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中“回避困难”的具体表现(二)


第五,回避困难还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典型表现,有时是人们应付各种困难、逃避各种应做工作的借口,这就是拖拉! 其具体表现就是把现在本应该做、本可以做的工作,放在以后去做,把本可以三天做完的工作,硬拖到五天,其借口可能很多:“我现在还要干别的事情,顾不上干这件事情。”“着啥急,时间还长着呢!”“我现在状态不好,等状态好了再学。”等等,这样,就使得本可当下解决的问题,加一把力就能拿下的任务,由于拖拉被推后了,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和后果。例如,本身上课时就可以努一把力而弄懂的问题,加上记忆意识就可记住的内容,非得拖到课后做,自习做;定好的计划、准备好的事情,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是不按要求、不按时去做,使得计划成了一纸空文;在微观思维中,更有遇到难点,产生了很好的思路和设想时,不去一追到底,而是拖拉,抱着以后再学、再展开的想法而不去做,结果往往拖到最后也没做这些工作,而且,有些问题、念头、线索还由于抓得不及时而遗忘、消失,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状态和感觉,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等等。拖拉对学习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它所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闲,但由此带来的麻烦和恶果往往会更多、更大;心里放不下,惦记着,引起分神;由于一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后续很多工作的展开,使得麻烦和问题越积越多;在心力、技术和环境条件上往往丧失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拉长了战线,延误了完成工作的时间,使学习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我们的心理、脑力、生理都会因此而被拖的很疲惫。总之,拖拉本身就是回避困难,嫌麻烦,嫌费事,把当下的苦放到以后去受,眼下可得到轻闲,但其中的利弊得失细算起来是非常不划算的——暂时省了一点事,但招惹了一堆麻烦,而且该解决的问题、该完成的工作、该过的障碍,早晚得解决、早晚得过关,躲、拖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遇到问题、困难,切不要干这种图苟安而贻害无穷的拖拉之事,应咬紧牙关,迎头而上,干净利落地把它处理清。今日事,今日毕!

第六,回避困难,还表现在不按照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应取的原则、办法和策略来,而是有意无意地降低标准,采取了打折扣、偷工减料的随意做法。完成任何工作和任务,都有其相应的客观要求,只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才会产生最好的成果和效益。学习活动也不例外,要产生高效能的学习,是有着一系列应取的原则、程序和操作方法的。例如,学习时,强化预先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力度,精做习题,遇到问题多角度的广泛联想和分析,加强有意记忆的广度和力度,归纳总结、制作知识的图表,回忆总结等等,这些方法和操作要求都是依据学习规律严格设计出来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起我们的随意行为和习惯做法来讲,往往操作上更加的复杂费事,难度也更大,需用付诸更多的努力。对此,我们一方面会下意识地回避,本能地采取操作容易,使用起来顺手的随意做法,另一方面,即使这些原则和方法被反复强调,我们也知道其意义和重要性,但我们对这些客观上应该的做法和模式,依然会有意无意地偷工减料,降低要求,减少环节,以降低难度系数,从而产生出目前这种广泛存在于学习中的随意自然、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偏离最优的畸变模式,由此必然大大降低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操作模式的使用价值和意义!

第七,回避困难,还表现在人们大都不思改变,都是自我结构和习惯的奴隶。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都强烈地受到主体结构的制约与影响,并且人们在做任何决策和采取任何行动时,都有意无意地有顺应和维护自我结构的自然倾向,避免使行为发生大的偏离,使自我结构发生大的改变,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维持足够的安全系数,减少因改变而造成的焦虑、不适和心理冲击,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体现了人天然的防御机制和自我保护功能。但是,这一心理规律也有众多的负面作用与反应,它使人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消极地听任习惯和定势的摆布与控制,排斥和拒绝各种来自外部的好的建议和做法,使得一些错误的观念、做法以及低效的模式、习惯始终顽固地盘踞在自我结构中,我们明知它们不好也不去改,而一些好的东西,如各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或科学的学习习惯,难以融进我们的认知结构,也无法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例如,许多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我们往往本能地怀疑、漠视、排斥,连试一下都懒得试,或者只是浅尝辄止地用一下就放弃了,根本不去认真实践;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即便明知这些方法的价值和好处,知道它们比自己现有的更优越,但仍然沿袭过去的模式,不思改变;许多学习中的毛病和坏习惯,我们明明知道它们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但我们就是不愿意改,不愿意付诸努力等等。总之,习惯一旦形成或建立,就很难改变,自我的东西再不好,也不愿意更新,人的避难倾向会使我们对任何改变都退避三舍。因为,顺着结构和习惯,我们就使着顺手,就感觉到舒适和轻松省力,而改变结构和习惯,或采取与结构、习惯相背离的做法,就会感觉到困难,就会产生不适或痛苦,就意味着必须付诸额外的投入和代价,因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顺着结构、迁就习惯,更愿意享受舒适和自在,由此便使自己成为习惯和惰性的奴隶,成为舒适的殉葬品。而一旦我们完全被固有的结构和习惯控制,不愿意与之抗争,我们就成了一潭死水,能够给我们更大的利益的源头活水也就被拒之门外,我们也就丧失了提升和进步的活力与机缘。

此外,偷懒行为在学习上还有许多具体表现:例如,学习时不断地更换学习的内容,并且似乎还有着某种充足的理由,其实,是想逃避该做的事情,不肯在该做的事情上用功,是在偷懒;虽然表面上在做着某件事情,但却拿不定主意,静不下心,想着还准备干什么,结果影响了对现实内容的精力贯注和投入;拿起书来随便翻翻,过一遍,不深入地钻研和思考;做计划和安排时,不敢给自己定任务、定时限,实际是怕任务过大过难而承受不了,也是在为拖拉埋下伏笔;定好的计划找各种理由不去执行,或随意更改计划;具体学习与思考时,不能以清晰的意识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和控制我们的思路,而是信马由络,被主观的自然倾向和思维定势牵着走;想起什么学什么,哪个感兴趣就学习哪个,由着自己的兴致和意愿,而不是按照客观上应该的做法和安排来选择;学习时总是乐意学习自己拿手的,也愿意在其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而学得不好的学科,则总是不想学,总是回避等等。

总之,懒惰行为无时不有,避难现象无处不在。在这些行为中,有些有明显的特征,我们自己也十分清楚,只是管不住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有些则很隐蔽,经过巧妙的化妆,有着恰当的借口,这些行为极易蒙混过关,对此我们常常还浑然不知,不经过透视比较,科学分析,还以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和反应,而揭开伪装,就会暴露懒惰的真相。因此,暴露这些隐蔽的、化了妆的懒惰行为之真相于大白,对降低它的危害,最终消除它、取缔它,意义重大。上面我们列举了一些,但只能做一个引子和启示,关键靠我们自己去反省自我的行为,去留意身上的各种自然反应,找到这些毛病在自己身上具体的存在形式,关键是对应到自己本人,对应到一次次最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是一项繁杂的、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但对学习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懒惰行为的菜单,我们就可以画影图形、按图索骥,对自我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自然倾向、下意识反应、理由充分的选择,抱以足够的警示,时刻审视自己的各种行为,看看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存不存在懒惰的因素和成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减少懒惰,代之以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崭新姿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人士与众不同的九个做法
平时多进行这3个练习,你会越来越优秀!
十种心理学技巧,让你立下的flag不倒
6岁前孩子应该养成的5个好习惯,让他受益终生,越早越好
行动习惯:全力以赴完成第一步行动
学习好方法,养成好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