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其特点极其文化内涵

—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其特点极其文化内涵

 

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建筑纹五大类。

 

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

 

弦纹,系指轮旋而成的铸纹,它包括凹纹弦纹和凸弦纹两种,一般在器表饰凹弦纹或凸弦纹一至三道,有的单独使用,有的与其他纹饰为伍。多见施饰于鼎、盉、鬲、甗与腹外表,流行于商周,沿用至两汉。

乳钉纹,系指凸出器表呈乳钉状的纹饰。有的排列单行,有的布成方正,有的置于方格内,多见施饰于鼎、簋、盂等腹外表。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直线纹,系指以连续的直线条或长短有序平行排列而成的几何形纹饰。除了条文粗细有别外,没有多大变化。此外,也有将线条凸起或凹陷者,旧称沟纹。

斜线纹,系指以短线均匀地平行排列呈八字形构图或向左右展开构图的几何纹饰。常见施饰于鬲、壶上。通行于西周中期和春秋晚期。

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

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乳钉雷纹,系指以倒置的三角形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的纹样。此纹从商代一直延续至战国。

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

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绳纹(又名陶纹),系指由两条以上波纹交错扭结构而成的绳索状纹。多见施饰于鼎、豆、敦的顶、腹、足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

圈带纹(又名连珠纹),系指由若干圆圈排列而成的袋状纹,有的圆圈中还有点缀小点。商代早期的圈带纹已作为主纹,而后来较常见施饰于铜器皿的盖、肩、腹部的边缘作边饰。大多饰于主题纹的上下部位,以衬托主纹。盛行于商周。

瓦纹,系指由一排平行的凹槽构成形如瓦的纹样。多见施饰于簋、盨、匜的腹部和颈部。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至晚期。

鳞纹,系指由一个个似鳞片分上下几层交错排列,重叠出现构成酷似鱼鳞状的纹样。常见施饰于低鼎、簋、盨等器皿的腹部。始见于晚上,流行于西周至春秋。

贝纹,系指由多个贝壳状的椭圆形,用绳索从中间连接构成的图案。常施饰于器皿的盖、腹的主题纹的边缘,以边饰主题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窃曲纹,系指由两端回钩的或呈“S”形的线条构成的呈“S”的扁长形图案,中间常见填以目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沿用至春秋战国。

重环纹,系指由多个一端呈圆角长方,另一端呈内弧或近长方形的扁长环形,一个个排列组合的图案,有单环,二重或三重环组成之分。多见施饰于鼎等器皿。盛行于西周中期。

 

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说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作的图案纹样。它包括饕餮纹、夔纹、龙纹、蟠螭纹、蟠虺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兔纹、走兽纹、凤纹、鸟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蟾蜍纹,蛇纹等等。

饕餮纹,系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吃凶兽。有的系以牛首、羊首变形。有的兽面两侧饰对称的蜿蜒躯体。多见施饰于鼎、里、簋、甗、壶、斝、觚、爵、尊、盉、卣等器皿的颈、腹、耳、足表,作为主题纹,以云雷纹沉底。盛行于商至西周早中期。

龙纹,实无其物,为传说中的龙像而得名。自商代到明清,历三千多年,其形象变化很大。如商代的龙多屈曲,大头呈近似方形,有棒槌饰双角,躯体粗,尾细尖,有鳞和四肢,背有鳍。西周的龙,龙角呈柱状,有的互相盘绕,有的头在中间,分出两尾。春秋战国的龙,龙首始变扁,柱角,四肢皆渐伸长,龙尾渐收缩。汉代的龙已出现须、甲和双翼,背上的鳍和鳞较春秋战国显疏松。汉代的龙多为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灵”或“四神”,躯体显较瘦,足细长。至隋唐五代,龙角已分叉,腹部隆起,背鳍和鳞变得细密。从商至五代龙皆三爪,宋代至明清,龙首上添了许多附加物,明代的龙,嘴呈扁长,龙角多叉,长似鹿角,发多上卷,背鳍整齐,鳞排列美观,龙爪为四爪或五爪。

