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史文物背后的医大故事(二)——一张 89年前在兵站医院拍摄的“老照片”

今天,医小白为大家展示的校史文物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时期我校抗日救护队的一张合影照片。

一张“存世孤品”

此照为1933年4月20日河北省立医学院时期,我校抗日救护队参加长城抗战救护工作时在蓟县兵站医院所摄,为存世孤品。照片中,救护队员身着白色制服,胸前和左袖戴有“红十字”徽章。照片右下方有手写印戳一枚,书“巫氏”二字为连笔而作,颇为风雅。经进一步查证,原来此照所有者为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队员之一巫祈华所藏。当年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前往蓟县的队员共九名,其中指导员李学禹(字文轩,山东潍坊人,时年35岁)博士因校中事务提前回校,照片中八人分别为队长赫光汉(字冠族,28岁,山东博平人,四年级),队员孙生桂(字子丹,26岁,四年级,河北定县人)、王俊秀(字漫生,27岁,三年级,热河省建平人)、巫祈华(字宝之,25岁,四年级,广东人)、马文会(字友贤,27岁,河北蠡县人,四年级)、何彬(字雅三,26岁,四年级,河北定县人)、齐国华(字锦轩,27岁,河北定县人)、王作楫(字华五,26岁,四年级,河北定县人)。

照片背后的烽火岁月

经查照片的主人巫祈华档案得知,巫祈华毕业后曾参与组建南通医学院解剖系,任解剖学教授,后转任上海的国防医学院,任解剖学教授。巫教授在解剖学中专业颇有造诣,著有《实地解剖学》等。据国防医学院学生彭芳谷回忆:“以前上课没有幻灯片,解剖学教授巫祈华拿粉笔在黑板上画皮肤、皮下脂肪、筋膜、肌肉、骨骼、神经和血管,一层一层向下画,从不出差错,或是哪个地方要擦掉重画。”1949年国防医学院迁址台湾,巫祈华随校赴台,将此照片随身携带至台湾。巫祈华教授在台病逝后此照散出,由人带回大陆,辗转至我校一位教师手中。

在这张老照片的背后,是那段硝烟弥漫而又慷慨激昂的岁月。

九一八事变后,日人强夺我国东三省,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国人无不愤慨。河北省立医学院师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组织了抗日救援队,并于淞沪抗战爆发时,奔赴无锡伤兵医院开展抗日救护工作,巫祈华担任救护队队长。1932年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协定签订不久,1932年5月15日,日本激战分子发动政变,袭击了首相官邸,杀死了首相犬养毅,组成了斋藤实新内阁。日本新内阁以“国防国家体制”为宗旨,积极实行资本扩张,将中国的热河省作为战略矛头。热河省位于长城以北,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如果热河被攻占,华北及内蒙将岌岌可危。日本一方面拉拢热河省委主席汤玉麟,一方面策划进攻武力夺取热河。当时蒋介石仍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未在热河采取任何布防措施。在此危难之际,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方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一方面制止汤玉麟降敌,一方面又紧急增兵热河,决心以武力在长城沿线抵御日军的侵略行动。张学良将华北现有驻军编为8个军团和1个预备军团,其中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被分在第三军团,防守冀北地区。(二十九军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宋哲元更是冯玉祥的五虎上将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宋哲元所领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1933年3月24日,河北省立医学院师生见报中所载,得知长城抗战前线战况激烈、伤兵满营,急需救护人才,于是速派孙生桂、任盛章、赫光汉三位代表赴二十九军办事处,与二十九军医务处谢处长接洽,据谢处长云:“前方治疗人才极感匮乏,伤兵因不得适当治疗,而殒命者颇不乏人,通县现正组织重伤医院,而治疗人员尚无着落,请贵队速派人来通工作,敝军万分欢迎。”3月28日,在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诸指导员的商议下,决定从三四年级学生中征选一队前往通县参与救护工作,并在全院贴出布告,布告内容如下:

三岛倭寇,强夺去我们的东三省,又吞并了我们的热河,眼看着整个的华北又要被他们蚕食下去,我们若是仍旧糊涂酣睡,恐怕亡国灭种的惨剧,立刻就在面前表演了!

我们前敌的将士们,喋血枕骨,死拼疆场,他们牺牲了一切一切在枪林弹雨的场合里,替国家争人格,替民族争光荣。他们爱国的精神,真是可钦可佩!

同学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前方正需救护人才,我们应该赶紧整队出发救护才算不放弃应尽的天职呢?但是本队因为预备参加保定第二后方医院工作,不能全部离开学校,决定先派一队出发前线,三四年级同学们,有愿意牺牲一切出发救护的,请速到办公处签名,先签到的有优先权,足额后便不能再参加了!

