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思想的全息结构

一、《道德经》是战略管理哲学

管理学界一度认为战略概念是“舶来品”,却不知“道学思想”正是战略思维的开创者。因此,老子其实当之无愧地是世界战略思想的鼻祖!

人们对于“道”其实还是有正确认识的部分,比如“论道”一词就被经常用于各界精英聚会的高峰论坛。这里的“论道”就是论战略问题,没有歧义。可惜的是历史上无人去论证这个结论,没能从《道德经》整体结构中自然地推导出“道德”问题实质就是战略问题。这种脱节可能源于研究群体特点与社会发展之间差异。“道”本身是没有时间与空间局限的,它应当与每个时代的社会特点相结合加以运用,而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往往都是那些精于古文的儒生所为,而道家之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由于涉及具体行为规范,因此都具有时代局限性,古文化专家群体难以突破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束缚,并且出现日益热衷于把所有“国学”混为一体以迎合更多元化的读者需求的倾向(事实上这属于过度依赖语言能力而缺乏思考力的表现),加上此前《道德经》解读上的不确定性,为其他思想的混入创造了机会,其结果可想而知——以儒解道,凡是字面上有相似之处,就完全按儒教解读,如“德”,“慈”,“不盈”,而与儒教明确对立的思想往往被认为是“糟粕”而被弃,而这些被认为“糟粕”的往往是精华中的精华。

比如“无为”,“圣人不仁”,“不尚贤”,“以德报怨”,“大国者下流”,“以智治国,国之贼”,“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问题如果从战略管理哲学这一定位去理解,一切逻辑均水到渠成,老子思想就变成天衣无缝的思想体系,容不得其他“三教九流”的入侵。

所谓“无为”,用现代管理讲就是“总裁”或国家领导人要关注战略问题,即一切作为应当在“道”与“德”中进行。不要把精力荒废在具体事务中,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更不能因权力欲与敛财需要而干预具体事务; 而“圣人不仁”也正是无为的战略思路,管理者是掌舵者,方向把握正确了,他就是最大的仁义,反之,就是“妇人之仁”;所谓“不尚贤”就是抛弃“名教”之危害,不搞什么“荣誉奖状”,不树“榜样”,不做排名这种表面冠冕堂皇,实则必将导致人格发生“畸变”而失真的有为之治。

《道德经》在历史上之所以会成为“玄学”,这其实一点不难理解:“管理”本身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抽象内容,而“战略管理”更抽象一些,至于“战略管理哲学”,那就是抽象中的抽象了,在封建社会它只能往神仙路径发展,所以老子开篇即用“玄之又玄”来表述,看来真是“抽象又抽象”之学,而一切价值又从中生成,故为“众妙之门”,注意这里用“价值”一词,老子思想不是漫无目的的理论,而是关注对于人类价值的管理。

道自身有“玄机”,但这种玄机是完全符合理性思考的玄机,是符合逻辑的玄机,它是消除“妖魔鬼怪”的武器,所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因此,逻辑不全的神秘主义解读最终必然是要破产的。缺乏逻辑思维的神秘主义者不可能理顺老子思想,而基于现代战略思想,特别是基于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合著的《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A Resource—based Approach)来审视老子思想,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完整而清晰的,老子思想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战略管理哲学思想。只有理顺了这种逻辑关系,老子思想才具备解读任何治理问题的能力,是让老子思想回归其真正价值的时候了!

二、《道德经》思想的全息结构

缘通教练原创的全息领导力框架是基于《道德经》思想全息结构而成。以生命之树为象征,树根是道德理论,是以企业家作为宇宙生命的推动者为根本的,企业家即圣人,负有推动社会进步,让普天下苍生幸福生活的使命。

圣人要想实现道行天下的目标,除了在思想层面掌握道德理论外,其次要在科技研究上进行修身,明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用前瞻战略思想跟踪和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路径。然后就是让战略落地的无为之治,这需要圣人有极高的情商,放得下手,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正是道行天下时,人们将收获幸福的果实。

总结一下,就是《道德经》分为四个部分,即道德理论部分、圣人修身部分、无为之治部分和道行天下部分,下面为大家简单分享道行天下愿景。

三、《道德经》道行天下愿景

道学思想的价值在于能够用它造福天下。道行天下一方面表现为高度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表现为高度个性化的,人人拥有天真本德,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社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大解放。而这一切都需要世界管理精英群体的共同努力,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打造和谐、幸福的世界。