夔纹(又称夔龙纹),系指头尾横列,腹下有一足(居多)或两足(少见)的龙形纹。其特征是巨口大张,一角于脑后,一足或两足于腹下,尾向上卷。常见的有身作两曲,有作对角形,但皆呈爬行状,有的一身双首,有的作回顾状。多见施饰于簋、卣、觚、彝、尊等器皿年的足,口的边上或腹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代夔身短,多作单独纹样构成。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二方连续纹样构图。

蟠螭纹,系指屈曲无角龙纹。其特征是张口,卷尾,或双龙相交,或群龙交缠。一般龙个体较大,这是区别于蟠螭纹之处。多见施饰于鼎、敦、豆、壶、盘等的颈、腹、足表和盖面。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蟠虺纹,系指由多个小蛇形状的动物相互缠绕而构成的图案。多为主纹而饰满器物周身。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象纹,系指模拟象描绘而成的图像。除有的仅表现象首或象鼻图案外,表现全身者,皆呈伫立状,呈眼睛圆,肠壁内卷,长尾下垂。多见施饰于尊、钟、饶等器皿上。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虎纹,系指模拟虎描绘而成的图像。虎的形象呈侧室爬或跪形状,口张大,背稍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见施饰于鼎、尊等器皿上,亦见施饰于钺、戈等兵器上。自商代始一直沿用至汉代。

鹿纹,系指模拟鹿而描绘而成的图像。商代仅见方鼎上饰鹿首,未见整体鹿纹。西周早期卣整体饰鹿纹,呈卧势回顾状。一般构成多两鹿相对,作跪状回首。有的有分枝的角,有的无角。多见施饰于卣、簋的口部和底部。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和战国乃偶见之。

兔纹,系指模拟兔而描绘而成的图像。罕见。已见的兔纹为长耳斜竖,短尾上翘,呈半蹲踞装。施饰于觯等器物上,流行于商至周初。

犀纹,系指模拟犀牛而描绘而成的图像。其形象似牛,然于鼻端长一角而有别于牛。多见施饰于卣的口下部。

牛纹,系指模拟牛而描绘而成的图像。有的仅表现牛首,有的表现整体牛首,前者居多,后者较少。后者的形象特点是,多为侧身像,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长颈前伸,躯体圆肥,前肢跪后肢立,长尾稍向后扬垂。多见施饰于鼎、鬲或尊盖或卣提梁两端施饰浮雕牛首等。

鸟纹,系为各种鸟形图案的统称。其形象多种多样,有短身者,有长身者;有的喙呈弯曲状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往往有上翘或下垂的冠,作前视或回首;有的长尾而分尾,作前视状。一般把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纹。一般长尾流行于商至西周中期。多见施饰于鼎、簋、尊、卣、爵、觯、彝、觥、盉、罍、壶等器皿的口、颈、腹、足表等部位。流行于商至西周,沿用至春秋。

蝉纹,系指模拟蝉描绘而成的图像。面目有横白带状排列和纵向连续排列两种,作主题纹。另一种为三角形几何图中描绘蝉体,一般无表现足,形象为大目,体呈近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条纹,常以云雷文为衬托,此类纹多作为主纹的配饰。多见施饰于鼎腹部、觚脰部、壶圈足表和提梁上。盛行于商晚周初之际,以后绝迹。

蚕纹,有的学者称之为蛇纹。其形象特征是,头呈圆形和三角形,双眼圆睁凸出。头、体、尾“S”形屈曲,有鳞片。大多是单个同向排列。多见绝饰器皿口沿下或足表。流行于商周。

龟纹,系指模拟龟而描绘而成的图像。其形象特征是,龟头伸出或蜷缩于甲壳内,呈卧状,拖尾。龟壳上刻圆斑或涡纹等。多见施饰于水器盘内底。盛行于商代,沿用至春秋战国之际。

鱼纹,系指模拟鱼而描绘而成的图像。商代的鱼纹、脊鳞、和腹鳍各有两个,鱼形态显呆板。春秋战国的鱼纹常仅见一个脊鳍,鱼口张开,形态生动。常见施饰于水器的盘、洗等。始出现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沿用至宋元。

 

植物纹,系指以树叶、树及花卉为题材的铜器纹饰。此类纹饰少见单独构图,多见于其他纹饰(尤其与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画面)为伍。如:

叶脉纹,系指以短斜线呈复人字形构成的叶脉纹。始出现于商代,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晚期。

