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巢氏时代序列
鲁迅先生在《人之历史》中说到了人类学者对人类发生、发展的观察与研究,也说到了关于中国人类来源的传说:“人类种族发生学者,乃言人类发生及其系统之学,职所治理,在动物种族,何所由昉,事始近四十年来,生物学分支之最新者也。盖古之哲士宗徒,无不目人为灵长,超迈群生,故纵疑官品起原,亦彷徨于神话之歧途,诠释率神秘而不可思议。如中国古说,谓盘古辟地,女娲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坟》)

各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创生衍人的传说,天高地阔、山厚水丰的中华民族,其开天创世故事也许更见离奇、多彩和别具东方特色。

一、先秦两汉的一般说法

1、“盘古开天”说

三国吴学者徐整《三五历记》、《五运历年纪》和南朝梁学者任昉《述异记》等典籍里记载有盘古的诞生过程,以及后来“垂死化身”分孽为天地万物、华夏人类的悲壮情景:

◎《三五历记》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卷二转引)

◎《五运历年纪》记:“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转引)

◎《述异记》记:“先儒说,盘古极泣为江河,所耿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完整而精彩的“盘古开天地” 的神话故事,给我们演绎出了盘古老祖开辟九州岛天地和华夏人类起源情景。故事中,盘古老祖是“人”又是“神”,他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气勃勃的东方大世界,衍生出生死不息的黄皮肤人类,为千秋万代的中华生人所景仰所颂扬。




2、“三皇五帝”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话差不多成了叙述中国历史的“开场白”。

“三皇五帝”之说出现较早,先秦古籍中即多有见载。如:

①“三皇五帝”来历

◎《周礼·春官》有“掌三皇五帝之书”云云;

◎《吕氏春秋·孝行》有“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云云;

◎《吕氏春秋·贵公》有“此三皇五帝之德也”云云;

◎《吕氏春秋·用众》有“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云云;

◎《吕氏春秋·禁塞》有“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云云;

◎《庄子·天运》有“故譬三皇五帝礼义法度,其犹枳梨橘油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云云。




②“三皇”之名

上列先秦古籍虽然见载“三皇”之名,但未具体说明是哪三位。秦汉之后,“三皇”之名一一列出,但你说是这三位,他说是那三位,各家说法不一。梳理一下,异说有九:

◎天皇、地皇、人皇;(《河图·三五历》、《春秋纬》、《史记·补三皇本纪》、《金楼子》、《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记载)

◎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等记载)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风俗通义·皇霸篇》、《白虎通义·德论》、《甄耀度》、《曲礼正义》、《古史考》、《曲礼正义》等记载)

◎伏羲、燧人、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等记载)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义·号篇》、《孝经·钩命决》等记载)

◎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等记载)

◎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义·号篇》、《通鉴外纪》等记载)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风俗通义·皇霸篇》、《中候敕省图》、《曲礼正义》、《春秋·元命苞》、《文选东都赋》等记载)

◎伏羲、神农、黄帝。(《尚书·伪孔传序》、《帝王世纪》、《世本孙氏注》等记载)




按一:历史学家金兆丰所著《中国通史》,其第一章《三皇五帝事略》立“三皇之说”一目,他解释说:“夫开辟之事,荒渺难稽,通常言古史者,多以伏羲氏为断。混沌既开,三皇继起,天皇澹泊化俗,始制干支;地皇定三辰,分昼夜,制日月;至人皇氏,则相山川,分九区,淳风淘穆,主不虚王,臣不虚贵,君臣以定,政教以兴,饮食男女以肇。当日者九皇、五龙、合雒、边通、叙命、八十六君、自是循蜚、因提、禅通、疏讫,皆有世次可纪。稽其所存,则矩灵挥五丁而反山川,竟开辟未竟之功;泰一(皇)调鸿气而正神明,尽阴阳不尽之变;辰放茹皮淘发,民渐冠裳;有巢构木为巢,害远虫豸;遂皇氏作,钻木取火,烹饪利兴……”[1]

