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月1日起,诉讼举证成了高风险技术性的专业活动,输掉官司是影响轻的

举证职责之所在,即诉讼胜败之所在。
5月1日起,最新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正式施行。修改后的《民事证据规定》,未作修改的原《民事证据规定》条文仅保留了11条,修改了41条,新增了47条,可谓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有法律人称,从内容上看,《民事证据规定》的修订,不亚于重新修订了《民事诉讼法》,如果真正贯彻落实,将彻底改变以往的民事诉讼中推诿撒谎、假证据盛行的局面。如此细致的规定,即使专攻法律的律师,轻率执业也很容易掉进“坑里”,不能等闲视之。

一、举证过程成了需要专业人士从事的技术性活动

我国的司法传统,历来强调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导权,诉讼中、庭审中采取的是纠问式调查方式,相当于法官负责查明案件事实。长期以来,原告打官司一直停留在“有理走遍天下、事实法官查明”的阶段,被告则停留在“无理也要搅三分、撒谎没有风险”的阶段,缺少规则授权和制约的法官,能不能查明事实,往往靠的是个人的智慧和驾驭能力。

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在明确了当事人举证环节不得虚假陈述的基础上,用很大的篇幅新增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相应的法律后果,证据上倚重当事人的自行陈述,可以以“自认”、“默认”的方式直接作为证据采用,对有法律规定或证据证明存在于对方手里的证据,法官应当综合判断,责令对方提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的,可以认定申请人所主张的书证内容为真实。

以往的诉讼中,被告常常是空手打官司,什么也不带,到了法庭上,对原告主张的案件事实一概否认甚至乱说一气,对自己控制的证据尽管原告提供了线索也不提交。法官往往默认被告的这一消极举证方式,要求原告继续举证证明,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了控制书证的当事人应该提交书证的种类及法官审查认定的标准,是一大进步,让法官也更有了操作性。

在法庭上拒不提交自己手里的证据,会导致对方主张的部分事实成立;在法庭上乱否认、乱承认,甚至撒谎,除了面临处罚,还会导致自己的陈述会被作为证据直接被这个案件及其他案件认定的事实所采用。一概的否认、撒谎,拒不提交证据,按照新《民事证据规定》,已经行不通了。

不明白法官询问问题的法律目的,不把握法庭发言的尺度方式,不考量口头陈述对整个乃至今后诉讼的影响,将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今后,没有经过法律专业的学习和对证据规则法条的融会贯通,法庭上如何技术性的发言,都将成为影响案件结果的大事。

二、举证失当不仅是关系到案件的胜败,严重的会导致承担刑事责任

“当事人应当就案件事实作真实、完整的陈述。”当事人如实的案情陈述义务,即使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也没有专门规定。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第六十三条,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当事人的此项诉讼义务。

“证人作证时不得以宣读事先准备的书面材料的方式陈述证言。”,证人应当就其作证的事项进行连续陈述。当事人及其他人员干扰证人陈述的,法官应当及时制止,并且可以进行处罚,这也创立性的规定。


以往的案件诉讼中,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包括律师在内的诉讼代理人,虚假陈述,提供假证据,只会发挥扰乱法官办案思路对一方有利的作用,基本没有什么受到惩处的风险。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对当事人、证人、鉴定人虚假陈述问题,分别规定了必须出庭、签署保证书承诺书情形,对违反者多个条文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具体而言,一当事人接受询问时需要具结,证人作证时也需要具结,鉴定人鉴定时要签署承诺书,诚信诉讼成了贯穿《民事证据规定》各方面举证形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六十三条、七十八条、八十一条、九十八条,都是对当事人、证人作虚假陈述、鉴定人作虚假鉴定行为的处罚措施,比《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还多。情节严重的,除了予以罚款、拘留外,还可能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打击虚假陈述,虚假作证,绝对是《民事证据规定》修订的最重要内容,今后,很可能会出现,民事官司因为举证,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此外,《民事证据规定》对电子数据、鉴定程序,也做了详尽的规定,对有关举证期限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删除,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删除了一二审法院可以不予收取质证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采信证据但可以对逾期举证进行处罚。可能是基于司法效率的考量吧。

同时,《民事证据规定》还对法官对举证行为的处理大量使用了“应当”字样,如“当事人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书证;理由不成立的,通知申请人。”、“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妨碍人民法院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等,规定了法官的标准动作。

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强调了诚信诉讼原则,推进了当事人各自举证、法官居中裁决处理的对抗式诉讼证据规则,从程序上明确了证据举证方式对案件结果的影响,减少了法官对证据调查、收取方面的裁量权,相对应的是,要求参加诉讼的各方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专业技术,而不合规则处罚力度的加大,也加大了诉讼参与人的法律风险。

一直以来,法律界有一共识,《民事证据规定》在诉讼活动中,实际运用的并不好。不光当事人不遵照执行,很多法官司法活动、裁判案件中,也不遵照执行,直接表现是,裁判文书中,很少有见引用《民事证据规定》的。

近年来,打击虚假诉讼已成社会共识,各地法院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希望以此为最突出内容的新《民事证据规定》,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让诉讼活动真正成为一场技术与专业的较量、公平与诚信的展现。

刑事案件已经达到了律师辩护的全覆盖,相信新《民事证据规定》的出台,民事诉讼也要达到无律师(法律工作者)不能庭审的技术要求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承星律师: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逐条解读·下篇)
谈法官的释明义务
企业民事诉讼技巧
法官解读证据的九个核心问题
课件:民事案件事实分析与证据认定(一)
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在民事审判中的问题思考 - 法学在线 - 北大法律信息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