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原战局僵持不下,粟裕三次直陈改变伟人主张,结果提前取得胜利

前言: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是一个标准的儒生,师范出身,温文尔雅,但他也是一个卓异的军人,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齐,越打越妙”。

粟裕

转战中原,策应刘邓大军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在鲁西南的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掩护下向南急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执行外线作战任务。

这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为夺取中原下的一步大棋,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

刘邓大军先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年的艰苦激战,却还是被蒋介石重兵围攻,处境十分危急。毛主席心急如焚,只能不断指令华东野战军配合,但由于华东野战军的五个纵队已经分散开来,所以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统一指挥这五个纵队,粟裕和陈毅想到成立华野西兵团,他们建议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唐亮任政委。毛主席同意设立机构,但对指挥员不大放心,他其实已经想好了最佳人选,那就是华野全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

粟裕

为此,毛主席连发三次急电,指令粟裕带炮兵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那五个纵队,任命他为华野西兵团司令,陈士榘为副司令,唐亮为政治部主任。毛主席还多次强调,只要粟裕亲自前往,刘邓大军南下作战才能有望胜利。

接到电令后,粟裕非常感谢毛主席的信任,同样感觉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仔细分析毛主席的意图和华野的现状后,认为如今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中原,而华野司令部机构比较健全,如果只有他自己去的话,只能带走少量的干部,如果陈毅能一同前往,华野整个司令部就能全部前往,使指挥作战变得更加有利。

因此,粟裕建议陈毅一同前去,并增调王必成的第六纵队到西线,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三个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毛主席研究后同意了粟裕的想法,在此前提下,又将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十一纵队拨给了粟裕指挥,至此,华野西线兵团便增加到了7个纵队。

粟裕(左二)

既然华野司令部都要和粟裕一同前往外线,所以西兵团机构也没有组建的必要了,陈毅、粟裕为外线作战的直接指挥员。

就在陈毅、粟裕带着人马向鲁西南挺进的时候,蒋介石对刘邓大军又发动了一次猛烈的攻击。毛主席的心悬到了嗓子眼,他致电粟裕,询问华野西线兵团今后的作战计划。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回电说:“要想解刘邓大军眼下困难,务必要拖住国民党军南下的脚步。”拖住敌军南下的具体计划是什么?粟裕认为,西兵团应在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也要派出一部挺入路南,突袭津浦使徐州感到压力,敌人为保徐州,必定会分一部分兵力到西线。

这样一来,西线兵团作战的区域就必须扩展到陇海路以南。粟裕的考虑很周全,毛主席大为赞赏,他随即将华野西线兵团的作战范围扩大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

粟裕

此时刘邓大军处境更为艰难,毛主席几次致电催促,一次比一次严厉,粟裕意识到他急需一次大胜仗,回应毛主席对西线兵团的殷殷期盼。因此,即使部队还在赶往鲁西南的途中,粟裕还是想到了两个作战方案。

第一个方案比较保险,就是先与陈士榘和唐亮部队会合,之后再部署作战,不过,等待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个方案可以迅速取胜,即不等汇合,先让陈士榘、唐亮部队诱国民党军第57师或者第68师至适当地点围歼,另外派一个纵队钳制敌第5军,粟裕和陈毅率第六纵队和第十纵队迅速前往支援。

不过,第二个方案战前来不及召开参战指挥员会议,作战协同性会受到影响,风险很大。

粟裕

粟裕与陈毅多次商量都不能决定,就在这时,毛主席再次催促,希望他们立即渡河,并全力以赴配合刘邓大军。情况紧急,不容他们耽搁,粟裕立即决定采取第二个作战方案,作战协同问题准备在战役中及时调整。

现在鲁西南的国民党军有整编第68师、整编第55师、整编第84师还有第5军。粟裕迅速部署,令五个纵队在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结。

在华野西线兵团的引诱下,国民党军以第5军为中心,第57师为左翼,第84师为右翼,其余部队为策应向北进攻。该如何击破第5军的保护壳呢?粟裕将目光放在了敌57师上。此部曾是粟裕的手下败将,在华野“七月分兵”时又迅速恢复了起来,如今竟然狂妄到行军至离第5军20公里远的地方。

粟裕细心地发现了57师的弱点,便集中第八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3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向57师进攻。当57师的师长发现大事不好时已经晚了,华野主攻部队包围了上来。

粟裕

仅仅用了三天,沙土集战役便宣告结束,敌57师9500余人被全歼,国民党军见势不妙,第5军和84师连忙逃跑。粟裕终于给毛主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使刘邓大军的压力得到了缓解。