按二: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作《三皇五帝考》,归纳“三皇之异说有六”,并加案评,为免读者翻检之劳,特录此备阅:“《大传》云:‘燧人以火纪,火太阳,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则‘三皇’之说,义实取于天、地、人,犹‘五帝’之义,取于‘五德’迭代也。伏生者,秦博士之一。《始皇本纪》所谓天皇、地皇、泰皇者,盖即《大传》所谓燧皇、羲皇、农皇;《索隐》:‘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虽推测之辞,说自不误。《河图》说虽荒怪,然其天皇、地皇、人皇之号,仍本诸此也。《白虎通》释祝融之义曰:‘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女娲氏,代伏羲立。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伏羲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无革造及同以木德王,皆与属续之义相关。未知《白虎通》意果谁主?然司马氏之言,则必有所本也。《补三皇本纪》又曰:‘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云云。原注:‘按其事出《淮南子》。’上云祝融,下云女娲,则祝融女娲一人。盖今文家本有此异说,故《白虎通》并列之,造纬候者亦取之也。实六人而为五,立说殊不可通。然实伪孔说之先河。《后汉书·贾逵传》:‘逵奏《左氏》大义长于《二传》者,曰:五经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此古文家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之由,然以六为五,于理终有未安。伪孔乃去燧人而升黄帝为‘三皇’,则少昊虽增,‘五帝’仍为五人矣。且与《易系》盖取一节,始伏羲而终尧、舜者相合。此实其说之弥缝而更工者也。伪孔以《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典。据《周官·外史疏》,其说实本贾、郑。增改之迹,固可微窥。然则‘三皇’之说:义则托于天地人;其人则或为燧人、伏羲、神农,或为伏羲、神农、祝融,此经师旧说也。因天地人之名,而立为怪说者,纬候也。‘五帝’本无异说,古文家增一少昊,伪孔遂并‘三皇’而易其人。异说虽多,固可穷其源以治其流矣。”[2]

按三:有史以来关于“三皇”之记虽异说纷纭,但主流说法的“三皇”是为天皇、地皇、人皇。何谓“皇”,唐著名学者徐坚等撰《初学记》,其卷第九“帝王部·总叙帝王·叙事”云:“皇者,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政一统,……皇者,煌煌也。’《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3]

按三:其实,“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祗。“天皇”是甚模样?三国吴学者颜峻《始学篇》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三国吴学者徐整《三五历纪》称:“岁起摄提元气,肇有神灵一人,有十三头,号‘天皇’。”“地皇”与之相仿佛,略去不说,再看看“人皇”是甚模样,《始学篇》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岛,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

“三皇”都形体非人,仙躯神志,法通广大,才能卓绝,把九州岛天下调治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且特别的能生活而命长,天皇、地皇均寿高18000岁,人皇稍短也存世15600载(有说300岁)。很显然,他们都是秦汉期间纬书所创造的神话人物,是中华民族子孙在探究天、地、人关系时,对于自己先祖和英雄人物所产生之崇拜意识的一种理想性幻化。




③“五帝”之名

先秦古籍虽然见载“五帝”之名,但未说明为哪五位。秦汉之后,具体帝名虽一一列出,然异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异说者有三:

◎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世本》、《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等记载)

◎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中候敕省图》、《曲礼正义》等记载。吕思勉解: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谓德合“五帝”座星者为帝,故实六人而为五。)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尚书·伪孔传序》、《帝王世纪》等记载)




按:何谓“帝”?帝之古意并不确定,较多地是指称天神,或主持某一方一事之神灵,与“皇”同义。《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但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君临天下后便自称“皇帝”,自此,“帝”义便由“神”而“人”,由天上神灵而变为人间君主,而人间君主来历非凡,他本是天帝之子,是秉承天帝旨意降临人间主事的,故有“天子”之称。《史记·高祖本纪》:“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天子的色彩很神秘,人君的权威特强盛。

魏、晋以后,随着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认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就逐步晓明,“帝”之所含“神”、“人”成分的比例就愈倾向后者。

黄帝在远古帝王中的序列位置的变化,正体现了当时学者的认识演变。黄帝原作为“神灵”而名列“三皇”之末,后来被改为“人君”而位居“五帝”之首。司马迁在这个涉及中华人类始端和划分历史时代的重大课题判断中,他面对古今种种见解和异说而作出果断抉择,以黄帝为“帝”并位列“五帝”之首,正是他智高慧通非同凡响之处。




3、“七十二君”说

从严格意义上说,“三皇五帝”这个词组似乎不能确切地概述中国的远古帝王数目和程序。因为,“三皇”并非直接通达“五帝”,其间还有很长的历史时代,还有不少的远古帝王。

远古帝王有多少?照春秋初期杰出政治家、理论家管仲(夷吾)所说,是为“七十二家”。




①“七十二家”之说

◎《管子》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癸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4]

按一:这段管子和齐桓公的对话文字,虽见载《管子·封禅第五十》,但原本已亡佚,系后人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所载管子之言以补阙。其中“云云”乃山名,在梁父;“亭亭”亦山名,在牟阴;“社首”亦山名,在博县。

按二:所谓“七十二家”,即指称远古至周代的七十二位帝王。文中虽仅提及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12人。既言“七十二家”,总会有其人有其名。大概是管子在在谈话时,就时代较近的帝王一一依次说了出来,而相对越远的就从略了。




