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柳诗中读窘迫
汉魏六朝诗学习之十九
五柳诗中读窘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超然物外的田园诗人形象,他时而高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时而低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似乎真的是“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了。其实不然,读一读他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你就会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


在诗中陶渊明自叹“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试想一下,万物茂盛的夏日,他却是缺粮少米,忍饥挨饿,这时候他不会在吟唱“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冬季,他却是缺棉少絮,既寒又冷,这时候他怎会吟唱“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在这种窘迫之中,他所期希的是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穷困,其实不仅在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诗中得到印证。且看《饮酒》十六所描述的,“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所用词语和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模一样。


他在《乞食》中这样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面对饥饿,他已经抛却了斯文,放下了清高,饥饿驱使着他要走出去,不管去哪里,能糊口就行,遇到了善心人,看其形色,不用他开口就主动请他搓了一顿,“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这一顿饱餐,陶渊明会怎样想,他想到了韩信忍饥挨饿时遇到一位老母亲施舍一碗饭,而他自己有惭愧无韩信之才,毕竟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要送给老妇人一个金碗。
陶渊明回归田园初期其实还是蛮不错的,有宽敞的房,有如花的院,有粮有米,有肉有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本来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惜的是,据说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失去了往日的依靠,他不得不自己动手。但他毕竟不是劳动之人,尽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结果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怎么能养活自己啊。他在《杂诗》其八中感叹:“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
隐居田园首先得有生活来源,很有气节的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隐居到首阳山,靠采集野菜为生,还不是饿死了。正像大文豪苏轼评价的,“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读《乞食》
心仪五柳岂多情,秋夜秋风泪欲横。
南亩荷锄餐必备,东篱赏菊酒先行。
饥寒已迫生前事,韵律何忧身后名。
自古难逃烟火种,若无底气怎吟声。
2020/09/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维最洒脱惬意的唐诗,前6句一句一景,后2句以陶渊明自比
苏轼和陶诗124首(一)饮酒二十首,归田园居五首
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
读诗写诗,这70个典故必不可少!(上)
王维和陶渊明的诗,谁更优秀——苏轼给出了一个评价
【经典欣赏】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