之后,粟裕开始了解救刘邓和改变中原战局的漫漫长路。

中原形势陷入僵局,粟裕第一次直陈

从1947年9月转战中原,粟裕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歼灭了蒋介石7万余人,但始终没有打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歼灭战。一方面是因为,毛主席主张“只打小仗,不打打仗”“埋头建立豫皖苏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蒋介石调集了重兵到中原大地,战机难寻。

毛主席曾说:“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蒋介石也深知这个道理,为了确保中原,蒋介石将徐州顾祝同、九江白崇禧和西安胡宗南3个战略集团共66万人,都调集到了中原。

毛主席

虽然,此时中原战场上我方有三路大军钳制着敌人,但因各处一方兵力分散,如果由一路人马独自与国民党作战,很难获得胜利,如果三路人马一起作战,那样光集结在一起就要浪费很多时间,战机根本把握不住。

再加上,国民党军抱成一团,动作敏捷,只要有一方发生战事,另一方很快展开救援,有时连中小规模的歼灭战也无法展开。更糟糕的是,刘邓大军还被蒋介石围困在大别山上,处境十分艰难。

毛主席曾经做出估计,必须要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的前提下,才能建立起根据地,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歼灭战,就无法大规模歼灭敌人,中原根据地就很难巩固。

一时间,中原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粟裕也在为这件事发愁,他认为,中原战局出现僵局的根本在于:我军的实力依旧处于劣势,蒋介石只凭借这一点,就能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

粟裕

蒋介石把自己的兵力收拢起来,每次出动便是三四个整编师集体行动,而解放军的兵力分散,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因此也不能将国民党军一口吞下。经过一通分析,粟裕认为只要我军能够在数量上和技术上取得优势,开展几次大歼灭战,就能在中原取得决定性胜利。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1927年12月,粟裕把他的想法写成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报告,想要上报给毛主席,建议采用“忽集忽分”的战术,集中兵力打仗。但就在电报将要发出去的时候,粟裕又犹豫了。

因为,就在他写出报告的前一天,毛主席还特意发出电令,嘱咐华野仍打中等规模的战役。另外,他的想法关乎整个战局,很可能会影响到后期战局的走向。

反复斟酌后,粟裕终究没有将电报发出去,只能不断思考,小心求证。然而这时,被围困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处境异常艰难,不得不进行分兵作战。

粟裕(前排左二)

邓小平带着3个纵队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与国民党兜起了圈子,刘伯承则率剩余部队转出大别山,转移到豫西。这无疑冒了很大的风险,好在一个月后,邓小平率领的部队也走出了大别山,与刘伯承会合成功,但他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从12.4万的兵力锐减到了5.8万人。

就在刘邓大军走出大别山的这一阶段,粟裕奉命统一指挥西线兵团和陈赓部队围歼了敌第3师。从这场战斗中,粟裕看到了希望,解放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仗完全可行。

有了这次取证,粟裕好像吃下了定心丸,将那份沉淀了40多天的报告上报给了毛主席。电报中,他指出中原战局的形势已经形成了拉锯战,然后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后建议道:“三军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术,以求彻底歼敌一路。”

忽集忽分的战术具体表现为,如若我方一区与敌交战,邻区能够及时协同作战或者钳制敌人增援,那么歼灭敌一路的设想是非常可能实现的。在此歼灭战结束后,我区又分散或者转至邻区。总的来说,哪一区便于歼敌,就向哪一区集中。

粟裕

粟裕坚定地表示,如果按照此法能有两三次歼灭战,那么中原形势就会有所改变。

但此时,毛主席已经设计好了一个打破中原僵局的构想:抽出一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直捣蒋介石的老巢,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派中原部分主力回防自保,这就是“围魏救赵”。然而,毛主席的这一设想与粟裕设想目的恰恰相反,三路大军不是集中,变得更加分散了。

再次直陈,引起毛主席兴趣

1947年12月,毛主席在陕北杨家沟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将渡长江南下的设想变成了决策,并获得了陈毅的赞同。陈毅主动请缨,陈粟大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

为了顺利执行计划,毛主席决定先由粟裕率领西线兵团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在1948年夏季或者秋季首先渡江南进。然后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在1949年继续渡江南下。