◎《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5]

按一:文中“奸”,读gān,义同“干求”。《史记·穰侯列传》:“以此时奸说秦昭王”。《史记·齐太公世家》:“以渔钓奸周西伯”。

按二:“七十二君”说,即“七十二家”说。孔子和老子的这段对话也只说及“七十二君”,并未一一具陈72个帝王的名称。这正说明到了孔子、老子的时代,这“七十二君”已经在学者里面广播久远,众所周知,并在不同学派中间流传,甚至达成共识了。




②“七十二君”异说

汉、晋以后,“七十二君”说差不多人人都挂在嘴上了,不过嘴巴不一,自有说法,比如:

◎《汉官仪》记:“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

◎《封禅文》记:“续昭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淮南子·缪称篇》记:“泰山之上,有七十坛焉。”高诱注:“封乎泰山,盖七十二君也。”

◎《白虎通义·封禅篇》记:“孔子曰:‘升泰山观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君。’”

◎《论衡·书虚篇》记:“太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 《论衡·道虚篇》记:“泰山之上七十有二君,皆劳情苦思,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焉。”

◎《说文解字叙》解:“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

◎《韩诗外传》记:“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史记封禅书正义》、《通典礼十四》引)

◎《河图真纪钩》记:“王者封太山,禅梁父,易姓奉度,继兴崇功者,七十二君。”(《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太平御览》五三六引)

◎《桓谭新论》记:“太山之上,有石刻凡千八百余处,而可识知者,七十有二。”《齐俗篇》:“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初学记》九、《太平御览》五三六引)

◎《文心雕龙·杂记》记:“案封禅大非礼,经典所无。《管子》封禅之说,乃史迁所引,羼入原书。即本有其说,亦管子设辞,以屈桓公。七十二君云云,不必有其事也。”

◎《续汉书·祭祀志补注》、《困学纪闻十》引《庄子》云:“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余处。”

按:由上可见,“七十二君”之说纷纭天下,并非一家之言。然而,这“七十二君”到底是哪些帝王,似乎没有一部书籍能够完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晋以来的百花齐放

约自西汉后期开始,经东汉、三国,到两晋、六朝,这几百年期间,随着国家中央政治和集权的弱次,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政治势态和社会交往的南移,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长江流域的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迅速地汹涌地冲击到人们面前,南方学者开始活跃起来,中原学者视野渐渐扩大,他们从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和广泛而丰富的民间传说中得到关于远古时代的中华社会情况,大家受到启迪、冲击而兴奋过来,不再局限于所谓儒家经典所论,也不再满足于“三皇五帝”之说,开始重新整理、分析和研究,各有所见所思,也就各自排列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远古帝王序列表来,远古史研究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1、“十纪百帝”说

“百花齐放”中,“十纪百帝”之说应运而生,最为典型的要算是汉纬书《春秋纬·命历序》,其谓“自开辟至于获麟”,分为“十纪”。


①“十纪”名称

◎一曰九头纪;

◎二曰五龙纪(一作五姓纪);

◎三曰摄提纪(一作括提纪,又作七十二姓纪,又作五十九姓纪);

◎四曰合雒纪(一作合洛纪,又作三姓纪);

◎五曰连通纪(一作六姓纪);

◎六曰序命纪(一作叙命纪,又作四姓纪);

◎七曰循蜚纪(一作修飞纪,又作循飞纪,又作二十一姓纪);

◎八曰因提纪(一作因穆纪);

◎九曰禅通纪(一作十有八姓纪);

◎十曰疏讫纪(一作流讫纪,又作疏讫纪)。

按一:《春秋纬·命历序》原本失佚,但其所列世纪内容,被后人所辑而散见于汉、晋之后的各种图书。上列“十纪”,系据《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所引,略加节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系历史学家徐旭生所著,其第六章《所谓炎黄以前古史系统考》第二节就《命历序有古史系统及其补充的来源》作了考论:“到西汉中叶以后渐渐有纬书出现。《春秋纬》中有一种叫做《命历序》。它的本书早已亡逸。它不满于‘五帝’,也不满于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等传说,却创造出来一种伟大的系统,引见于《广雅》、《金楼子》、《礼记正义》、《三皇本纪》、《通鉴外纪》、《路史》各书里面。它把古史分为‘十纪’。”[6]

按二:所谓“自开辟至于获麟”,即上自“盘古开天地”,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481年。

按三:每纪当中,又分若干帝王,约有百人,各帝王居位长短、传世多寡也不同。(参阅下表)