《道德经》以哲学为起点,以圣人的修养为手段,以治理为核心,以道行天下为目标。《道德经》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著名观点,这种理念其实不仅仅适用于治国,同样适用于各类组织,甚至个人,尤其是公司治理与个人自我管理,或许更加具有普遍意义。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统治者经常以“装神弄鬼”愚弄天下百姓以维护其统治,老子明确指出神圣伤人的实质是天下无道的结果,是扰民政治的结果。如果天下有道,则民无求于官,官服务于民,百姓安居乐业,何必怕鬼求神?一般来讲,百姓都是因为遭遇不幸才向鬼神求助的,天下大治,鬼神自然就“失业”而无从伤害了。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来化解“民迷”,“迷信”问题。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国家应当如烹饪小鱼一样,不能折腾。以道治理天下,则鬼怪不再兴风作浪,不是鬼怪不神了,而是道治使人、鬼“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不但神不伤人,君临天下的圣人因为不折腾,无为无事也不会给人民带来伤害。神,圣都不打扰,不伤害人民,因此就能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注释

1、治大国若烹小鲜:指不折腾,清静无为。王弼:“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2、以道莅天下:以道的思想治理天下,即以道治国。

3、其鬼不神:鬼神也不干扰,这不代表老子有鬼神思想,相反,表明老子认为只要按道所揭示的规律行事,世人所臆想的鬼神思想不攻自破,因为只有道才是世界真正的绝对力量。王弼:“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也。”

4、非其神不伤人:非但神不伤人。王弼:“道洽则神不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

5、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也不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即“太上不知有之”。王弼:“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则不知圣人之为圣也。”

6、德交归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众德归一。即《道德经》通行版第39章提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论 道

1、“愿景”与无为之治

或许有人质疑“愿景”的提法是否违背老子思想,因为老子注重“无为”与“无以为”,于是有学者认为“没有目的性”才是无为思想,即所谓“无心而为”,应当说,“没有目的性”是佛学思想而非老子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管理者主动性的自我约束,故不“乱作为”,而“无以为”则是“无所偏为”,“无私心而为”的意思,相当于“大公无私”。

“愿景”代表了一种期待,它偏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目标,相对模糊的目标,有点类似于“蓝图”之类的宏观表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因此,无为绝不代表不需要目标,而是指不带有管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的目标,必须是统合天下人意志而“混成”的目标。有了天下人的意志为有基础,圣人顺势而为,“抱一为天下式”,从而无为而治。

“愿景”反映了道之“得一”属性,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哪来的“得一”之和谐呢?此外,“愿景”充分反映了道之“无”的一面,而由“愿景”带来的“价值创造”,则反映了道之“有”的一面。既无也有,充分反映了道超越万物而又生成万物的特征,超越万物才能统一万物,生成万物也就是“无不为”的价值创造了。

因此,任何一个组织有“愿景”,才可能实践“无为之治”,这与公司有“愿景”才有公司战略是一致的。

2、管理者的“道德”

道者,以“无”为体故能成其大;德者,以“无”为用故能成其真。王弼:“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道尊无为,所谓“道法自然”,即“以无为体”;德重无名,德是道之生成功能在具体之物上的沉淀,构成了万物的本性,对于道治而言相当于构成了治理的“资源”条件。因此,德与资源相同,既是结果,也是条件。虽有万物之形,虽有“功成”,却应当复归“道”之无名,故以“弗居”为玄德,即“以无为用”。

得道的管理者是同时具有“道”与“德”的管理者。管理者的“道”,指的是通过授权让他人完成的工作,即“不为而成”,这其实也是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定义,管理者之道与普通人之道差异在于前者的道既修自身之德,也辅助他人之德却不干涉,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通行本第64章);管理者的“德”,指的是由道生成管理者品质,这种品质反过来以道管理社会,即生于道并且体现了道。得道的管理者应当遵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要“功成而不居”才能“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管理者的“无为”才能换来天下人的“无不为”;“无名”才能够“无以为”,即不以“名利”为目标而为的“为而不争”,管理者的“不尚贤”,才能换来天下人的“自然”素朴而“无伪”从而能够成其真。“无为”与“无以为”与佛学中的破“我执”,“法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是针对行为主体的“我执”,而“无以为”是针对手段或“所知障”而言的“法执”。

“无以为”尽管不以“名利”为目的,但是不代表管理者就没有利益,妙就妙在老子《道德经》通行本第7章所言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此,放弃名利追求,有利于管理者做好天下的治理工作。把天下这个“大蛋糕”做大,管理者当然也就“成其私”了,这就是所谓以“无私”而“成其私”。这不是阴谋论,也不是“作秀”,而是圣人之道,圣人“成其私”,天下人也就能“无不为”,人人回归自己的“道德”。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太上”之治,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智慧:谦让
“老子”最高明的策划 (经典珍藏版)
浅谈老子《道德经》的管理思想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哲理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老子李耳去太乙山,紫真说了6句话,概括了《道德经》所有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