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田的青石板路、桥和井
   上、下太平桥也是青石板砌成的,是出行外埠的通道,为保人们太平安康,所以冠名为太平桥。“蓝田出口太平桥,七里长冲踏马头”。出了太平桥,就表示出了蓝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蓝田刚解放不久。一伙反动会道门徒,光着臂膀,坦胸露背,摇着旗子,挥着砍刀,口中嚷叫着“刀子砍不进,子弹两边飞”,要“变天行道”。这伙人从上太平桥进城,立即被当时的县武装部公安中队和民兵截住,一举全歼,巩固了涟源人民新政权,保护了人民群众安稳太平。这段历史,60岁以上的人至今还会清楚记得。
   我曾给人从青石井挑水挣小费
   蓝田除了青石板路和桥以外,还有沿河的那些用青石板砌成的水井,也是很有特色的。在紧挨蓝溪桥的河道两岸有一对水井,酷似龙的两眼,称为“龙眼井”。这两口水井冬暖夏凉,直接饮用,味正纯洁,而且水井常年不枯。我在涟源工业学校读书时,就是在这里挑水饮用的。
   我家住在中山后街,平时都是从星桥下的青石井挑水饮用。我读高小时,还给一户人家从青石井挑水,每月挣三角钱小费,贴补家用。另外,在这条支流上还有江家码头和对岸的水晶阁码头两处水井,供就近人们饮用。
   在涟水的另一条支流边,有一个叫“泥湾里”的地方,有一口同样是用青石板砌成的水井。五十年代,在那里曾发生过轰动蓝田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晚上,不知是什么原因,只见很多人三五成群、川流不息涌向城郊的泥湾里。我妈妈立刻上前打听,传说是“七仙姑下凡”到了泥湾里。据说很多人都看到了“七仙姑”的身影,并绘声绘色地说“七仙姑”身穿一身纯白飘逸的裙子,拖得好长好长,美丽非凡,楚楚动人。“七仙姑下凡降灵显圣,年老的求增寿;年轻的求富贵,找个好工作;小孩求易长成人会读书;年轻男女求个好婚姻”等等。出于好奇,我妈带着我去了,只见人山人海,大家都拥挤在一座庙宇前的地坪里,外面的进不去,里面的出不来,人声鼎沸。庙内烛火通明,烟熏火燎,热气腾腾。有人说“看到了”,也有人说“没看到,只看到墙壁上晃动的影子”,还有人说“只有五六岁的儿童才能看到,结了婚的成年人看不到”,各种说法都有。很多带了口杯、瓶子、锅子、木桶的人,就在庙前的青石板水井里装满水带回去,说是喝了“仙水”,就会沾上福气;一些没带容器的人就用手捧起井水喝,我们也跟着喝了几口。人们带着“心诚则灵”的心态,都求有个好兆头、好运气、好福气。
   中山正街是当时最热闹的街道
   蓝田曾被称为“小南京”,蓝田人也以“小南京”为自豪。山区古镇得天地之朝气,藏山川之灵秀,招揽南来北往的客船,送别东去西走的行商。人们穿梭在青石板街道上,汇集涌动在古老的集镇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仿佛沸腾了。
中山正街是当时最热闹的街道,这里有著名的“唐鼎新”布庄、“观我生”照相馆、“乃可”食品店、“三益”电池厂,更多的是南货店、杂货店等。各类店铺一间连着一间,平时生意很火,逢年过节更是火爆三分。春节期间,小孩到店铺道一声:“恭喜发财、新年好、拜年了。”不论熟不熟悉,都会收到一份礼品:一封“烘糕”、法饼或糯米粑、糖果等物。所以,孩子们对过年情有独钟,走一圈回来,手里拿着、口袋里装得满满的,真是乐开了花。而且那时候都时兴拜年,人们倘徉在青石板街道上,碰到熟人,把双手一合,道声“新年好,吉祥如意”;还有邻里之间互拜,哪个先到你家拜年了,就算再忙也要忙中偷闲去回拜,叫做“回步”,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数”。
     青石板路、桥和井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她曾给蓝田古镇带来了富庶和繁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给地方带来了太平和安宁。青石板水井的不竭泉水沐浴和养育了千千万万生灵,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子孙。在我的心目中,她最能反映这历史古镇的特色。岁月一甲子,弹指一挥间。我一直念念不忘,每次回到蓝田,总要去寻觅她的历史足迹。但愿她明天更美好。
    -来自娄底广播电视报--(李松柏2011-1-13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河网
北京城缺水吗
北海接龙桥双水井
老井
古老的青石板桥
农村水井风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