②“十纪”历法纪元

关于“十纪”,有多种版本,纪元历法亦不相同,现取其一,简化而录之于后,以供检阅远古帝王或计算古历时参考。

◎九头纪——泰皇氏————————————公元前约15525年

第一纪元年————————————————— 前15514年

◎五龙纪——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氏——前约14005年

第二纪元年———————————————— 前13994年

◎摄提纪——有59姓,亦曰59姓纪——————— 前约12485年

第三纪元年———————————————— 前12474年

◎合雒纪——共有3姓————————————— 前约10965年

第四纪元年————————————————— 前10954年

◎连通纪——共有6姓————————————— 前约9445年

第五纪元年————————————————— 前9434年

沧海桑田,桑田成东海———————————— 前9000年~前8000年

◎序命纪——共有4姓————————————— 前约7925年

第六纪元年————————————————— 前7914年

◎循蜚纪——共有22氏————————————— 前约6405年

第七纪元年————————————————— 前6394年

(22氏为:鉅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陈氏、黄神氏、拒神氏、犁灵氏、

大騩氏、鬼騩氏、弁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

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

◎因提纪——共有13氏,73位,68世——————— 前约4885年

第八纪元年————————————————— 前4874年

(13氏为:辰放氏,传4位;蜀山氏,传6位;豗傀氏,传6位;浑沌氏,传7位;

东户氏,传17位;皇覃氏,传7位;启统氏,传3位;吉夷氏,传4位;儿蘧氏,

传1位;猪韦氏,传4位;有巢氏,传2位;燧人氏,传4位;庸成氏,传8位。)

◎禅通纪——共有16氏,70位—————————— 前约3365年

第九纪元年—————————————————— 前3354年

(16氏为:仓帝史皇氏,传一世,约22年;柏皇氏,传20世,约431年,前约3343年;

中皇氏,传4世,约86年,前约2912年;大庭氏,传5世,约108年,前约2826年;

栗陆氏,传5世,约108年,前约2718年;昆连氏,传11世,约237年,前约2610年;

轩辕氏,传3世;赫胥氏,传1世;有巢氏,传7世;朱襄氏,传3世;葛天氏,传3

世;宗卢氏,传5世;祝诵氏,传2世,约49年,前约2115年;伏羲氏,传1世,

14年,前2056年; 女娲氏,传一世,15年,前2042年;神农氏,传8世,170年,

前2027年。)

◎疏仡纪——黄帝有熊氏(一曰轩辕)———————— 前1857年

第十纪元年——————————————————— 前1834年

(第十一纪元年,公元前314年;第十二纪元年,公元1207年;第十三纪元年,公元2727年。)



③《中国历史年表》(盘古王表)

◎五方区系时期————————约公元前8000-6390年

东、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会。

◎ 法天法地时期————————约前6390-6210年

1、 盘古;2、天皇;3、地皇;4、人皇;5、五龙纪;6、摄提纪;

7、合雒纪;8、连通纪;9、叙命纪。

◎ 叩向自身时期————————约前6210-5770年

1、 巨灵氏;2、句疆氏;3、谯明氏;4、涿光氏;5、钩陈氏;6、黄神氏;

7、巨神氏;8、犁灵氏;9、大隗氏;10、鬼隗氏;11、掩兹氏;12、泰逢氏;

13、冉相氏;14、盖盈氏;15、大敦氏;16、云阳氏;17、巫常氏;18、泰壹氏;

19、空桑氏;20、神民氏;21、倚帝氏;22、次民氏。

◎ 重铸烟火时期————————约前5770-4070年

1、 辰放氏,共4代;2、蜀山氏,共6代;3、虺傀氏,共6代;4、儿遽氏;

5、希韦氏,共4代;6、有巢氏,共2代;7、燧人氏,共4代;8、庸成氏,共8代。

◎ 立足山海时期————————约前5770-4170年

1、 浑沌氏,共7代;2、葛天氏,共4代;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

6、东户氏,共17代;7、皇覃氏,共7代;8、启统氏,共3代;8、吉夷氏,共4代。

◎ 城邦之美时期————————约前4170-3150年

1、 仓帝史皇氏;2、柏皇氏,共20代;3、中皇氏,共4代;

4、大庭炎帝氏,共5代;5、粟陆氏,共5代;6、昆仑氏,共11代;

7、西陵氏,共5代(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 跃起中原时期————————约前3150-2230年

1、 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

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

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

◎ 大同王土时期————————约前2230-2070年

1、 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

◎ 夏朝时期————————公元前2070-1600年

1、 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

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

15、皋;16、发;17、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帝王简介01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详解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
古代帝王封禅,为什么一定要去泰山呢?
三皇五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