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湔衣与剃头

湔衣与剃头

 文/张项学

古代人的生活仪式感很强,比现在讲究多了,进入小年后就有很多习俗。小年廿三要祭灶,廿四要扫尘,廿五要接玉皇,那腊月二十六呢?这一天有湔衣与剃头的习俗。

湔衣,听着有点陌生。这是古代人们腊月二十六的一种习俗,简单地说,就是洗澡。湔,就是用水洗,后来引申为洗雪、清除等。水为至清至洁之物,至德至善之物,可以洗掉各种污秽,使人保持清洁清纯,所以每临晦日,妇女们就会去河边洗浴,以裙角沾水嬉戏,寓意着让流水带走晦气,俗称湔衣。

湔衣,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唐代张说《晦日》诗里有“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南宋高僧释居简的诗里有归来恨尘污,湔衣浣纱处”;宋代孙觌《题董令升待制朋溪》里有濯发云破碎,湔衣雪崩腾

民间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因为前两天又是扫尘,又是送神,忙乎完了这些事也该整整自己了,洗洗澡、洗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平时人们说洗澡,古代人则叫沐浴。其实沐和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沐,指的是洗头,《说文》解释,“沐,濯发也。浴,指的是洗澡,《说文》解释“浴,洒身也”。沐浴,就是洗澡,洗浴,引申为接受润泽。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腊月连洗三天,“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其实不管是哪一天,洗去的是烦恼,迎来的是欢乐;洗去的是旧忆,迎来的是新春。

剃头,也是腊月二十六的一项活动。它和湔衣一样,也是整理自己形象的一种活动。要过年了,人们就要把自己整得精精神神的,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春天的到来。但这项活动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过,正月不理发,正月理发会死舅舅。人们必须等到过了正月,到二月二才可以理发。我原来一直闹不清理发和死舅舅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其中会有什么必然联系。

《孝经·开宗明义》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受之父母,那就不能轻易毁伤。自清入关后,强制人们剃头,甚至还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在那种强权之下,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们只得顺从了。后来演变成正月不剃头,以“思旧”。这本身是对旧事物的一种怀念,但传来传去,最后竟变成了“死舅”。可见不剃头和死舅舅真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有人解释理发是一个新词,其实不然。理发,就是梳理头发,自古有之。在《诗经·小雅·采绿》中就有“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一位采荩草的女子,想到丈夫要回来了,感觉自己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这头发乱蓬蓬的怎么行,赶快回家洗沐梳理好。

有人说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其实还要早。《晋书·谢安传》有,“温后诣安,值其理发。不仅文中有,诗里也有。魏晋无名氏的诗“玉钗色未分,衫轻似露腕。举袖欲障羞,回持理发乱”。唐代孟郊的《长安羁旅行》也有,“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无论是湔衣,还是剃头,都是一种整理清洁,干干净净过春节的活动,平时都养成的习惯,过节更应该有。

感曰:

一池波或简或繁,既能涤足,怎不濯缨,浊醒岂是渔夫意;

半江水亦深亦阔,洗去浮名,抛开旧梦,萧散何知屈子心。

2023/01/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人年后剪发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和”死舅舅“有什么关系
“正月里不剃头”说法的由来
正月不理发习俗的由来
这种年俗让舅舅们“中枪”上千年!
二月二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