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流古韵杨市镇(中篇)

杨市镇地图,呈上部细长、中间饱满、下端沉实的水滴状。确实,杨市镇就像滴落于龙山这张巨大“绿叶”上的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其深厚的文化积沉,喷射出五彩斑斓的梦幻般的绚丽。

探寻杨家滩,就像探寻一部古典秘笈一样着迷入胜。

品读杨家滩,就像品读锤炼明快的诗经令人浮想联翩。

融入杨家滩,就像融入一朵莲花那样质洁、高雅……

杨家滩,我展开被诗歌镀亮的歌喉,亦无法唱出你美之一端!

将星繁现耀史册

称杨家滩是清末湘军名将之乡和湘军摇篮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在对杨家滩的史料进行仔细翻阅后,才知杨家滩的人文,也是从湘军兴起时才达至鼎盛的。

清咸丰三年初(1853年),原湘乡中里暨今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奉旨帮办湖南团练,随后组建湘军,转战大江南北,力挽清庭于大厦将倾之际。

曾国藩所带领的这支以湖湘子弟为主体的劲旅,经百十血战,历时10余年转战18省,最终平定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湘军由此威赫于世,令人刮目。而湘军之源,实发轫于杨家滩的团勇。

清《湘军人物年谱》是这么记载的:咸丰三年七月,罗泽南(今双峰县石牛乡人,有“湘军之父”美称)、李续宾(原杨家滩人,今属荷塘镇古楼人)率杨家滩团练一千一百余人进驻长沙城南书院,分两营。罗泽南所部曰玉字中营,李续宾所部曰右营,另王鑫部曰左营,实自成一军不相统属,中右营皆三百六十余人饷于官,余四百人曰余勇由泽南、续宾募饷以食之,皆隶属于李续宾。两营称为湘军,湘军名由此而始。

咸丰二年初,太平军进入湖南。为保乡卫民,杨家滩乡民在罗泽南、李续宾等人的组织、带领下,在桥头冲开始组建乡勇团练。年轻时的李续宾臂力过人,善于骑射,知书明礼,友爱于人。当时,饱读诗书,怀经世之志的罗泽南游学于杨家滩,欣赏其孝悌、爱友之德,收他及他弟弟续宜为弟子。续宾协助罗泽南办团练,“能以兵法约束子弟,明耻教战,训练尤精”,深得罗泽南的赏识。

在杨家滩籍湘军前期将领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萧启江等人的带领下,杨家滩乡农结族举团、结伙从戎蔚然成风。时曾国藩闻之大悦,喜曰“湘勇可用矣”!

从咸丰三年夏季首战江西南昌开始,有多少杨家滩人投身军营,驰骋沙场,现已无从可考。但我们从出自李族的“李家军”的情况就可窥一斑。据桥头李氏四修族谱记载,其方圆10余华里内,就有白、登、续、光、前、进等六代共数百族人投身湘军,为国阵亡者有120多人。仅咸丰8年(1858年)11月中随李续宾在安徽三河镇战亡的就有66人,其中年少者方16岁,年长者已逾花甲。

记传于《清史稿》的杨家滩将领有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刘腾鸿、刘腾鹤、刘连捷、刘岳昭、萧启江、萧庆高、萧庆衍、周宽世等11人。当时的湘乡县包括杨家滩(时称集祥乡)在内共12个乡,湘乡将领在《清史稿》中立传的共33人,杨家滩将领占其中三分之一。杨家滩籍现代学者李藻华先生从当地方志、族谱等查实杨市当时有总督、巡抚、布政使、道员、知府、提督、总兵等职共24人。

在晚清时期的短短十余年内,杨家滩地区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居然涌现出这么多的名将,且有这么多人载入国史县志,这在古今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在之后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杨家滩地区还涌现出了中共少将罗云、国民党中将萧作霖、毛炳文、萧赞育,少将曾震五、曾凯、李少海等人。

杨家滩湘军现象之因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能在这个舞台上留迹存痕的,实属凤毛麟角。杨家滩湘军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因素。但与其耕读传家的家风族风、深明忠义、奋发进取人文精神无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首先,从人文特色而言,湘军并非朝庭的经制之师,严格说来属地方武装的“偏师”之列。它之所以能修成正果,笔者认为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每逢乱世之际,必是草莾英雄奋起之时。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之际,杨家滩乡民结族举团率先组办团练,且以忠义报国为目的,后经集儒道思想大成于一身的曾国藩这样的人的带领、训导、历练,以兵法相束,改军革制,久经战火洗礼,终于洗尽“泥尘”,蔚成劲旅,此其一。

杨家滩人自宋大规模迁入后,皆以血缘为纽带、以始祖定居地为中心,聚族群居。家族宗规森严,邻里相爱互敬、宗族重视树德育人,承传中华文明之礼仪,这才造就了“深明忠义、人伦之理、爱国爱家、敢以生死赴国难”的杨家滩湘军精神。其实,这也是对中华精神的传承和对湖湘文化内涵的生动阐述。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杨家滩的名门望族十分注重家风家教,他们大都有“家族的隆替在于人才,人才的盛衰在于教育”这样的共识。如诞生了刘腾鸿、刘腾鹤、刘连捷、刘岳昭、刘岳晙、刘岳曙、刘岳昀、刘岳旸、刘岳昕、刘镇楚等湘军名将的刘氏家族的《传经家塾序》对教育的目的就是这么阐述的:“一以扶掖名教,一以培植人才。”所言“扶掖名教”,自是崇尚儒道,“以明人伦,兴教化”。“培植人才”,则是“储庙廊才,作圭璋器,为国争光,为族争色。”储庙廊才就是储备国家栋梁之才;作圭璋器就是使之成为治国良器之意。
  
怀抱“金砖”,古建筑群是巨额文化遗产

杨家滩沿河流域十里古建筑群是十里巨额文化遗产!是十里古文明走廊!试问:在数千年文明传承的泱泱华夏,还有几个乡镇的古建筑群落具有如此规模?

