无力,为寒热错杂证,属半表半里厥阴证;腰以下凉、酸痛、尿频,夜尿频,大便不规律、质黏量少,为太阴里寒证;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腰以下凉、酸痛、喝水觉咽喉堵、右侧躯干不适、尿频、夜尿频,为血虚水盛证。参合脉证,患者属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水盛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炮姜易干姜以温中祛饮。

关于腰背腹痛的认识:冯老曾说,腰背痛不专属表证,可见于表、半表半里、里证及合病。有表证者,麻黄剂或桂枝剂可用,二加龙骨汤亦常用;如寒湿在里,肾着汤多用;而腰、背、胸在人体中段,在半表半里反较多,如属厥阴病,每见有胸、腹、腰痛,多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清上温下、养血利水。

胃脘痛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陈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139日。

患者诉胃脘不适,胃胀,晚上9点胃痛,胸闷气短,两肩膀至手指疼痛,两臂活动稍受限,腿膝疼痛,左腰痛,腋下胁肋痛,后颈椎发木,怕冷,手脚凉,无汗,口咽干苦,咽痒有痰,眼干,左手麻,心悸,纳差,耳鸣,头晕,寒热往来,小便可,起夜1次,大便11次,成形,如果吃荤腥生冷会腹痛腹泻,泻后痛无,乏力,眠差多梦,经常生口疮,色紫不痛,捏揉双耳时自觉有水从下向上冲然后咳嗽一声,生气时腹部鼓起一硬包,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

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

柴胡12g

黄芩10g

天花粉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干姜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苍术10g

泽泻10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

二诊日期:2011316日。

患者服完7剂后,胃胀减,胃痛已,身痛、关节痛减轻,左肩痛减轻明显,吃药期间耳鸣未作,没起口疮。仍有胸闷气短,后颈椎发木,怕冷,手脚凉,无汗,晚上口干不欲饮,近日感冒稍微有点咳嗽,咽痒有痰,左手麻,心悸,头晕或痛,纳差,寒热往来,小便可起夜

1次,大便11次,成形,乏力,眠差多梦,捏揉双耳时自觉有水从下向上冲然后咳嗽一声,生气时腹部鼓起硬包,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

处方:上方加桔梗10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

结果:胸闷减,耳鸣已,口苦已,肩痛轻,腰痛轻,捏耳水上冲咳嗽的现象减轻,生气时腹部鼓起硬包减轻。

患者耳鸣(冯老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治疗宜据阴证或阳证予柴胡剂和之)、头晕、腋下胁肋痛、纳差、寒热往来,为上热未解;胃脘不适、怕冷、手脚凉、脉沉弱,两尺微弱,眼干、口咽干苦、经常口疮、眠差多梦、苔白微黄,为寒热错杂之象,属半表半里厥阴证:吃荤腥生冷会腹痛腹泻、泻后痛止、自觉水气冲逆咳嗽、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为里寒太阴证之血虚水盛证。此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适应证。二诊胸闷气短、咽痒咳痰,为痰气阻滞气机、上犯咽喉所作,故加桔梗开郁利咽排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杨某,女性,51岁,2005513日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13年,一直在风湿科、内科等中西医治疗,病情较稳定,现服泼尼松用量10mg/d。但患者四肢关节痛,颈、背痛不能缓解已2年余。现双肘、腕、指关节及双膝、踝关节疼痛,颈、背痛。稍怕冷,纳可,口稍干不欲饮,饮则喜温,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柴胡10g

桂枝9g

干姜4g

黄芩10g

甘草5g

花粉15g

牡蛎先煎2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4g

茯苓15g

白术10g

泽泻10g

葛根12g



7剂。

患者服后感觉效果非常好,又自购药服12剂。药后明显好转,四肢关节及颈背痛基本消失,不觉怕冷,精神较佳,口干明显,舌暗红,苔中黄,脉细。前方加生石膏20g

上方服至2005715日。诉服后关节痛全消,无其他不适,精神佳。遂改泼尼松为5mg/d,前方去石膏,继续巩固。

汗证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高某,女,42岁,宝鸡,201492日来诊。双下肢肿1月,疲劳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手足心稍热,月经量少,口苦,吃东西时觉口干,平时口不干,纳可,小便不频,大便2日一行,苔白脉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12mmol/L左右。

柴胡12g

黄芩10g

花粉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干姜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苍术10g

泽泻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两服。

20141014日复诊:下肢肿已,偶尔坐车很长时间才会肿,平时不肿,肩、关节膝凉已,自汗、盗汗已,口苦已,后头颈部皮疹痒,继予桂枝加荆防白蒺藜合薏苡败酱散加花粉汤治疗皮疹。

从病性来看,患者口苦、吃东西口干、盗汗、手足心热,属于上热之象,肩膀膝关节发凉,属于下寒之象,病性寒热错杂;从病位来看,无明显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太阴之象,无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依据排除法,结合口苦为半表半里热郁之象,当在半表半里;结合患者双下肢肿、月经量少,为血虚水盛之象,故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水盛。

患者口干口苦、肩膀膝盖发凉、大便21行(为津液亏虚之“阳微结”),自汗盗汗,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方中以甘草干姜汤理中气以复津液,针对大便干;桂枝、甘草调营卫以解外邪;花粉、牡蛎润燥,针对口干;柴胡黄芩解热除烦,针对口苦;胡老应用此方常加生龙骨,即合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以很好的针对太阳阳明合病之盗汗等症,又龙骨镇静安神,亦可有心烦、失眠等等情志方面疾病;合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针对水肿、月经量少。

眩晕

张某某,女,42岁。199971日。患者经某医院确诊为胰岛素瘤,低血糖曾突然昏迷1次。平时头眩晕,大便溏,每天2-3次。刘渡舟先生问:“肚子胀吗?”患者答:“胀。”先生问:“后背疼吗?”患者答:“疼,左胁下也疼。”舌偏红,苔白,脉沉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

柴胡14g

黄芩3g

干姜12g

桂枝12g

牡蛎30g(先煎)

天花粉10g

炙甘草10g

红人参10g

7剂。

辨证用方思路:眩晕、胁下痛为小柴胡汤证,而见便溏、腹胀则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用此方。因低血糖、头眩甚,易突然昏倒,加红参且量用10g以补气。刘渡舟先生的问诊值得注意,由问诊可以看出其辨方证的思路。问“肚子胀吗”,是联系大便溏进一步提问,以确认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问“后背疼吗”,是根据柴胡桂枝干姜汤含桂枝,其证多有肩背痛,问诊以再次确认此方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柴胡12g,桂枝6g,栝楼根6g,黄芩6g,牡蛎6g,甘草4g,干姜2g。
刘渡舟肝病 寒热错杂证治,柴胡桂枝干姜汤,糖尿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542期)
中医李三.失眠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经方笔记丨柴胡桂枝干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