四瓣花纹,又称“四瓣目纹”。花纹中心为“T”形。周围伸出四个花瓣。始出现并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仍见之,惟形略有变异。

采桑纹,系指描绘采桑活动场面的纹饰。桑树干粗壮繁叶茂,妇女有的爬上桑树作摘叶状,有的在地上欲爬树状,还有挑桑叶篮的画面,一片繁忙景象,生动有趣。

 

人物纹,系指模拟人描绘而成的装饰图像,或描绘人物活动场景作为装饰的纹饰。前者包括人面纹、虎食人纹,此类纹多为铸成浮雕状。后者包括宴饮、舞乐、竞渡、攻战、采桑、狩猎以及禽鸟、走兽等题材的图案。此类纹饰除雕铸而成外多为线刻、金银错而成。如:

人面纹,系指以写实手法雕铸而成浮雕状人面像作主纹装饰的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俱全,眉、眼、鼻、口比例适宜,颧骨突起,目光平视,形象逼真。偶见施饰于方盉等器皿上。出现于商代。

虎食人首纹,系指以写实手法(人首),写实兼夸张手法(双虎)雕铸浮雕状虎食人首作为主纹或配饰的纹饰。人首五官俱全,双虎同大首小身,长尾上翘,大张口欲衔人首。施饰于尊、鼎等器皿耳部,亦见施饰于兵器中的钺。始出现并流行于尚待中晚期。

狩猎画像纹,系指表线狩猎场景的纹饰。常见描绘猎手持弓箭或矛等器械,围捕野牛、野羊、犀、象等野兽。多见施饰于壶、鉴等器皿的腹部。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车马狩猎画像纹,系指表现驾车狩猎景象的纹饰。常见描绘人驾马车狩猎,四马之车,两马足向上,两马足向下;两马之车,一马足向上,一马足向下。车上一人驾马,以猎手以矛刺兽,有的作弯弓射箭状。群兽有的作搏斗状,有的作奔逃状,场面激烈,气氛紧张。常见施饰于壶、鉴等器皿腹部。盛行于春秋战国。

戈射画像纹,系指表现贵族们在弯弓拉失射箭的情景或熟人张弓向天射鸟的纹饰。多见施饰于壶、鉴、豆上。通行于春秋后期至战国之际。

采桑画像纹,系指表现采桑活动场景的纹饰。画面上描绘几个妇女在桑树上采桑叶,树上有人接应。从采桑者的服侍看来,非一般农妇,而是贵族妇女,多见施饰于壶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的战国铜壶上所饰的采桑纹是其代表作。此类纹饰盛行于战国。

攻战画像纹,系指表现战争场景的纹饰。画面上描绘的有张弓欲射,有爬梯欲进,有急摇战舟,有短兵相接、互相厮杀。金鼓齐鸣,旗帜飘摇,剑阁林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那惊心动魄的水陆攻战的激战场面。多见施饰于壶、鉴腹部。

建筑纹,系指面会建筑作为装饰的图案。此类纹饰用作装饰铜器少见。所见的画面刻有宫殿图形,楼层有平座栏杆及腰檐;底层亦有横杆。一般多见于饰战国器,此前少见或不见。

 

总之,上述各类纹饰的产生、发展和绝迹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有的十分明显,但也有较细微的变化,因而需要自习观察。

 

 

