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三池”与“四梅林“,藏在濮院的曾经


语儿桥港,古称“梅泾”


曾经的“连三池”与“四梅林”

◎张治生

濮院镇南河头有条因西施而闻名的语儿桥港,与港的南端垂直相通的有两只小浜,一只叫南苏浜,一只叫北苏浜。两浜长短都只有三四十公尺,阔狭也差不多,互相平行,相距一百多公尺,故而极像一个算术中的“等于号”一样。我的出生地,就在南苏浜边的小屋里。从两浜往东走,过“行人路”,就是一大片“熟地”(即庄稼地的俗称)。土地的归属大多是镇郊陆家桥小队的农民,但也有一小部分归属镇上的居民。这一大片土地,大约有百来亩,我们南河头的人都叫它“农场”。

01

原因是在民国时期,一个叫朱雅仙的人在那里投资办了一个私人农场,并叫一个潘金海的人代管。

那农场,对于小时候的我及我的“赤八屌小弟兄”来说,绝对是个好玩的地方,是一块我们每天放学回家后必去的“风水宝地”。它的中间,自东向西,有三个小池塘,一个连着一个,每个相距仅十余公尺,这极像广东蜜饯“连三果”一样,所以大家便叫它“连三池”。

02

三个池塘中,东面一个和中间一个一般大,唯西边那个稍大些。池塘边野草青青,小花朵朵;池塘里,池水清清,小鱼优哉游哉,怡然自乐。


春天,我们在池塘里捉“毛毛浑”(蝌蚪);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的桑树地里捉“无知蝶”(知了)。

后来,西边那个池塘里有个汤姓人家的女子到那里去“怨命”(自溺)后,我们大家都不再去玩了。

03

逢到大雨后,我们便在田沟里捉鱼。因为下过大雨,田沟里的水便要冲流到东面长木桥港里,那港里的鱼便会迎着水流逆水而上,挣扎着奔进田沟里,并上溯到水田中(这种现象俗称“抢鲜水”,大概是冲泻的水流中含有较多的氧气,雨天湿闷,气压低,因此鱼儿不顾死活的迎着水流冲上来)。

这个时候,是捉鱼的大好时光。我们在田沟与河港的交界处,插上两片竹簖,呈喇叭状,前面宽,后面窄,窄得刚好鱼儿能擦身而过的距离。那鱼儿一旦迎着水流冲进稍有弹性的竹簖后,它就永远不会有退路了。

随后,我们就赤了脚,卷起裤腿,拿一个“撩海兜”(小鱼网)在田沟里淘来淘去,淘一次,网兜里便是几条小鱼,再淘一次,又是几只小虾,真是开心极了。半天下来总有半提桶小鱼的收获,但总归是鲫鱼为多,鰟皮鱼次之,其它还有虾、蟹、小龟之类的。

04

记得有一次,我“放夜学”(下午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往农场跑。几个小伙伴在田沟里淘了半天,每人弄了半提桶小鱼。在天色暗拢来时,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却不料被我“老头子”(父亲)骂了一顿,并吃了一记“头颈拳”。

更为令人惋惜的是,父亲竟把那半提桶小鱼给倒掉了,说:“这些‘猫鱼’(只能喂猫的小鱼)要来寻死!”

当时我真的恨死我父亲了。直到后来我自己有了儿子,才明白我父亲是对的(老实说,在没有儿子前,确实还没有感受到)。因为我弄湿了裤子,弄脏了衣服,尚在其次,孩子天黑不回家,才是大人们最最担心的。更何况,那时的市面上“老板鲫鱼”(半斤以上的大鲫鱼)多得压塌街,谁会稀罕你的几条小“猫鱼”呢?

