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毅老师说 || 组方如布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组方如布阵


组方像什么?

像古代兵家布阵。


兵家布阵干什么?

欲打胜仗!


打仗为什么有时需要阵法?

因为阵的应战目的性强,战场上可因应不同对手,排出不同的阵。


 

所谓阵法,本质上就是各兵种按战争之需而生变化的排列组合战斗队形。

 

比如圆阵善守,锥形阵善攻,雁形阵善迂回包抄,疏阵可以少显多……


大阵中往往还有中阵,中阵中又有小阵,层层嵌套,牵一发而动全阵。

 

指挥上“闻鼓而进,鸣金而退”,旗帜、号炮则为辅助。

 

关键在于:阵的协同战力大于散兵战力的总和。

 

阵法真的有用吗?我们看看战例:



01


阵法战例



明代倭寇侵扰,横行沿海,糜烂的明军屡战屡败,戚家军一出 方如沸汤泼雪:“自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继光率其所部四千明军,对阵两万敌军,在无其他军队配合之下,五战五胜,共计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史称”台州大捷”(《明朝的哪些事儿》)。

 

这里我们注意到两个数字:两百多比一的战损比已令人惊讶,而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更是不可思议。

 

试想,在冷兵器时代,就算是军事演习两个多月,刀枪无眼,伤亡不足二十人已属难得,何况这是真刀真枪的对战?

 

若论单兵素质,戚家军招募后再训练的兵怎比得上多是浪人出身的倭寇们?——他们从小就舞枪弄棒,战斗几成本能,且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悍不畏死,所以才有之前明军的不堪一击。

 

那戚继光创下如此奇迹的杀手锏又是什么?

 

阵法!主要是阵法!一名鸳鸯阵,一名五行阵,后者是前者的变阵。



02

有协调组织的威力


有组织的阵法对上无组织的倭寇,单兵素质不再是决定因素,协调一致才是致胜关键,倭寇们安得不如落叶遇秋风?

 

小时候读古书,对阵法之说总有点不以为然。心中想,只要我绝对人数比你多,尤其是多几倍的情况下,以简单的数学算法是几个打一个,横冲直撞,无论碰到什么阵法都不应该输。这恐怕就是机械的线性思维,量化观念的弊病了。

 

阵是组织作战的表现形式,难以用量化观念直接衡量,它既可以有组织地直接破坏对方的战力,更可以破坏对方的组织协调,而对后者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在冷兵器战争中,一方的战斗组织一旦被打至溃散,则战斗不复是战斗,而是单方面的屠杀。以小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多半如是。

 

阵法的整体战力于戚家军可见一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阵法中表现得尤为分明。”




03 


中医如何布阵组方




中医组方就如布阵,因应不同的病情,布不同的阵:

 

补益方如圆阵之守;

 

祛邪方如锥形阵之善攻;

 

和解方则攻守兼备。

 

君、臣、佐、使药物在方阵中的组装、配合、协调的整体功效远大于药物关系的简单相加。



04


什么是 君、臣、佐、使?



这里,我们可通过大家较为熟悉,对治外感风寒的麻黄汤(麻黄、桂枝、北杏、炙甘草)复习一下君、臣、佐、使的概念:



「 君药 」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开闭郁之肺气,宣肺平喘止咳,为君药。


「 臣药 」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由于证属卫郁营滞(无汗),若仅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以透营达卫的桂枝解肌发表,畅达营阴,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温通经脉,使疼痛之症得解,为臣药。


「 佐药 」

(功用有三)

一、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一燥一润,一刚一柔,一可复肺气的宣降,加强宣肺平喘止咳之功;二可减轻麻黄的燥烈之性,是为佐药。


「 使药 」

    一、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的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得宣降,则诸症可愈。

 

 当然,临床在麻黄汤的基础上还须随证加减药物。



05


中医为什么用复方?



要了解中医为什么用复方,我们就需要复习一下辨证论治的观念。


「 什么是证?」


我们先看看教材的表述: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脏腑、经络等)、原因(如风、寒、湿)、性质(寒热)以及邪正关系(虚实),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证:换成更容易理解的表达该是:一种个体对致病因素所作出的反应状态,以一组症状、体征呈现出来,可简称为「个体反应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以 全身+局部状态 表现出来。

比如心气虚证,常常就是心功能减退+身体呈现气虚表现(心悸,胸闷,精神疲惫+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

 

辨证,就是将个体反应状态辨别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证名,如肝气郁结证、肾气证虚,或肝郁化火兼扰心犯胃证等。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或施针。

 

既然中医调治的对象主要是证,而它又是以症候+体征群的面貌出现,并不如西医般关注的是某一清晰的结构靶点或通道,所以中医之方就不可能像西药那样以单一成分专攻靶点或通道,而是 以药物群(方)对治症候+体征群。

 

即以整体协调之效对应整体失调之病证,这就是元整体观念在治疗上的折射。

 

方之效就如阵法整体战力之效,方的战略意图即为方意。



06


以阳和汤之解体会方阵之妙

 

「 阳和汤 」

【来源】《外科全生集·卷四》

 

【组成】熟地一两(30克),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克), 麻黄五分(2克), 鹿角胶三钱(9克),白芥子二钱(6克), 姜炭五分(2克), 生甘草一钱(3克)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或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注:阴疽,即脓液清稀的深部脓肿。由于其形不是红肿高突,其脓也不黄稠,所以证不归阳而属阴,阴证的病机多是阳虚寒凝,清稀脓液在中医既有寒象,也有痰象,所以治疗当温阳养血,散寒排痰。

 

《方剂学》教材的方解解得不错:

 

“本方重用熟地温补营血;

 

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籍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以养血;

 

寒凝痰滞,非温通经脉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炮姜、肉桂温中有通;

 

麻黄开腠理而达表;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共用,可使补而不腻。

 

生甘草有化毒之功。”

 

我们将这方解按阵法重新整理一下,看看其中的防守反击,后浪推前浪,层层而出的方意:

 

鹿角胶(精髓-温养) → 熟地(阴血-温养),肉桂、炮姜(阴血-温散)→白芥子(皮里膜外-祛痰)→麻黄(腠理、卫-开达)。

甘草协和诸药,生用解毒

 

全方自内向外,步步为营,温养、温散,安内以攘外,犹离日当空,阳光普照,阴霾自散,故名阳和。



07 


学方要注意什么?



《宋史·岳飞传》中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之用亦当如阵之变,当知规矩然后识变通,方能推陈出新。

 

《客尘医话》说:“病情古今无印板式样。即方无一定呆药,必须加减,寓变通于成法之中,斯神乎技矣。”

 

所以,学习方剂,须明药之真性,配伍之枢机,以古方为规矩,随今证而化裁,甚至法外求法,方能展现出中医临证触机而变的无穷智慧。

 

上篇写了桂枝汤(潘毅老师说 || 学医圣 - 如何组个优雅的调衡方),那是以方内药物的平衡协调来达到让调治对象的平衡,本篇写的是防守反击的阳和汤方,下来自然还有直捣中坚、攻守兼备、分进合击、反客为主、十面埋伏、断敌要道、李代桃僵、围魏救赵、以假乱真、釜底抽薪、远交近攻、奇正相合、以和为贵等方。

 

我们以后慢慢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潘毅老师说 | 组方如布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医处方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组成原则详见如下
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
中医药搭配如何各司其事?君臣佐使的选择体现出中医的高水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