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世间的一大半疑难,都可以从这一个字入手

前不久,一个同行跟我打电话求助。

有一个青少年的案例请她去干预,那个孩子尝试自杀未遂,据家长说可能与「蓝鲸游戏」有关。她光是听说这种游戏的恐怖,从没接触过,心里没底。

「就怕我说什么,他都不听。」她说。

我问:「你打算说什么?」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接触过蓝鲸游戏。如果是真的,那只能告诉他这个游戏不好,害人,不要再玩下去了。」她说,「但我怕他已经被洗脑了。」

她的想法不无道理。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如果我们发起一个投票的话,我猜最少有70%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做的事就是说服对方,向他证明,这个东西是错的,坏的,对他有害的。「不然还能怎么办?」

很多时候这样做就够了,对方会听。

但我们必须承认,也有的时候,对方根本不听。而且不是因为你的说服技巧不够好,你尝试了一百种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但就像这位同行担心的一样,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有时候我们会找到一些解释:这个人性格太固执啊,他被「洗脑」了啊,生病了啊,强大的童年创伤啊,之类。但不管是什么解释,它们只能让我们自己的心里好过一点,对于改变这个局面,没什么用。

我建议她:也许你可以问问是怎么想的。

「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好玩在哪?」

她说,嗯,知道。我猜她有一点不耐烦,像是在说:这种事我还用你教吗?然后她说:「问完之后呢?他说完以后,我又该怎么说?」

我说:「你先听他说,他有他的想法。」

她说:「我知道。问题是听完之后呢?我不可能同意他的想法。」

我说:「然后你再告诉他你的想法。」

她很困惑:「那不是一样吗?我的想法,他不同意,那我们还是谈不拢。」

我说:「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说的都是实话。她挂了电话,我猜她很失落。她会想,这算什么建议啊,说的每句话我都知道,要是有用,我还问你干嘛?但其实,我告诉她的每句话,都是很宝贵的。这些东西实实在在能帮到她,只是她视而不见。

同一句话,作用不同。关键是怎么听,怎么说。

如果你听《洞悉相处之道》到今天,你大概已经理解我在说什么了。但这是要花一点时间的。我记得《洞悉相处之道》上线一两个月的时候,运营的小朋友不断给我转用户的留言:「这讲的不都是常识吗?一点干货都没有!」

我的一个朋友,一直跟着听这个节目,听到半年的时候,有一天对我说:「我终于明白你在讲什么了。翻来覆去那么多,其实是在讲一个字。」

我吓了一跳:「什么字?」

他一字千钧地说:「。」

按照他的说法,我讨论分析那么多案例,其实都在说这个字:这是谁的事?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不过你也不用灰心,」他安慰我,「把这个字讲清楚已经不容易了,至少我明白的那一刻,脑子里会有嗡的一声。」

我叹服:「有这嗡的一声,你可以当咨询师了。」

他说的没错。如果你回头看前面一段对话,你会发现我给那位同行的建议,就是在说这一个字:你光是在那里说「你」,你去听听「他」呀!

她看上去也听了对方。但她还是在想我该怎么说,我还可以怎么说,我怎么证明这个游戏是有害的。在这个过程中她忽略了一件事——无论怎么说,都只是「我」单方面的想法。「对方」怎么想呢?她不关心,只是一个劲地想要消灭。

我想消灭掉你的想法,这是我的事。你坚持反驳,这是你的事。这两件事,我们把它同时拿出来,会看到它们并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并行不悖地存在着。谁也不比谁更优先,在我们急着消灭其中之一的存在之前(天呐,你怎么可以这么想!),我们何妨坐下来,真的谈一谈呢?

你说,谈有什么用,又谈不拢。

是啊,谁也不能保证得到怎样的结果。但正因为如此,才不是一个预设结果的交涉,而是两个真实的人彼此交互。这样的交互,叫做「对话」。

每个人每天都说很多话,但真正可以称之为「对话」的,屈指可数。

这篇文章,是一个对话的尝试。

应该是冯唐说的吧?人生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关我屁事」,一个是「关你屁事」,这两个问题问好了,可以省却人生一大半的麻烦。

别小看它,它比想象的困难得多。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做了十年的心理咨询,听很多人讲过他们的人生困扰。不下一百个人是这么定义的:

「因为别人觉得我不好。」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读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懂得很多道理,三观正常,也有人际边界的概念。在全部人群中,已经算是头脑最清楚的1%。但他们仍然会相信,「别人觉得我不好」,那是「我」的困扰。

再想一想呢?仔细想一想,别人觉得你不好,这是别人的事,还是你的事?

我问:「你怎么看?你觉得自己好不好?」

他们点头。我说:「所以是别人错了。」

别人错了,但困扰的是你。困扰「你」的究竟是什么?问出这个问题之后,他们有的人会低下头,想一想,再抬起头的时候,就换了一个说法:

「我的困扰在于,我害怕面对他们的白眼。」

「我想要的职位拒绝了我,我不敢为自己争取!」

「我在公司被人排挤,我不知道要怎么沟通。」

「我没办法让家人为我感到骄傲。」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吸引更多人听我的课。」

——顺便说一句,最后一句是我本人的困扰。

这些句子,跟「别人觉得我不好」,差别有多大?

