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诺贝尔医学奖论文第一作者:出生小山村的中国科学家

看点:在诺奖评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出生小山村的中国科学家王广良是一篇的第一作者,三篇关键论文中一篇的第一作者和另外一篇的第二作者。换而言之,导师赛蒙扎能最终能获得诺奖,也有他的重要功劳。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获奖理由为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以及对氧气供应的适应性,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Semenza)揭示了身体应对低氧的关键激素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的调控机制,找到了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今天,低氧诱导因子(HIF)已成为开发许多药物包括癌症药物的热门靶点。

这一摘得科学最高桂冠的研究工作是塞门扎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良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的。

王广良和塞门扎

王广良出生在中国南方一个小山村的科研学者,师承美国科学家赛蒙扎。在海外一直默默努力奋斗,在诺奖评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王广良一篇的第一作者,还是三篇关键论文中一篇的第一作者和另外一篇的第二作者。换而言之,导师赛蒙扎能最终能获得诺奖,也有他的重要功劳。

王广良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最开始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随后另一位中国留学生江秉华也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他们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王广良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许多时候,他都必须在冰库里做实验,以保证细胞活性。冰库里是真冷,王广良穿着厚厚的棉袄也支撑不到两个小时,不得不跑出来回回暖,然后再钻进冰库继续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广良培养了数百升人类细胞,不断分离杂质,最终取得几毫克的HIF蛋白。

王广良和导师发现,当细胞缺氧时,HIF浓度会上升,进入细胞核并激活EPO基因。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 HIF主要由两种结合不同DNA位点的蛋白组成,分别为HIF-1α和ARNT。一旦氧气浓度下降,HIF-1α的含量开始上升,这样大量的HIF-1α就能结合到EPO基因附近来调节EPO的表达。并且,HIF-1α在正常情况下会迅速降解,以保证氧气供应不会紊乱;但在低氧状态下,HIF-1α则不会迅速降解。

王广良是天台平桥镇人,高中时学习就非常用功。到了暑假,很多同学都回家务农,他却没事就往学校里的图书馆跑,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在那时就萌生了未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班主任是杭州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所以,他也报考了杭州大学生物系。

杭州大学生物系1983届毕业生合影

进入大学之后,学校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是,却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四年的大学时光,让他从“选择生物”变成了“爱上生物”。

大学毕业,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硕士证书拿到后,他选择继续深造,留学美国,1991年拿到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进入了霍普金斯大学,成为了赛蒙扎的第一名博士后。刚开始,整个实验室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导师赛蒙扎,另外一个就是他自己。

对于王广良来说,科研的苦从这时才刚刚开始。但是,他没有退缩。因为科研条件有限,每次做细胞实验,他必须去冷库做,往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所以,进去的时候都要穿厚厚几件大棉袄,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实在冷得不行,就出来走走,然后再进去继续工作。

在王广良看来,从一个浙江天台的山村孩子到今天成为一名科学家,自己过得很开心与充实,而 回忆当年在杭州大学求学的岁月,亦是十分难忘、心怀感激。“我是1979年进入杭州大学生物系的,那时我才16岁,对于生物尚没有特别深入的认知。不过,学校生物系师资力量很雄厚,教授们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王广良说道,“那时,我们有很多有趣的课外活动,大家常常骑着自行车到西湖、植物园等地去做调查,以及到天目山去实习。”

注: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解读诺奖:他们唱响了“血与氧”之歌!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研究
深度解读诺奖:他们,揭开了生命、细胞与氧气的秘密
什么是氧感知通路?这篇文章帮你看懂2019年的诺奖成果
HIF揭秘人体氧感知机制——全球首个口服HIF-PHI罗沙司他问世为CKD患者带来福音!
细胞如何适应氧气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