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大博士51篇SCI,中国还有哪些论文大神?(欢迎补充)



所有参加了川大2017年“唐立新”奖学金评选面试的人都不会忘记,当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轻声说出“我曾发表SCI论文51篇”时,在场所有人感到的震惊。


他们也记住了这位最终成功获得“唐立新”奖学金,并当选四川大学2017年“年度奋进人物”的男生的名字——张敬,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




在张敬将近八年的大学时光中,他7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发表SCI论文51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30篇,影响因子高达91.5;多次主持省级科研项目,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受邀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转化医学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


张敬的学习故事被报道后,大家纷纷为他点赞,让他一度成为校园学霸红人。2017年底,张敬因为优秀的学习成果,被评为“感动川大”榜样力量季十大学生新闻人物之“年度奋进人物”。



“省三好学生”到“省优秀毕业生”:

把每一步做到最好


“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就想,毕业排名能在八年制专业名列前茅就好了。八年下来,觉得自己算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这应该也就是我八年来最骄傲的事了。”回想将满八年的大学生活,张敬感慨。


2010年高考之后,张敬花了很长时间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我比较注重精神上的感受,精神上的富足应当是我们在理想追求上予以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张敬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选择了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当时就觉得,学医的话,将来可以治病救人,职业成就感应该会很高吧。”


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向来是学霸汇聚之地。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背后需要付出的辛勤与汗水可想而知。


初到川大的张敬,就感受到了压力,“周围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素质都很高,并且每个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面对他们,我一度有些找不到方向。”张敬觉得,自己刚入学的那一两个月,都被这种压力与对未来的迷茫包裹着。


经过向老师、学长学姐们不断请教学习经验和方法,张敬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临床学习要扎实,科研和英语也不能落下。


凭着不想最终与其他优秀的同学差太多的“争先心理”,张敬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取得了考试成绩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同时,他更是凭借以优秀成绩获得的奖学金和社会奖助学金等,实现了他很早以来就给自己定下的一个愿望:十八岁之后不花家里的钱。


其实,早在高中时代,张敬就曾获得过全校唯一的一个河南省“省三好学生”的荣誉。而今大学毕业在即,张敬成为了临床医学八年制全专业唯一一个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学生。


如果这两个“唯一”是河的两岸,张敬便凭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将它们连接了起来。


在考虑未来工作的学科时,张敬选择了神经外科这样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临床外科,“我想做最顶尖的手术!”张敬说,而高难度的手术对医生的操作精准度也有超高要求,这决定了该行业的医生需要具有极高的素质、较长的培养周期,同时还要求医生具有很强的耐心和毅力。


这种种的压力都促使了张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赶超行业前沿。


“不做科研,医学就很难进步”:

谈谈科研路   


张敬至今记得在大一课堂上受到的启发。“在临床医学导论课上,当时辅导员请来一位华西医院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两个学生,他们当时已经产出了9篇SCI。那时候我就觉得,大学期间,要是能多发几篇好文章也挺不错的。”


张敬的第一篇SCI,诞生于他大二那年的暑假。“当时是我参加了学院的一个协会,又参与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见习,师兄开始教我写论文。”在师兄的帮助下,张敬从入门开始,经过了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无数次的修改和审阅。最终,在张敬大四那年,这篇论文被发表在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上,这也成为了他科研之路的起点。


自那以后,直至今年,张敬共作为第一作者或联合署名作者,发表SCI论文达51篇。在他看来,个人的学识固然重要,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这一切同样只能是空想。“科研的路上没有捷径,只能靠着自律与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张敬说,他至今感谢初中的一位老师,是这位老师帮助他认识到自律的意义,“人不能老在督促下做事情,要学会管住你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放弃一些其他的诱惑是很必要的。”


从那之后,张敬养成了制作时间表的习惯。“拿一张纸,把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分解很多很细的步骤,为每一个步骤制定一个完成时间。一定要分解到很细很细的程度,然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地把每一点做好。”


竞争和压力对他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其实临床和科研两方面相比之下,我更想做一个好医生。但不做科研,医学就很难进步,所以必须要有人去做科研。”


而在张敬自己看来,能在短短几年间作为第一作者或联合作者发表SCI论文51篇,加入一个高效而靠谱的团队也至关重要。张敬很早就加入了一个由师兄带着做学术科研的团队,并作为共同作者出现在发表的SCI论文当中。“后来自己慢慢学会了科研方法和相关论文的写作之后,才逐渐成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也开始带一些师弟师妹们一起发论文。”