文化内涵

在各种青铜器中,商周时期系以动物纹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纹为主,且多为头部的正面形象,其基本特征是:中为鼻梁,或铸宽大的鼻梁,或以狭窄的扉棱为鼻梁,抑或以器物的棱角为鼻梁。其区别在于晚上的鼻梁上有的带有菱形纹,而西周早、中期兽面纹的鼻梁上绝大部分有菱形纹。鼻两侧有对称的目,或呈圆形,或呈椭圆形,这就是早、中期所具有的特点。而晚期至周初则呈“臣”字形目。至西周晚期,饕餮纹开始退居次为,目惟有圆睛,目侧有耳,早、中商至周初的目两侧未见叶片形耳,而晚商至西周早、中期则有之。上部为额,额两侧有角,或是外卷型角,或是内卷形角,或曲折角,抑或为牛角、鹿角等。后为晚商角形。下部为口、腮。口的变化较大,有的口向外扩张呈正方形,有的露以或两个獠牙,有的口部还带有刺形,时代愈晚特征愈明显。饕餮纹两侧各有向上弯曲的躯干。躯干有长有短,有的上下双层。或对称或不对称。尾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商代多见单尾卷曲,躯干下面带爪。一般而言,商代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额上两个大角以外卷型和曲折形居多,目侧耳小而圆润,两侧利爪小,短。此外,从纹饰的构图于布局看,早、中商时期的花纹为单层,无地纹,即有主纹。且往往见器表的中间留白,即不是通身饰满花纹。晚上始出现地纹,乃至出线了三层花纹,即主纹(鼓出的粗纹)、地纹(衬托主纹的纹饰)、细纹(在主纹上雕刻的阴道花纹)三层。故胎多厚。刻纹多深,主纹多凹,多呈对称,对称中间有一个重点,或以饕餮纹为之,或以器物的扉棱为之。西周早期的铜器纹饰仍以饕餮纹、龟纹、夔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多种动物纹居多,几何纹次之。至晚期,动物纹退居作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纹饰罕见用三层纹饰,亦不见以云雷纹为地纹衬托主纹。此间的纹饰也渐趋简单朴实,构图也少见对称,中点的章法,同时纹面与器面平,罕见凸出的粗纹,这是西周铜器纹饰显著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铜器的纹饰,系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为袋状。此间纹饰纤巧细密,富于变化。至战国晚期,出现宴乐、舞蹈、狩猎、采桑、农耕、攻战以及禽鸟走兽转为写实纹,同时开创了一种错金镶银嵌绿松石的新工艺。而这一时期的纹饰已多为单层,且既无对称,又无中点,地纹也罕见。

战国以降,尤其西汉,铜器的铸造趋向更简单,工艺也愈加朴素,器表多光素无纹,简洁粗疏的纹样甚是少见。但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则多了起来。特别是用圆雕手法雕铸动物、人物、植物、山水等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器或陈设观赏品。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山西茂陵出土的“阳信家”竹节形鎏金博山炉、在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等。

闻雷车之声,则摔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韦昭注:“尬小蛇大也。”《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洱两青蛇,践两青蛇。”《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琪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日夸父。从以上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蛇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物,而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可见生物。它也具有神奇力量,它可以像龙一样沟通现实世界与神秘世界。有学者考证龙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原型就是蛇。龙的基型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由于蟒蛇是蛇类中最长、最大的蛇,是蛇中之王。且又奔走如飞,无毒,古人便以为它是神蛇、善蛇,奉之为图腾。后来,蟒蛇图腾被神化,成为今天所知的龙。从自然界的生物来看,蛇是和龙的形状最像的生物,所以龙的形态的最终确立是从蛇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内蒙古兴隆洼村出土的陶器上装饰着一条龙。龙的身体和蛇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仰韶文化时期,龙和蛇有了明显的区别。例如演阳西水坡的龙。龙已经有足,而蛇无足。实际上,蛇是人们最早崇拜的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分列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蛇,一种是龙。这是由于蛇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蛇的形状无法改变,而龙是不存在的,外形可以按照人想象的进行虚构。由于蛇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有像龙一样的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保留了下来,有时候蛇和龙还出现在一起。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夏后开琪两青蛇,乘两龙。”《山海经·海外西经》:“南方薄收,左耳有蛇,乘两龙。”由于蛇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而且与龙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春秋中晚期,蛇纹也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动物纹饰在古代青铜礼器上普遍存在,这也与动物在古代神话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从族群的祖先一直到为英雄所征戮的恶魔,动物在神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青铜礼器上较多塑造的狰狞的动物图腾的文化内涵,无非是烘托祭祀时的一种严肃静穆神秘的气氛,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可以说是商周艺术与巫术的重要联系,商周艺术对统治者政治权力的巩固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周时的青铜器是怎么做出各种复杂的花纹的?
青铜器的辨伪6——不同时代的纹饰
青铜器纹饰大全(下)
青铜器上的纹饰你知道多少?青铜器大百科(一)
「青铜器花纹雕琢图案」青铜器花纹雕琢图案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全盛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