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的教养,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

每天一本书

一年多读365本书

《傅雷家书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与其长子——世界钢琴大师傅聪之间横跨十几年的书信集,收纳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夫妇与傅聪的书信,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也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

在傅聪的成长之路上,家庭对他有着极为特殊的影响。

展开剩余95%

他曾多次说起,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给他的教育,无论在艺术道路还是人生道路上,父母一直是自己的两盏明灯。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始终坚持着“先做人”的教育底色。他认为教育应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

在人格良善的基础上,再要求孩子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健全自己的精神世界。

傅聪曾说:“《家书》用文字概括了我从小在父亲身边所感受到的一切。”

《傅雷家书》不仅能从两代人的对话中,了解到一代钢琴巨匠傅聪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一个中国传统书香门第的精神世界,必将从中受益良多。

下面,让我们翻开这本家书,品读傅家故事和其中珍贵的人生笔录。

严格的品行教育与宽松的艺术自由

1934年,傅聪出生在上海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傅雷是一个为人处世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人。

幼年时,父亲极少对自己嬉笑逗乐,也不会对自己调皮淘气的行为表示欣赏。这让傅聪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任性。

傅聪长到学龄时,上海正被日本侵略军包围,傅雷就亲自编写教材,给傅聪制定课程,在家亲自教他。

傅雷既是严师,更是严父,他对傅聪严格的品行教育细化在生活的每个方面。

就餐时,傅雷会时刻注意着傅聪的坐姿,手肘摆在桌边的位置是不是妨碍了同桌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了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等;小时候,傅聪只爱吃肉,不爱吃菜,父亲曾为此罚他只能吃白饭。

但傅雷也不是一直这样“不近人情”的。有一回,傅聪练习钢琴,弹得累了,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编的调子来。

在二楼工作的傅雷听见了走出来,吓得傅聪赶紧乖乖地按琴谱弹下去。

但父亲没有罚他,而是鼓励他再弹一遍刚才自创的曲子,并且亲自用空白的五线谱将这个曲子记录了下来,说这是极好的创作。

傅雷从不在艺术和创造力上束缚傅聪,而是在对其品德教育严格的同时,小心呵护着他的艺术创造力。

循循善诱下,傅聪既被指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的青年,又被鼓励成为一个有独立自我精神的艺术家。

在这样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傅聪很快在钢琴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1954年,20岁的傅聪被国家文化部选中,得到了去波兰深造学习的机会。

傅聪离开的当天,傅雷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回顾前二十年对傅聪的教育,忽而觉得不该在傅聪的童年对他那么严苛,但又明白傅聪今日的成就离不开自己严格的要求。

他将这些反思与自我辩驳毫无保留地写进家书,对傅聪说道:

“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你不知使我的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孟德斯鸠曾说:“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

要想让孩子生长挺拔,必然需要父母对品行素质的严格把控;而且还要注意不能磨灭孩子的创造天性。唯有精确地把握这个“度”,才能让孩子长成栋梁之才。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永远是左右为难的,“严”与“松”,度的把握,是父母最要注意的方面。

教育的目的在于

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波兰是肖邦的故乡,傅聪来到波兰后,对这里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然而,还未熟练掌握的波兰语,以及难以适应的异国环境,成了妨碍他安心学习的阻碍。

对此,傅雷给傅聪列出了三件求学时需要注意的事。

“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

“关于学习,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时时刻刻承认自己是笨的,不怕做笨功夫,就不会期待太迫切,稍不进步就慌乱了。 ”

“一切学问都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傅雷的这些叮嘱,虽然没有直接解决傅聪的学习问题,但提供了他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把握住了这些大方向,无论需要学习什么新的知识,都能安排好人生的进阶之路。

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作为父母的确很难跟得上孩子学习的步伐,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日新月异,父母们往往觉得力不从心,难以辅导。

但在牛津英语辞典里,教育的定义为“滋养与养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根本的目标是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发展自身。

接受教育是人在一种环境中得以提升的过程,而人唯一可能的发展形式就是自我发展,他者,比如家庭和父母能够做的,是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

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生的事业。

傅雷在家书中写道:“终生坚持自我教育是十分困难的,但这件事是值得去努力争取的。”

因此,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引领他们成为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有处理消化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基础。