但很多时候,科研、成绩和临床又是不能完全兼顾的。“平时就按照学校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来,该进行临床学习的时候就进行临床学习,有空余的时间就用来做科研和学英语。经常制定日程规划,经常进行反思总结。”


球场上的高个子篮球少年:

放松解压有妙招


“打球的时候,专注在篮球上,全身心的投入,什么都忘了。”自从高中时爱上打篮球,张敬便以此作为自己的解压方式。


学习、科研和临床之余,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候,张敬可以暂时抛下压力和竞争, 不需要考虑外界其他的烦恼。“我每周至少打球一次,不打球不但心里痒痒的,身上的活动也不够。”


张敬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曾作为“外科联队”的主力夺得华西医院“天使杯”篮球赛冠军。


篮球帮助张敬从科研的压力中释放,而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通过不懈的练习精进球技,并最终成为一代传奇球星的经历,则总能在张敬遭遇挫折或者情绪懈怠的时候,给他动力,支撑着他在科研路上不断攻坚克难。


除了热爱运动外,张敬的生活作息也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状态。“大三大四时意识到了熬夜会让身体变差,让精神变得不好,所以我现在不熬夜。”12点前按时睡觉,每天尽量保证八小时睡眠,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让他在各方面的发挥更加出色。



作为一名学生,张敬无疑是优秀的。而在他自己看来,这都得益于入学之初就是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坚持。张敬觉得,自己最值得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就是,“进入大学后要尽早与老师、学长学姐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制定自己的规划。珍惜时间,努力奋斗,让自己毕业的时候不要有悔恨。”




点击新闻与写作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退休教授,被新闻传播学界尊为“离马列最近的人”、 “一流的大师”,又被门下弟子亲昵地称作“丹爷”。陈力丹老师早年凭借解读马恩传播观的《精神交往论》艳惊四座,至今仍保持年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还热衷于在各种平台上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

 2016年10月24日,陈力丹老师在暨南大学做了一场新闻传播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内容精彩绝伦。围绕写好论文的选题、论证、常见问题及学术性等话题,陈老师给出了灵丹妙方。小编特奉上现场的报告内容,快快收藏吧!


丹爷教你写学术论文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1979年以来,陈力丹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独编著48本(独著28本,第一署名论著13本,独编著6本,独编1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丹爷被中国知网收录文章1000篇,知网结果显示,他在最近十年保持着每年约70篇的收录量,其中2015年达到了81篇,因此也被称为“学术大神”、“论文杀手”。丹爷说学术论文写作的正确方式应该是这样子的……

一、选题
1. 选题要新观点、新角度、新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新素材。


2. 选题要相对小。口子开得小,才可能将问题挖掘深。


3. 思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论证或证伪这个假设;


4. 应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得出具有可操作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


二、论证
1.立论。


2.论据(事实、数字、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证据等等)。

对论据的要求:可靠(没有争议)、专业、客观、一致、新鲜(多数公众可能不知)、相关、接近(类比要小心)


3.论证:论证就是用一个真实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论证中的主要问题:①理论前提不成立;②立论(选题)太大;③行政思维,经验逻辑,宣传“论证” ;④用时髦学术词汇包装的“论证” ;⑤教材式结构和行文;⑥新闻报道模式的“论文” ;⑦论据不成立或太单薄;⑧论证中的其他问题,如材料堆砌、套话替代论证、晦涩、莫名其妙等。


4.结论

三、常见的论文问题

1. 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基本是描述,无论证。


2. 将论文写成理论宣传文章。用套话和空话编织文章。


3. 将论文写成工作经验总结。基本上是新闻采访语言


4. 缺乏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诸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等。或者相反,把很平常的东西说成是规律。规律这个概念不要在论文中轻易使用。


5. 理论前提不成立。还有的把引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论证。


6. 用尽全部材料仍不能论证清楚,硬写。

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和价值
1. 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是否可靠。


2. 概念的使用是否明确、严谨、有效。


3. 论据(理论或事实、数据)是否可靠和充分。


4. 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和完备。


5. 研究方法是否可靠和有效。


丹爷的论文选题会

建议研究: 

