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水煮青蛙:啃老族的尴尬现状

 1.高不成低不就的天之“骄子”们

方明是一个70后。方明一个非常好的50后朋友老李,有一个儿子,在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去了北京,在一家知名电商企业工作了近十年。孩子的岗位就是底层,每个月就挣三四千块钱。公司在北京的分部撤销了。北京的房价那么贵,所以父母都劝他结束北漂生活,回到东北老家。

他儿子拿了一笔解约金,回到家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他的专业是国际贸易,这种非技术性的专业,在很多地方都难找到工作,更何况在经济落后的东北;而且他的年龄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岁,不占什么优势了。他每天呆在家里,就是上网或看电视剧,或在马路上逛街溜达,从不考虑干点什么。他认为自己应该可以找到个体面的工作,所以他不愿意做一些下等活儿,比如说像当个超市收银员,或当个快递员。父母劝他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但是他觉得自己也很难考上,毕竟需要他专业的单位很少。

高不成,低不就,就这样一晃找了三年工作,孩子已经34岁了,这个时候他和父母都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过了35岁,儿子连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机会也没有了。估计到了四十岁,这个孩子只能做一些像保安这样的工作了。他一直单身,失业很久,没法成家,谁愿意和他结婚呢?

现在父母每天都逼着他去找工作。对于父母的催促,他非常烦,但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甚至连家务也不做,依旧是宅在家里享清福,毕竟有人养着。父亲非常生气,经常训斥他,而母亲则袒护儿子。母亲说:“实在不行,就养一辈子吧。就这样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天之骄子,慢慢的就在失业和啃老中耗尽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丧失了生存能力,失去了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机会。

 

2.被惯无能的80后和90后

方明曾尝试着跟这位父亲商量怎么去帮助他的儿子,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后来跟身边的朋友去聊,发现好多80后和90后孩子,都是这样的啃老状态。

因为人口的极度膨胀,我国于1978年年12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此,以80后起始,我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制定性独生子女现象。可以说独生子女们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心理特点。他们小时候是爷奶姥爷姥姥以及父母眼中的宝贝,按照温室里的花朵模式,在精心的呵护下长大。但他们缺少玩伴,孤僻,自我为中心。小时候他们唯一被要求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用考虑其他任何的事情,不用干任何的家务活。都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要挤上独木桥,考上大学,就会前途无量。他们当时被给予的观念就是:考上大学后,你就会过上一个很体面的生活,不必付出艰辛,不必努力太多,不必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世界。

于是,在中国人口社会总量在2030年达到高峰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80后或90后啃老族。他们有很高的物质享受需求,他们会买苹果手机,穿得体面,打扮时髦,但是,他们只是一个低收入者或是无业者;而一切的高水平花销则有父母贴补。孩子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心安理得地过着美好温暖的生活。他们曾经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竞争面前,他们却堕入了生存困境。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竞争面前,啃老族选择了逃避和退缩,不愿意付出任何的辛苦,而他们的父母却在纵容这种懒散。

这让方明想起了温水煮青蛙的场景。把青蛙放进温水中,青蛙安静的呆在水里,丝毫注意不到逐渐升高的水温。当父母老去,小青蛙想跳出水面的时候,他们却动弹不得,因为他们已经被煮熟了。

方明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50后和60后父母在的给80后和90后孩子挣钱,供他们结婚,供他们享受,但自己却做着辛苦的工作。而他们的孩子,舒服的活着,接受了自己是个无能的失业者的身份,他们被父母宠爱得越来越无能,重新当起了襁褓中的婴儿,没有意愿改变任何事情。

 

3.一个70后为何过得还不错

在哀独生子女一代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方明在回想着自己这个70后的成长经历。在建国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方明姥爷因为有些股票成了资本家,方明爷爷因为家有三间房成了富农,他们都被打倒。父母因“罪恶”出身而受了牵连,不让考大学,分别被迫下乡后,他俩在农村相遇,成了患难夫妻。

方明们家在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连周围的社员看着方明们的生活都感到心酸。在方明小的时候,父母一直告诉方明:“咱们家没有钱,也没有权;未来,只能靠你自己去努力争取了。”所以方明从小脑海里就是:我没法依靠父母,我只能好好学习,积极奋进,以求在将来的社会中活下来。现在方明已经人近中年,工作稳定,在单位干得不错,至少方明没有出现什么生存危机。

回想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方明的父母很少娇惯方明。父母前半生一直都感觉生活无望;因为出身问题,他们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失去了在社会上过上体面生活的可能。印象中,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则喜怒无常,现在想想那些历史性的劫难,也能理解他们为何那般异常。

父母因为没法养活方明们哥俩,一岁时,把方明送到了城里的姥爷家。方明总感觉父母不要方明了,因此一直怨恨父母。6岁时,父母重新参加高考,考到省城的大学,方明们一家才重新团员。到了今日,方明和母亲谈起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被遗弃的感受,母亲非常愧疚。她说,家里只有方明能在姥爷吃饱饭,方明哥哥因为在农村挨饿,身体和脑子都不如方明好。她也是无奈地把方明送走了。

方明在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让方明自己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了;她教会方明缝纫活儿,甚至是如何织毛衣。母亲告诉方明:“将来你需要独立,什么活儿你都要会干,你需要学会这些生存技能。”做这些家务并没有影响方明正常的学习,相反,方明很有很好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方明会安排好家务和学习的关系。方明从来没有因为学习问题而被父母催促过。父母回城后,成了中学老师,但方明从不需要他们给方明补课。方明一直在努力学习,顺利地考取了一个名牌大学,并去了一个机关工作。因为方明家在社会上没有什么权力背景,方明一直工作得非常艰苦和努力,靠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在单位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父母教会了方明的自强不息,不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走到今天,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但肯定不会给父母添堵。也许父母给了方明的独立意识,和幼年的艰苦生活经历,是方明最大的财富吧!