批判精神是自我进步的有力武器

经过在波兰近一年的刻苦学习,1955年,傅聪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这是钢琴界最高级别的赛事之一,在这届比赛上,傅聪惊艳发挥,获得第三名加“玛祖卡”最优奖的好成绩,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赛中取得的杰出成绩。

喜报漂洋过海传回国内,傅雷夫妇难耐激动的心情。

“难为你,亲爱的孩子!你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辜负祖国的寄托!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

但这样的表扬的句子没有太多,傅雷话锋一转,又当起了“黑脸”。

“人生的路还很长,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决不能让自满和骄傲的情绪抬头。”

傅雷是中国儒家的门徒,他在遇到特别开心的事情时,总怀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傅聪的钢琴生涯开出了第一朵花,这让他既兴奋,又难免担忧,多加嘱咐。

而傅聪的光辉乐章正在国际上紧张有序地奏响,随着一场场音乐会的举办,他得到了国际越来越多的欣赏和关注。

年轻的傅聪开心地将评论界对他的赞美转述给父亲,而父亲的回信却始终提及着一个词——“自我批评”

“你要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起告诉我们。

把人家的赞美报告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检讨自己的缺陷。”

傅雷这么写道:

“自我批评的精神才是进步的有力武器。它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自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检讨。”

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的以身作则里反观自身,学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后来,孩子慢慢摸索着独立,父母成了拉住孩子的一根缰绳,在孩子跑偏时,拉他一把,帮他摆正方向。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等到孩子能认知自己,往前驰骋的这时候,父母又要从“一根缰绳”变成“场边观众”了,提醒孩子保持自我批评,而不是指手画脚妄论对错,这是很高明的教育。

只有让孩子自己养成自我批评的习惯,对真实的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养出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常心。

正如傅雷在信中所写的那样:

“一个有才的人的危机是容易自以为是的走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要用扎扎实实的学识来充实,用冷静与客观的批评精神,持续不断检查自己。

唯有真正能做到这一步,而且终生做下去,才能做到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即使傅聪成年后不在身边,傅雷也常用写信的方式,时刻为傅聪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

傅雷说: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过于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以身作则。”

有一回,傅聪寄来的信笔迹不够端正,傅雷在回信时,特意选用了比平时小很多的一张信纸回信,依旧做到了将字迹写得整整齐齐,以此来督促傅聪养成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他说:

“日常琐事要做到干净利索,写信也是。做人的作风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

一切小事都要养成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情,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爱”“人”是教育的底色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始终建立在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的基础上。

傅雷写道:

“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就是傅雷对傅聪的期望。

在傅雷看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而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暇,指清新,更是指爱,这爱绝不是婆婆妈妈的,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高尚的。

他时刻要求傅聪将“爱”作为建立人格的底色。

在与亲朋师友的交往中,凡事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心意。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在投入艺术世界的同时,也要将爱投入生活,关心世界,国家和人民。

“你要关心琴之外的学问和时局,人格的发展上,青年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为国家播种,施肥。”

对于现实生活的经营,要将它看作与艺术生活一样重要,决不可厚此薄彼。因为艺术扎根于生活,生活本就是最高深的艺术。

傅雷始终在引导傅聪走在一条“人”的道路上,教育他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这才让他的艺术能够保持有源头活水的灌溉和活力。

从傅雷对孩子的教导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应该对孩子起到的两个方面的正面影响。

人是环境造就的集合,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土壤,什么样的土壤结什么样的果,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学校,社会替代不了的。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曾对傅聪说道: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其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流于笔墨,溢于言表,经过了近70年的岁月,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傅雷曾经翻译过罗曼罗兰的这样一段话: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如先辈所言,我们这些崭新时代里的青年人,都应该成为毕生能进行自我教育的青年人,不仅拥有捧起书本的热情,还能拥有捧出真心的人性。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一百七十九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Jungho Lee作品

*文:由葭,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青年撰稿人。微博@U--JIA由葭。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今日话题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就是傅雷对傅聪的教育理念,读完这篇文章,你如何傅雷的教育孩子的方针,对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所有渴望坚持读书改变自己的人

欢迎加入慈怀每天一本书交流群

与百万书友交流讨论,组队读书

徐锦江教你如何欣赏中国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20题
《傅雷家书》,教育孩子的一面镜子
寒假阅读,写作(三)
语文学习:《傅雷家书》必考点
《傅雷家书》梗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