1. 互联网对社会传播结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该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悖论以及对悖论的解读,应该是新闻传播学界承担的研究义务,就如媒介环境学派曾经所做的那样,理论上对现象加以理性阐释,并向社会提出各方面的忠告、警告。 

2. 各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对人们生活可能带来的发展趋向,以及这些趋向的正面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承担的研究义务。 

3. 互联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关注的。 


以下题目可作选题参考

一、关于5G


二、论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 


三、论互联网传播对“新闻”内涵的延展 


四、论原生广告对传统广告的挑战 


五、各类新闻聚合网站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新闻价值”的运作路径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六、对“时事新闻没有版权”的理解和实施 


七、新传播形态对传统传播顺序提出了怎样的挑战,作为信息接受者如何应对这种情形。 


八、新传播形态下人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九、如何认识和处置(看待)网络语言? 


十、论传播学面临的危机 


丹爷给你列书单
互联网+传播,人类进入数与网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互联网传播现象。

1. 《现代社会学》,北川隆吉主编,沙莲香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社会学》,[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社会学原理概论》,约翰·卡尔(John Carl)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社会心理学》金伯莉·达夫(Kimberley Duff)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 大众经济学丛书,作者梁小民,三联书店1999-2000年陆续出版

7.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五版

8. 《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著,首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9. 《人与故事》,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0.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著,中信出版集团

11. 韦斯特、特纳著《传播理论导引》(刘海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假如你对传播学的理论有点厌倦,不如看看这本书,它将给你带来传播学全新的阅读体验。

12. 丹爷著的书:《新闻理论十讲》、《世界新闻传播史》、《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系列、《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修炼学术基本功
修炼学术基本功
1. 关注几大报告,掌握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态势。
▲国际电信联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衡量信息社会报告》
▲ Mary Meeker《互联网趋势报告》
▲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 《新闻媒体现状》
▲牛津路透新闻业报告
▲清华史安斌等的年度网络报告

2. 每月阅读、研究《青年记者》业界资讯

3. 阅读《传媒法律与政策通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法治研究中心),每年4期

4. 把每天看各类传播形态的新闻(报纸、电视、各种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发现问题、记录问题


编者按
“hello,大神”这个专栏主要介绍重庆大学学术人物及社团人物,旨在丰富重大学子课外生活。通过介绍学术人物,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让你感受学术氛围。通过介绍学习社团两不误的大神,分享牛人们“混社团秘诀”,带大家玩转社团。欢迎大家给我们推荐你们身边的大咖~

郭恒宇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2012级推免直博生
现为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5年级在读学生
2016年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
已发表SCI论文34篇 ,平均IF>10,共计引用360次,h-index=10(其中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5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2项已授权) 美国专利1项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SCI及如何在SCI上发表文章~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主要是科学类学术杂志, EI是工程类杂志,只要你做的工作解决的是科学问题你都可以在SCI类期刊上投稿发表 。
如果从实验开始,首先是你的实验工作,总结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然后是按照你要投稿的杂志格式要求成稿投稿。
投稿后将你的文章分配编辑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编辑直接拒掉。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于你的工作很有信心可以向编辑发邮件Appeal申请重新投稿送审。(一般拒稿率在85%-90%)
2.编辑分配审稿人审稿,审稿人回复审稿意见,意见一般分为 reject,major revision, minor revision。 如果是reject的话你可以选择appeal和投其他杂志, 其他要求修改的就需要按照审稿的提的问题逐一的回答并在文中做相应的修改,然后按要求时间将修改好的版本发回编辑,编辑会再将你的文章送回审稿人手里,审稿人再进行评价。




Q
读博的五年想必也是科研的五年,您是否会觉得这个过程枯燥难熬?能分享一下一些研究经历吗?