站在杨家滩余庆堂、老刘家等那些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前,你不禁会遥想主人当年三妻六妾的繁华生活。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曾经搅起过多少醋海风波?曾经禁锢了多少芳华春梦?那云鬓高绾、珠钿斜插、薄施脂粉、微启樱桃、妙目流盼、轻愁缕缕的女子,于黄昏,于落英缤纷的春末,于月朗星疏的秋夜……一步步,踩碎了多少思念?望断了多少年华?

据不完全统计,光明清之际,杨家滩各家族修筑的宗祠有89幢、大型堂屋148幢,大片屋场136处,园林小苑38幢;修石路28条,建茶亭16个,置渡口16处,架桥梁85座,建寺庙51个……至为可惜的是,如此众多的古建筑物已大都毁于无形。

现存于龙潭村的余庆堂暨古松堂,是和老刘家、胜梅桥一道,为杨家滩境内迄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物之一。它是清同治年间,湘军名将刘腾鸿、刘腾鹤之父任宾公所建。

当年,刘腾鸿、刘腾鹤兄弟在率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英勇捐躯于疆场。刘腾鸿于咸丰7年暨1857年10月在率军攻江西瑞州战役中,身中五枪,卧不能起。翌日,攻城心切的他对伤口略作包扎,令兵勇轿抬自己至战场指挥,复左肋中弹,膛爆大洞。死前,其语弟曰:“城不破,无敛我尸!”全军闻言,无不饮泣,众军一鼓作气,终于黄昏前攻克瑞州,其弟方率众军迎兄之遗骸入城治丧。后清庭为嘉表鸿腾之功,下诏“依道员例,予骑都尉世职在瑞州建专祠,予其父母正四品封典。”加冕予谥“武烈”。其弟腾鹤后其两年,于咸丰9年的1859年二月,在进攻建德风云岭中,被太平军大军包围,力战而死,时年28岁。清庭诏依道员例赐恤,予骑都尉世职,附祀兄祠。

刘父为追忆两子报国之功、光耀门庭之力,于清同治二年开建此堂屋,历时数年方竣工,同治皇帝赐匾曰余庆堂。该堂屋占地1万余平方米,为四进青砖花瓦屋结构。正门前龙柱为两石柱,石柱下骑石鼓,上雕石狮,每根重约5吨。外墙屋角各以石柱立之,上雕精细花纹。财门前有青石铺就的大坪约400平方米,坪前有口一亩见方的石砌水塘。进入财门,又见青石铺就的300平方米的内坪,阶级及堂屋内陆,均为青石铺就,7个天井中也均铺青石,显凝重、坚实之感。整个建筑为徽派风格,院内雕梁画屏相连,飞角流檐相拥,风火马头墙肃然坚立……雕作精细处,毫发毕现;构筑豪健处,古朴拙大……

杨市镇文化站站长蒋利林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个青砖,都是经过打磨的,那时,每个工匠一天只能做七个砖左右。从其凿石、木雕、立柱包括砖瓦等各部件工艺要求之精上,我们总算理解了建这么一栋房子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了。

入大厅,便见曾经粉饰的旧墙上画有单车、汽车、火车、飞机等图案。刘腾鸿的5世孙、76岁的刘全美老人告诉记者,这些画是大跃进时期搞生产运动时画的宣传画,意为汽车比单车快,火车比汽车快,飞机比火车快。上面还依稀写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谁英雄谁好汉生产战场上面比比看”。

在大门左墙上写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其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开幕词》”。内中数面墙上都有那个时期的很多政治、政策宣传标语。这些写在古建筑上的标语,也成了另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景观,都应予以保护。

老刘家大院虽占地30余亩,计3万多平方米,但从大门外面看上去并不起眼。走入里面,你就不得不惊叹于它内构的博大、精美、古朴。这里是杨家滩湘军名将的祖居之地,始建于康熙47年、经雍正朝至乾隆56年才得以全部竣工,先后历3朝经83载。光这时间跨度,就可称为中国古民居建筑之最了。

这幢房子的正门两侧右为东壁门,左为西园门。两门各距正门100余米。内设先祖厅堂4个,以供众多后裔逢年过节等同时搞祭祀、喜庆之用。据说这里原有天井108个,现尚存48个。院内综横交错的走廊把各堂院相连在一起,走入其间,就像走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现悬挂于正厅中的“大夫第”匾牌,是清同治帝亲笔御赐。

顺老刘家而下,是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等湘军名将府第,也有一些民间大花瓦屋。就是这样众多的古建筑群,像一串闪闪发亮的明珠,镶嵌于孙水河两岸,构成了蔚为壮观的杨家滩古建筑群走廊,成为了中国古镇中与众不同的一大文化绝色风景。

迈步在曾经铺着青石板的跑马道上,站在流经府第前的古专用码头旁边,蓦见船来舟往,快马飞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湘军文化圣地:涟源杨家滩湘军名将故居群
新宁楚勇,湘军滥觞
卧龙出山记(三)
“忠君”而被“君”疑的曾国藩
《爱民歌》,句句明白如话
曾国藩打仗有个不成文习惯,咸丰恨得咬牙切齿,却又只能忍气吞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