也许你觉得,一个人抱怨「别人觉得我不好」,和他认识到「我不敢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只是在说法上变了一点点。但就这一点点,天差地远。

第一次这么想,也许脑子里会有嗡的一声。

要知道,我说的不是心灵鸡汤,不是甩一句「别人觉得你不好,那是别人的问题,你不用理会」就轻飘飘丢下不管。恰恰相反,不爽的时候你要做一些事,去调整,去抗争,去改变,去为自己发声。前提是你必须找到真正的发力点。

你无法改变别人,也不必改变别人。发力的是你自己,最起码是要为自己发声:

「我很好,而且,我想要这个东西。」

很多事情,表达出来就会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得不到一些东西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没有说,或者没有大声地说,或者我们以为足够大声了,然而并没有。别人未必知道我们有样的想法(嘿!我想要更多人听这门课!)。当然,我这样讲的时候,它又有另一层鸡汤的嫌疑。正如你会想到的:我大声表达了,别人也不一定给啊。

上一次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有一位女生就提问:

「我跟老板说:我需要你给我加薪。但这有什么用呢?——老板的需要就是不给我加薪啊!我们表达了,但根本不能取得一致,怎么办?」

我停下来,看着她。

「真的吗?老板的需要是不给你加薪?」

她愣了一下。

「你再想一想,老板的需要是什么?」

她低下头:「老板的需要……是赚更多的钱。」

你看,我们要的别人不一定给,但我们是可以谈的。事实上,一旦她真正意识到对方想要什么,这笔交易就很好谈:我给你带来更大的利润,你给我加薪。——有趣的地方是,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会认为老板最关心的事,是不给加薪!

这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她很少从老板的角度出发过,去考虑「他」真正想要什么。第二,就算让她这样想,她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挡在前面。

不过,分清了是谁的事,就能解决「我」的一切疑难吗?

也不是,那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不会因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就升职加薪。也不会因为听过别人的意见,就能顺利扭转对方的看法。事实上,当我们分清一件事是「谁」的同时,失控的感觉是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我的事是我的,你的事是你的,归根到底,它们来自不同的意志,有不同的主宰,像两条独立的线。所谓对话,只是两条线相交的一刹那,纵然有让人目眩神迷的无限可能,但毕竟还是两条线。

在我的经验中,知道这是「两条线」,这是一回事;真正看到这「两条线」的存在,是另外一回事。看到的过程,就是这一事实中最让人无法承受的部分。有时就是需要花上那么一年半载的时间,去消化那一份挫败感。

否则的话,就像我的那个同行,她问过很多人的意见,准备说服另一个人。那个人的想法,她想成了自己的事,是她可以掌控的事,除非——这是她给自己留的一个开口——那个说服对象被「洗脑」了。「他怎么想,是我可以掌控的。除非他被洗了脑。因为碰巧遇到了洗脑这种东西,我才偶然地不能掌控他。」

这种信念保护了她。但如你所见,因为这种信念保护了她,所以也限制了她。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教育相关的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有一个中学老师提问心理学家。中学老师说,她三十年前开始当老师,那时候的老师还有很高的权威,学生不听话可以留堂,可以骂,可以罚站,甚至可以打。可是现在她越来越搞不定了。每次开教师会,都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要微笑,要耐心。「可是,」她不无愤慨地说,「学生还是不听话啊!那我怎么办呢?」

那个心理学家听完她的提问,回答说,她做家庭咨询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束手无策的父母,带着一个小孩,抱怨说孩子不听话,大人说什么都不听,父母除了动手打骂,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心理学家就说:「但我不明白,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你们两个人那么大,他那么小,你们读过那么多书,有那么多的阅历,而他的知识经验那么少,你们是怎么管不住他的呢?」

她看着提问的中学老师:「也许学校里的情况不同,但我还是想这么问。」

心理学家的反问,看似牛头不对马嘴。她是在暗示什么呢?身边听讲座的人开始交头接耳:「她这话什么意思啊?是建议我们动手打孩子吗?」

我有些吃惊。他们有这么自动的思维。在他们的认知里,方法惊人地少:如果你想管别人又管不住,你就动手。——但我转念一想,或者正因为他们一直在用这个方法,所以他们就不必再考虑别的方法了。反正不成功的时候,就可以解释为「因为有规定不让打骂学生,所以才管不住他们啊。」

正是这样的思维,阻止了他们真正去看另外一个人。而看不到另外一个人,也就更谈不上跟他们对话,理解,建立关系,相互合作。在他们的故事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就是他们自己。他们想要的越多,在现实中抓住的就越少。而正因为抓住的太少,他们才反过来,想在幻想的世界里统治一切:我没什么问题,只是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他们太愚蠢了,太坏了,或者,被洗脑了。

但不光是这些人会这么想。仔细想一想,我们自己在家庭,在职场,在大大小小的关系里,有谁没给自己讲过这样的故事吗?只是身在局中的人,看不见自己是如何把那个名为「疑难」的巨石,一遍一遍地推上山而已。「道理我都懂,但我遇到的人是个极品!」他们欠缺的不是能力,不是技巧,不是更完美的对象,仅仅只是看到的勇气。

你想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吗?那就在一开头,提出那个关键的问题——

这个故事里,除了「你」,还有「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如果你身边的人做这三件事,说明他正在对你“洗脑”!
心理学家:身边的人对你做这3件事,就要警惕对方给你“洗脑”了
心理学家:如果你身边的人正在做这三件事,说明他正在对你洗脑
老板的话该如何听
心理学家通过这几种洗脑术。控制一个人其实很简单
10个好点子,不如做好1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