A: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也许是兴趣吧,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累也只会觉得是充实。刚开始读博的一段时间挺难的,首先是入行难,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大量的文献工作需要去做,然后再结合自己实验室的条件总结出在这个方向自己还可以在哪些方面继续去做研究。再者就是实验平台的搭建,这期间访问了国内一些相关的课题小组学习。我一开始做的是太阳能电池方向,后来又换了纳米发电机这个方向,现在的自驱动微纳系统是我目前及其未来几年科研工作要走的方向。其实研究方向的这些改变也是自己科研的一个慢慢的成长吧,从曾经的跟风科研,到做出一些有创新性的工作,再到确定属于自己的特色研究。在科研路上,导师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胡陈果教授,和王中林院士。他们在科研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Q
学长是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您能简单介绍这个专业吗?包括您的专利和研究内容。
A:凝聚态其实就是物质凑到一堆的一种状态,比如固态和液态就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凝聚态。我们这个专业主要就是跟这类物质打交道的。而我的研究方向是自驱动微纳系统,其分为能量采集,能量管理,能量存储和后端应用四大块。能量采集方面主要基于纳米发电机,这是王中林院士的开创性领域。



Q
您在SCI上发表过三十四篇论文,作为一名在读博士,这可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请问您是如何做到论文的高产和高质量兼顾的呢?(科普一下IF>10,引用360次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A:首先要说的是这34篇论文是总论文数,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只有15篇。在科研上,我一直保持自己不断思考,手里进行的项目每次要保证有至少两个,再者科研要有合作精神,你一个人再强,也始终会有自己的短板。我一般不愿意去做一些创新性比较差的课题,我认为多看文献,多总结,多思考能够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IF是英文impactfactor的缩写,意思是影响因子,这是对于每个杂志而言来评价其学术界水平的一个标准,一般是根据每年该杂志的文章的引用量来判断计算的。引用量指的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被提及引用的次数,360次对于我这个年级的博士来说,在这个领域算是中上水平吧。毕竟我是从这个方向一开始就开始了跟进研究。

Q
您在赴美受王中林院士研究组联合培养的这段时间里,国外与国内硬件设备,科研氛围,生活环境等一定与国内不同,请问您能够分享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不同吗?
A:王老师在GT的研究小组的设备相较于我在国内的实验室来说好太多了。王老师小组每年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工作,这和组内的氛围是分不开的(在组内有大多像我这样的访学者,大家都很珍惜这不长的学习时间)。在GT的时候我们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每天都是上午9点半到实验室,晚上12点回到住的地方。王老师也常跟我们说,人比设备要更重要。
在美国的那段时间,生活和国内差异还是挺大。佐治亚州公共交通系统不是特别方便,因此基本上人手一辆车,每周我们都会开车去中国超市买菜,每天晚上回到寝室还需要做第二天的饭(外面的饭菜实在不是太好吃),那段时间厨艺还是有所提高。GT学校每周会有特别多的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基本上每天都有(而且都是在中午,会有免费的pizza和可乐,这样可以吸引很多人去听),还有一些教会的活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传教,我们就当练习英语,吃免费晚餐了。

Q
作为一个直博生,我们眼中的学霸,物理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门十分复杂难解的学科,并对其敬而远之。请问您是为何选择这个专业,您对物理的兴趣点在哪里?您的日常娱乐又是怎样的呢?想要获得唐立新奖学金需要做哪些准备,又要什么资质呢?
A:其实我高中就挺喜欢物理的,物理是对与这个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研究,有点像是因果研究,深追其最基本的因,而后才有我们看见的许多结果。这挺有意思的。
平时就特别喜欢打篮球,唱唱歌。我挺2B的一个人,因此欢乐也多。
我觉得唐奖是许多的奖学金中特别有意义的一个奖项,学弟学妹们应该去努力追求,但是一定要沉下心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Q
您是否方便透露在博士生阶段毕业后的就业打算吗?如果让您分别给刚刚进去大学阶段的新生与刚刚踏入科研的硕士研究生一些建议与忠告,你觉得在这两个阶段最重要的分别是什么?
A:毕业后先做3年博后,再回重庆大学找个职位。
大学阶段我觉得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阶段,通过学习和交流,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大四的时候能够回答“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研究生阶段如果选择坚定了科研这条路,坚持下去,一定多读文献,多总结,多思考。

王中林老师经常用两句名言来勉励我们。我也想把这两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
分别是: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爱迪生)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Every great scientific truth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people say it conflicts with the Bible. Next They say it had been discovered before. Lastly they say they always believed it.(Louis Agassiz)

每一个科学真理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人们说它是和圣经相抵触的;然后,他们说它以前就被发现过;最后,他们说他们一直是坚信该真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论文才能发sci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几个具体问题
SCI论文攻略指南针
高校青年教师的权威期刊发表与学术职业进路——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考察
SCI论文写作攻略:选题和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