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美文丨湘中古镇桥头河:那河,那人,那塔

我八十五岁了,心里总是忆念着湘中的桥头河古镇。古镇是我这耄耋老朽的第二故乡,我少儿时期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时光。

我曾在湖南省博物院见到过青铜夔纹提梁卣,说是出土于桥头河镇株木水桐村,可见在两三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宋熙宁年间置安化县,丰乐里就是指桥头河这一带。清朝建市,因建造了利涉桥故称为“桥市”,俗称“桥头河”。桥头河商业渐渐发达,是湘中的物流中心,民国时已成为商业古镇。抗日战争时期,长沙许多大、中学校迁来,一些名人如李淑一、钱钟书父子等皆来过此地,故与湘中蓝田古镇一样被戏称为“小南京”。

我亲历了“桥头河暴动”

近八十年前,我娘早逝,我就跟随父亲从渡头塘移居到了桥头河镇塘坳街,居住于复昌隆号油店楼上。此油店是我二姑父易毓湘的一个门面,我父亲为其打工当卖货员。一天晚上,父亲带六岁多的我下楼逛街,从街那头涌来了许多敲锣打鼓唱歌跳舞的,还高喊着口号。父亲看了横幅,才知道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街边摊上,父亲买了一片牛肉干塞进我嘴里。第二年我父亲辞工,到中铺街易氏宗祠旁租了一个铺面,挂牌为“大新南货号”,零卖油、盐、米、碗盏、雨具等生活品。一年后,又转租至湄水岸边的另一铺面,挂牌为“大胜南货号”,一样卖生活用品,还在铺内熬盐卖。

那些年我读小学,每天都要越过离家很近的警察所,过利涉桥,穿石湾街,到白茅冲小学去读书。街上的店铺,“庆太昌南货号”“广生祥药号”等等,我都能如数家珍。1949年春夏之际,我背着书包去上学,路过警察所门口时,见到许多持枪的进进出出,还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过利涉桥时,我弯着背,生怕有子弹打中自己。下午放学回家后,父亲告知我,当天上午,我家来了两位渡头塘的聂姓宗亲,借了我家一条板凳便出门了。下午,两位宗亲送回板凳,说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午时候,按照聂姓宗亲聂昭良的指示,趁着警察所开饭之际,我们用板凳挡住门口卫兵的枪口,缴了守门卫兵的枪。接着几十个人冲进警察所,警察们还端着饭碗时,就缴获了他们所有的枪支,大约有十五六支枪。”这就是聂昭良组建湘中游击队第一支队前的第一场起义。

为了庆祝桥头河“解放”,镇里还开展了“抬故事”“骨牌灯”等活动,当时十多岁的我也参加了。我穿上彩服化妆成关云长,被大人扶着登上一张八仙桌,举着木制大刀,由四个大人抬着,和其他许多不同的“抬故事”并列前行。

重游桥头河镇

重回古镇,陪同我的是小姜。小姜老家也是桥头河镇塘坳街的,祖辈皆在古镇生息。在他家,我见到了老朋友姜新民先生。姜新民是湘中火镂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他的剪纸艺术展览厅,挂满了剪纸作品,精致、生动、风趣,十分好看。

从塘坳街街心下几步老石板路,就到了一个石码头上。在这里可以看到清澄的湄水,利涉桥横亘于湄水之上,河岸边还有好多个石码头。这情景让我回忆起七八十年前的情景。我记得那时有许多木帆船来往于湄水上,到各个码头来装卸大米、面粉、食盐等货物。木帆船可以直达下游,在渡头塘与涟水汇合,最后到达长江。

离开码头,沿着湄水岸边往东南行走,不远处就是观澜书院。站在书院门口,可以“观”看到柔情湄水的波“澜”,故名为“观澜书院”。观澜书院如今已是桥头河镇中心学校所在地。小时候曾路过“观澜书院”,抬眼看到院名,字体端庄,十分耀眼,据说这是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的,印象很深刻。后来我还收集了《陶澍十岁题对》等民间故事登载到出版物中,讲那时神童陶澍为桥头河古镇近处的一家榨油坊题写对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得到人们的赞赏。

再往东,不远处就到了滑石滩岸边,可观看梯云塔。梯云塔建造于150年前,塔上安装有风铃,像巨人一样高高耸立。昂然四望,可见到流淌的湄河水、巍峨的仙女峰、翠绿的蔬菜园,这是桥头河古镇的文明地标。我在儿时曾来观赏过,今日再来观望,却变了模样。小姜介绍说,梯云塔在“文革”中遭毁,新塔是桥头河人集资重建的。

游到上铺街,我回忆起四五十年前,我的同事戏剧辅导干部谢、周等先生来到此街上,辅导、排练出了《五女拜寿》《补锅》《打铜锣》《桃源洞》《刘海砍樵》《五更劝夫》等许多花鼓戏,在古镇里演出,还到邻近的湘乡、宁乡、益阳等县市演出。如今,桥头河花鼓戏剧团的“老戏骨”还在到处“打花鼓”,依然名声大振,还被确定为娄底市级非遗项目。

儿时,运送货物都是靠湄水河中的“倒划子”,还有小路上的独轮车。我记得,我还用扁担挑着小箩筐到栗山桥煤矿去买过煤块。小姜告知我,如今桥头河修建了新桥,公路四通八达,蔬菜、粮食等运出运进皆是汽车。

近年来,桥头河镇以蔬菜立镇。在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排排、一垅垅的蔬菜,青葱、碧绿、芳香。我在长沙住了十多年,长沙人都晓得一句俗语“桥头河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可见省城人都可常常吃到桥头河蔬菜。我家经常可以收到桥头河人寄来的快递,都是萝卜干、酸菜、干辣椒或者生鲜萝卜等。

离我第一故乡渡头塘不远的石狗滩,也属桥头河古镇,当代还出过好几位文化名人,我皆认识还交往过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狗滩人颜家龙成为了国内著名书法家,他还亲笔题写具有乡情味的“涟河”二字给我们家乡。石狗滩人谭谈是著名作家,写过《山道弯弯》等作品,担任过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多个职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给我主编的《涟河》赠过稿。

离开湘中,回到长沙家里,满心满眼还是桥头河镇,怎么忘得掉啊?

文/聂玉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古镇
在四川古蔺太平古镇的赤水河畔去找寻那享誉中外的古渡头
惊艳!航拍的源潭古镇如此壮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带你欣赏最美的8大江南水乡古镇!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崇州行街子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