毛主席

就在这个时候,粟裕的电报姗姗来迟,毛主席仔细阅读了报告,还在上面用毛笔圈示。看完后,毛主席又将报告送给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阅读。粟裕的想法的确新奇,但毛主席是一个不会轻易改变决心的人,当然也不会因为粟裕的看法不同而轻易放弃。

在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的一致商议后,决定继续执行毛主席的决策。

1948年1月,邓小平向中央发电告急,毛主席意识到大别山的问题还未解决,于是正式电告粟裕,指令他带着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

军令如山,粟裕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只能按照命令思考如何南进的问题。但是,粟裕还是在率军南进的方案中第二次提起了自己集中中原兵力的观点和看法,并希望毛主席能慎重考虑。

粟裕

他再次认为:如能在最近打几个歼灭战,中原战局当有所变化。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术,是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胜利的。

这一次,毛主席似乎被说动了,他反复考虑,最终请来陈毅再次商量是否渡江的问题,陈毅表示仍坚持原定计划。

第三次直陈,与毛主席定下约定

虽然粟裕的电报没能够改变计划,但“忽集忽分”的战术引起了毛主席极大的兴趣。1948年2月,毛主席致电粟裕,表示完全赞同他的渡江方案,另外,还指令暂时留在中原的华野第三兵团,可以按照粟裕提出的点子展开大歼灭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粟裕很高兴,紧接着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询问他“忽集忽分”具体作战部署,粟裕第二天便上报了三军如何作战的三个方案。

粟裕

建议虽然采取了,但粟裕依然要执行南进的任务。粟裕一边准备南下,一边继续思考自己的设想。粟裕认为与其在其他战场大败蒋介石,还不如就在中原打几个歼灭战,尽量将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渡江,蒋介石自然会派兵回防,粟裕也能想象得出蒋介石将会派哪几个师南下。但是这几个师中,不一定就能调走蒋介石的强劲部队,敌7师、48师、11师和第5军。

这四个部队是蒋介石在中原的骨干,如果华野主力仍调不动它们的话,那么,中原僵局既然如故。到时候,如果华野主力再回返的话,损耗的兵力则无法估计。

考虑到这里,粟裕感觉头上直冒冷汗,他踌躇不定,一直到深夜才下定决心将三个主力纵队全部留下来。4月18日,粟裕第三次斗胆直陈,再次提出了在中原打几次歼灭战的建议。

粟裕

他还对蒋介石的近后方和长江以南兵力提出了对策。他提议,在蒋介石深后方可以多派几路游击队,拌住敌人。

对于大歼灭战,粟裕设想了三场战役,包含围点打援,进攻济南,进攻徐州。

粟裕的三次进谏彻底引起了毛主席的深度思考,他电告粟裕和陈毅立刻前往中央开会。粟裕当着毛主席的面说出了他的想法,行云流水,毛主席被他的设想打动,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不过,毛主席给粟裕设定了三个目标:

一,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的时间内,必须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二,歼灭蒋介石五六个以上正规旅;三,完成渡江准备。

粟裕

然而为了使这份几近“苛刻”的任务提供便利,毛主席为粟裕提供了三项特殊的措施。一,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成为华野的一把手;二,指令其余野战军协助粟裕和华野作战;三,派全军总司令朱德前往华东野战军,动员大家用“钓大鱼”的战法,寻歼第5军。

毛主席的信任让粟裕深受感动,他发誓一定要把仗打好,不辜负毛主席对他的期望。

在之后的战局中,一切都朝着粟裕设想的那样发展,他之前设想的三场战役也逐一实现。

第一场为豫东战役,粟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敌第5军基本打残,距离8个月歼灭5军的期限还非常远。

第二场战役为济南战役,攻克济南只用了八个昼夜,比粟裕和毛主席估计的时间都要短,全歼守军10万余人,活捉国民党将领23名。

第三场战役便是最著名的淮海战役。

粟裕

战争结束后,当身边人士问毛主席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最大时,毛主席不无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谈起粟裕,毛主席骄傲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坚持打大歼灭战,他超额完成了与毛主席的约定,体现了其超乎寻常的兵家泰斗般的大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为何对粟裕发火:我调不动你吗?批评完又升了他的职?
1948年,中央提出换掉粟裕,陈毅: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1948年,刘邓大军告急,毛主席下令粟裕救援,为何粟裕却三次抗命
主席对粟裕说:你不愿南下,我们可以换统帅;气氛顿时紧张
1948年,毛泽东看了粟裕的电报感到不对劲,命令陈毅立即返回华野
1948年,粟裕暗制备用方案,被发现后,说:我不能总和中央顶着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