工作后,方明没有丢下爱学习的习惯。三十岁之前方明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和英语。方明在三十岁出国读了研究生。毕业后二十年,方明一直在努力的学习。在四十岁之前,方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娱乐。白天方明在努力工作,晚上方明还需要在家继续加班。方明记得无数个夜晚在熬通宵,那种头疼的感觉现在还历历在目。因为耳边一直响起父母的话:“咱们家没人、没门儿,就靠你自己了。”这几年,方明又投入到社会活动中,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中级社工师证书。方明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虽然方明很忙,但也很充实。方明的努力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方明从幼年、青年到成年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困惑和彷徨。那种挥之不去的被遗弃感一度让方明在外漂泊了十几年,但是方明还是逐渐的找到了回归的路,找到了自方明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还是通过独立自主性的生存方式,加上学习和实践,加深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实现了从一个理工思维到人文角度的过度。方明对自己和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现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己和社会,掌握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让自己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方明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方明有很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爱好和娱乐也充满了意义。方明学会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方明都能胜任很多不同的岗位。方明一点儿不担心下岗,或没事可做。方明为退休之后做什么,也做好了打算和计划,甚至包括自己如何死去,也做了深度的理解和准备。

   

4.啃老族是怎么形成的

方明这个朋友的儿子,并不是唯一一个陷入这种困境的80后或90后。方明单位里有很多年轻的外聘人员的状态也是那样的,每天听着方明们的指挥干活,倒是挺听话,但多安于现状,没什么想法。观察他们在没事的时候,就是坐在那里玩手机,从来没有利用时间抓紧学习各种技能。他们之间比吃比穿。有的人甚至开着父母给他买的车。有的人结婚了,房子是父母买好的,自己的孩子却让父母养。他们之间不知道协作,经常是为了一点小事在互相的猜疑和拆台。这种底层人之间的互相倾轧,让方明对他们深感失望和惋惜。为何这些曾经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变成现在的残枝败叶?看着这些温水中的青蛙,逐渐的在被煮熟,让其担忧。

母亲小时候给方明讲过一个故事:“老狐狸会在小狐狸长大后,咬它,让它自己去觅食。”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老鹰会在小鹰长满羽毛后,一脚把小鹰从空中的巢里踢下,让它学会飞翔。而母熊则会在小熊快要长大的某一天,把它送到河边,然后狠心地把小熊自己留下,让它开始自己独立的狩猎生活。多么让人感伤的情景,母子分离的感觉是撕裂般的痛楚,但也是饱含了母爱的适应性行为。动物界养育孩子的方法,保证了孩子可以继续生存下来。为何当今社会出现了这么多啃老族呢?

既然本文从年代上分层,就不得不考虑不同时代人的特点。70后少些就业的困扰也许得益于他们赶上了当时社会中人才少,以及国家在90年代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这些人赶上了最佳就业期,并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岗位。80后和90后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50后或60后。50后或60后的人,没有像40后那样经历过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差异,他们的思维较比单一,更愿意生活在一种计划性较强的不变模式中。那些出身好的百姓,在他们身上可以同时看出服从和控制的两种特点,他们愿意生活在一种安逸的生活中,有又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即希望孩子成才,又不想让孩子经受任何的磨练。为了孩子,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但却没有教会孩子生存技能的意识。这种完美的爱,奴役了两代人的自主能力。他们缺乏变通,也把孩子塑造成了只会服从,缺乏进取能力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发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解释了通过环境和经历塑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在表扬和称赞中长大的人,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他们只考虑自己,缺少和他人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人多认为孩子只有一条成长之路——考后就业,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如何让孩子在教育体制中得益,并不见得做的科学和有效。因为是个案比较,出身不同的父母,是否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并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但肯定是有些父母和社会教育体系制造了这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就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打倒了。他们只能回到父母身边,做一个啃老族。而他们的父母认可被啃,直到把这些三十左右岁的成人宠爱得失去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机会。让人又想起了一句话:“惯子如杀子”。啃老族的无助肯定是溺爱的结果。

在社会上碰到很多五十左右岁的60后的人,一般男的多当保安,女的多在当保洁,他们是过去计划性体制的受益者,他们有着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在社会体制变革之后,他们失去了过去那种体面的生活,现在他们只能从事一些非常简单的体力工作。而那些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现在为了生存,只能去做力工。这种晚年不保的生活,让人有些惊恐。但现在这些养尊处优的80后、90后们,是不是需要等到他们的爹妈都死后,才能醒来,开始面对社会,而失去了体力和机会的他们,也许只能在社会底层做个力工、更夫和保洁一类的工作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温水煮青蛙:太过稳定不一定是好事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孩子需要经历些什么,才会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精品推荐
剌彦林 |《我的打工生涯》
我的父亲
梦想肯定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