外科主任李文轩博士率先出发,决定明日上午后启程,出发的队员们务请在指定时间,将行装准备妥当,免去临时忙乱

救护队  三月二十八日

布告贴出不到半个钟头,救护队预定的额数即已报满。3月29日14点,救护队整队出发,学院的师长、同学均到车站欢送。14点50分,救护队员在众人的期盼遥望中踏上了征途。

救护队员于30日凌晨抵达通县二十九军总指挥部留守处病号房,因缺少床铺,队员们只好在地上休息。等蓟县筹建重伤医院建成后,救护队将转移过去参与重病伤员的救护工作。在通县的救护队员一边等待转移,一边帮伤兵写信、疗伤。在与伤兵的接触中,救护队员对前线战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士们受伤后并不往家通信,信件多数寄往部队,更多的是关心战友的情况,以及表达伤愈后再上前线与倭寇拼命的愿望。他们认为:“老百姓拿出来血汗换来的金钱,养活我们,就为的是我,就为的是我们能保卫地方安全,所以现在和日本强盗拼命,使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假使我们为国家死了,那就是我们军人最荣幸的事情,我们不给家里去信,并不是把父母忘了,因为给他们去了信,反惹起了他们的恐慌,他们生养我们一回,原为的我们光宗耀祖,我们为国殒命,便达到他们的目的了。”

4月6日,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到通州慰问伤兵,对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大加赞赏:“诸君牺牲学业来与敝军帮忙,敝人万分感激,想诸位不惯军队生活,一定多受屈尊,敝军在前线和敌人拼命,乃是尽捍卫国土的天职,毫无嘉奖的价值,不料各界同胞,纷纷慰劳的慰劳救护的救护,实令敝军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4月9日,指导员李文轩博士因校内外科无人负责,暂返保定处理校务,4月12日二十九军军医处谢处长通知“蓟县军医院继续治疗人才,请即整队前来”,第二天,救护队乘坐北平公安局救护队汽车前往蓟县兵站医院。

蓟县兵站医院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组织有序、纪律严明。该院共可容纳伤兵三百余人,有病院二个,一个为总院,一个是分院。此时在蓟县兵站医院的救护队伍已有北平人民自卫会救护队、红十字会救护队若干人,在此基础上,院长将人员分为六组,每组设主任医官二人,医兵二人,每组负责2-6个病室,每个病室设护士长、护士各一人。其中赫光汉、孙生桂担任第四组主任医官,负责分院五、六病室;马文会、王作楫担任第五组主任医官,负责总院一、二、三、四病室;齐国华、王俊秀担任第六组主任医官,负责总院第五、六、十、十一病室;巫祈华、何彬担任绷带室主任医官,负责各组轻伤的治疗。

4月13日下午,到院伤兵增多,容纳三百人的病房已经被占满,伤兵只能横卧院内,一时鲜血淋漓、呻吟悲涕,情形凄惨。目睹此状,救护队员无不愤恨,火速投入到救护工作中。为了避免引起敌机的注意,医院的作息也做了特别的安排:早七点工作,十一点午餐,晚一点工作,晚四点晚餐。食物由医院供给,与伤兵饭菜相同。除工作时间外,不断到病房慰问,新运到的伤兵不论在什么时间,必定立刻换药,需要做手术者也绝不延误,队员们时常工作到12点以后就寝,其忙迫可见一斑。

自4月13日救护队到院,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巫祈华、何彬、王作楫、马文会等主任医官做手术数十次,救治伤员上千人。因长期的医疗救护工作,最终被日军的侦察机发现。5月10日上午,两架敌机向兵站医院投射了7枚炸弹,炸死医兵、伤兵、民夫等10人,炸伤医兵、士兵、民夫13人,军医院房屋被炸毁,不得已,医院将伤兵转移至后方,院长决定让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员暂返校舍,结束学年考试后再赴前线工作。

5月13日下午5点,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整队返校,伴随着脑海中伤兵的痛苦呻吟声、敌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咚咚声,队员们继续完成学业。

医小白手记:

当年的硝烟岁月已过去89年,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队也已成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然而,当年那“共赴国难”的信念和“救国图存”的爱国精神不能被忘却。我校是一所具有128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它历经北洋医学堂、北洋医学校、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河北大学医科、河北省立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河北新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办学阶段,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专业人才,涌现出无数英雄事迹。现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打开,希望能使更多青年学子能够了解这段历史,以史为镜,照亮前行之路。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马梦瑶、贾江溶、苗玉穹

素材来源:校史研究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南”说事 ┃从东南医学院到安徽医科大学——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的坎坷内迁路
抗战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兵的战地医院 白衣天使最美的芳华身影
往昔|红十字四烈士:鲜血染就的人道主义丰碑
值得铭记!这些红十字英烈在抗日战争中为人道事业捐躯
于宁 |力难胜任:中国远征军卫勤保障的运作与困境
【回溯历史 再看北京】从纷乱走向安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