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故事之十:三鳣堂

黄河故事之十:三鳣堂

如果对三鳣堂陌生的话,那四知太守杨震,应该很熟悉吧。三鳣堂,也叫三鳣书堂,就是杨震隐居教书的地方。在灵宝市阳平河入黄河处有一个杨家村,村东有一庭古代院落。它就是三鱣书堂。这是一座汉代建筑,两千年来尽管经历无数次风雨剥蚀,但在人们的爱护下,它还是存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华夏为之不多的教泽圣地。东汉杨震做官前隐居时在此讲学。《后汉书·杨震列传》:杨震在湖县隐居教授,“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时以为三公之象,有文字记载:“鳣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天降吉瑞,杨震果然不久便出山入仕。他走后,人们把校书堂更名为“三鳣书堂”。

三鱣书堂由此而来,那开始叫做校书堂有何来历?

据老年人讲,杨家的祖先是秦代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杨家人为躲避此灾,悄悄将一批文字资料埋藏于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在要求世代保守这一秘密时。东汉时期,杨震出生了他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荅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的父亲杨宝临终之时,看到儿子如此博学和善良,便交代杨震前去搜求这批藏书。藏书用蝌蚪文字书写,一般人很难辨认,因此杨震取到藏书后,决定就居住在当地,建了简易草堂校书。从此,杨震在此潜心校书,并设堂教书,还赢得了““关西夫子”的美誉。

九年前,我曾去三鱣书堂看过,这里地处豫陕交界,当年的弘农郡管辖着华阴,杨震当时的活动没有省界。在紧邻的潼关溱东镇四知村,建有杨震廉政博物馆,杨震墓也在这里。当时我从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工作,曾提出把杨震的相关景点串起来,不能让区域界限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割了。但操作困难。

潼关的四知村,就是来自杨震的“四知”故事。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他曾推荐做官的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

 “三鱣堂”和“四知”一直被人们传诵,宋朝诗人王洋写过“雀罗门外宾客省,三鳣堂中经史多”。史浩写过“学子抠衣三鳣堂,芝兰郁郁苞芬香”。胡奎也曾写道“驷马桥头题柱日,三鳣堂上校文时”。

唐末诗人周昙有专门写杨震的绝句:

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

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四知叹》,对杨震却金一事说得很清楚。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下有厚地兮,上有苍旻。纵不吾知兮,吾心有神。金独何为兮至吾门,吾闭吾门兮省吾身”。

晚唐诗人胡曾在他的《咏史诗·关西 》中,对杨震评价也很高: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图为潼关杨震纪念馆前牌坊)

我站在三鳣书堂,看着残旧的围墙和堂内依稀的画像,思绪起伏,一个行得端,坐得正的廉吏,当年就是在这里教书育人,赢得“关西夫子“的美誉,这所院子和他一样廉洁。

江城子·三鳣堂

堂临华岳隐山前。绕松烟,过流泉。冬夏书声,郎朗大河边。天意也知仁德在,劳冠雀,落三鳣。

正风一世壮家园。谏忠言。步行端。暮夜却金,昌邑四知传。今到杨家何问讯,庭幽静,月婵娟。

悠雲作于上阳古城

2021/09/03

相关链接:

黄河故事之九:石壕古道

黄河故事之八:空相寺

黄河故事之七:魏野草堂

黄河故事之六:茅津渡

黄河故事之五:召公祠

黄河故事之四:砥柱山

黄河故事之三:宝轮寺塔

黄河故事之二:望仙台

黄河故事之一:羊角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震“三鳝书堂”--两度上演鹳鸟衔鳝鱼奇观
潼关,潼关古城,黄河边的故事
古人赞杨震,霸气!
陕西潼关杨震:"四知"拒金 清白传家
暴走崤函古道
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