因此,人世间的有些事,一定要等到自己做父亲或是做爷爷的时候,才会感悟到。比如我现在,已经做爷爷有十余年了,这十几年中的心情,不必说自家的孙子了,凡是只要看到小囝囝或小囡囡,心中的感觉就特别好。老了吧?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年青的时候对小囝、小囡,不但没感觉,而且常常会觉得有点烦。


“农场”东南部,还有一个好地方,那就是四片“梅树林”。女儿桥港也叫“梅泾”,濮院古称“梅泾”,都是与濮院人喜欢种植梅树有关的(我们濮院镇的文学刊物也叫《梅泾文学》)。

05

梅树铁杆虬枝,梅花傲霜斗雪,那种高风亮节显示了濮院古人的一种高雅气质。

那四片梅树林,一片在东边,半亩来地,有三十几棵梅树,是毛天龙家的;一片在西边,稍大些,是汪进发家的;另两片在北边,一片是吴德明家的,六分地,四十八棵梅树;一片是沈福龙家的,大小差不多。

这四家居民,除了汪家外其余都是军属,所以都分到了土地和梅林(梅林的种植是解放前农场主朱雅仙开始的)。

四片梅林,大小整齐,布局有致,煞是壮观。春末夏初“梅子黄时雨”的时候,我们天天往那里跑。望着那颗颗园滚、青翠欲滴的大青梅,真是馋涎欲滴。

06

这四家的看林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学,他们放学回家去管梅林,我们则放学回家去梅林玩。虽是同学,但他们从来不会去摘几颗梅子来待待客,因为待也待不其数,同学小伙伴实在太多,小嘴巴个个口水涟涟。

我们也知道,这些梅子,大人要卖给人家做“糖水翠梅”或“梅浆糖”的,那收入,应是他们家半年的口粮钱,他们四家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好,且有男儿在外当兵。

“糖水翠梅”和“梅浆糖”那两样东西,我小时候认为是顶顶好吃的东西了。于是,我常常在梅树下徘徊,寻找掉下来的梅子,拾到就吃,揩也不揩。

可惜,掉下来的梅子,都是不成熟不饱满的,软皮塌骨的,味道和脆度绝对不能跟树上的果子相提并论。不过,每天有得吃上三五颗瘪果子也算是解了解馋。

07

最最令人兴奋的是,梅林主人将果实摘完后的那几天(因为主人家摘完梅子后,就什么也不管了)。于是,我们就爬上那些梅树,在树叶的缝隙中寻找摘剩下来的梅子。因为那些梅树比较高大,且枝繁叶茂,所以只要耐心寻找,一棵树上,总会有十来颗“落剩”下来。一旦发现,欣喜若狂,伸手一摘,放进嘴巴,“叭”的一声,清脆响亮,一股酸水,满口生津,缓过神来,更有一丝甜味留于口中,那味道真是纯正极了。而且这“叭”的一声,正是正宗大青梅的特色(北方有一种杏子,咬起来也是“叭”的一声,十分清脆,所以入中药后,药名便叫“叭杏”)。

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树上的剩梅已经找完了(肯定找完,因为有十几个小伙伴,十几双小眼睛,十几双小手爬上爬下几十几次)。我呢,也把几天来的胜利果实——几十颗青梅交给奶奶,让她给我做“梅浆”。

她把梅子烧酥后去掉核,放很多糖,再熬成糊状,便成了“梅浆”。

08

因为我奶奶舍得放糖,所以她做的“梅浆”特别好吃。因此,一个甲子都过去了,但我如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酸中有甜、甜中有酸、大酸大甜的特殊味道。至于那也十分好吃的“梅浆糖”,则味道是更胜一筹了,且尚有齿颊留香的玫瑰花香并携带方便,这可惜不是一般家庭能做的了。


后来,1958年人民公社化了,四片梅林都锯完了(又因为不是专业管理,梅树蛀掉、坏死已很多),“连三池”三个池塘也填为平地了。我也到香海寺梅泾中学(后改为“桐乡三中”)读中学去了,人也大一点,农场那边也不去玩了。

没有了“连三池”,没有了“四梅林”,童年的那块“风水宝地”,便化成了我一场恋恋不舍的春梦!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张治生,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瘦果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明 || 庭院歪梅小记
游西普陀山记
《我在西山有块田》 ​第十九集:梅林里的故事
梅子熟了《路边草》
青梅煮酒过芒种,古诗词中的青梅7首,谈谈青梅的历史
散文荐读 | 故乡的酸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