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桐乡历史文化丛书》序

 

 2011-08-23

   

    桐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七千多年前,桐乡境内先民已过上种稻、养猪、捕鱼的农耕生活。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学会了制作各种陶器、石器,甚至精美的玉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越争战之地,留下了不少故事和地名。秦汉时,此地属会稽郡,后来有时属苏州,有时属杭州,最后归属嘉兴。经南朝至隋唐,乌镇、义和(今崇福)等镇渐兴,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石门、皂林等镇得到发展。宋室南渡,濮院、洲泉等镇得以兴起。到了明清时期,桐乡一带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乌镇、濮院、石门、炉头等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工商业、手工业市镇,在整个杭嘉湖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桐乡素有百花地面、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百花地面:天时地利得天独厚,适合各种农经作物栽种,其中杭白菊当属百花之中的佼佼者,桐乡因此成为中国杭白菊之乡。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稻米飘香,桐乡历来被誉为天下粮仓。丝绸之府:种桑、养蚕、结茧、剿丝、织绸,衣被天下。文化之邦:吴越文化交融,运河文化悠久,古镇文化异彩夺目,文化名人辈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然而,时代更替,岁月沧桑,辉煌的历史很难留下一部完整无缺、细节详尽的实录,也不可能给我们留下一成不变的昔日场景。无数发生在这里的重要事件,我们只能从史籍方志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马迹。无数活跃在这方热土上的先贤人物,我们只能想象他们的音容笑貌,揣摹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数百姓共创的生产方式、手艺绝活和生活习俗,我们只能通过耳口相传而得其大概。

   

    怎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挖掘和真实地展示桐乡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桐乡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以此塑造我们新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风貌,推进桐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现实的需要。

   

    顺应这一需要,桐乡市文化新闻广电出版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决定策划并通过课题招标的形式,组织编写一套《桐乡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定位为具有较高品位的地方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和对外宣传文本,要求以史料为基础,内容真实性与文字可读性相统一,准确揭示桐乡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充分阐发桐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该丛书的第一辑五本——《桐乡史话》、《小镇模样》、《名物小志》、《风土杂记》、《文明留痕》已经顺利撰写完成,即将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做好《桐乡历史文化丛书》这篇文章,有难度,需功力,绝非轻而易举。历史文化遗产,不论是存在于故纸堆中的,还是地上残存、地下沉睡的,要使它们由难以为人所知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而广为人知,让它们释放出自身的巨大能量,需要立意、选材上的慧眼和巧思,需要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和解读。

   

    这首先需要的功夫。对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家乡历史,是否真的读懂了?对长期在眼皮底下熟视无睹,甚至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能不能换一个视角去重新发现、重新理解?对分布于不同历史时空交会上的人、事、物,能不能以当代人的眼光和理念梳理出一条贯穿古今的线,在线的交织之中再兼及到,来呈现更广阔的历史场景,揭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需的功夫。《桐乡历史文化丛书》当然不拒绝专家学者的阅读,但主要是为大众读者所写,首先必须让大众读者喜欢读,好读,越读越有兴趣,进而达到老百姓和专家学者等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我认为,历史文化越厚重越好,写作上却不宜太厚重。写得机智轻松,引人入胜,既让内行看出门道,又让外行看到热闹,乃文章的生命所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起死回生的工作,就是把抽象化的文字资料、物态化的历史遗迹、民俗化的文化现象、精神化的人的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的历史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气吹拂和灌注下重新获得生命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丛书》编撰之始所确定的总体定位和目标,以及上面提到的一些写作要求,经过策划组织者和各位作者的共同努力,可以说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实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套质量上乘的好书。

   

    我相信,品尝《桐乡历史文化丛书》这份文化大餐,广大读者一定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桐乡的辉煌历史,更加真诚地汲取桐乡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因而更加和谐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桐乡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桐乡《康馨文化园》
大学全集
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后记)
让吴地历史文化找到“时代解码”
《新编中国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中国史
从“国学大家”到《大家国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