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学教辅书推出男女版惹争议: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女生不适合学理科?

文|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男生理科好、女生文科好”,这是个存在已久的争议话题,但你可能没想到,有一天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性别和其他孩子用不同的教辅书。
 
前几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男生用蓝版,女生用红版”的数学教辅系列,引发热议。
 
事情起源于8月18日,华东教辅ECNUP公众号发了篇文章《“我女儿数学不错,就买男生版吧”》(现已删除),介绍该出版社“基于大数据”的教辅《男生女生学数学》。



据介绍,该出版社早在2016年7月就开始收集男生女生学数学的差异数据,开展了多次有关“有关男女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主编、作者名单中不乏大学教授和中学一线教师。
 
文章中引用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赫然指出:在学校考试中,男女生数学成绩差异不大;但在高难度的数学考试中(比如数学竞赛、高考等),男生考得更好。

(图源网络)

虽然研究提及家庭和社会因素对性别的影响,以及“建议男生用蓝版,不代表红版更简单,只是部分章节内容有差异”,但全文关于“男生数学能力强于女生”的暗示非常强烈,令人无法忽视。
 
8月19日晚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微博发布声明:“我社近日出版的《男生女生学数学》图书因引起争议,现决定,该套书即日起终止出版,不再发行。”
 

教辅资料分男女版
与其说因材施教,不如说一刀切

家长们对此感到不适,不仅仅因为担心女孩受到歧视、学数学的自信心受挫,更害怕万一儿子数学不好,岂不是要被笑话“不配做男生”。说到底,数学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要的关系,而像这样分男女版教辅资料,无论对哪一性别都没有积极的作用。
 
这件事不合理之处有几点:
 
首先,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性。就像新闻中出现过几次女司机驾驶不当,就有人得出“女司机比男司机不靠谱”的结论。他们却忽视了男性在司机中占比更高,出事故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及女司机失误背后的具体原因。
 
出版社收集到一定范围内“女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比男生更差”的数据,但这无法说明女生的潜力或者能力就比男生差。此外,在大数据风靡的这几年,人们往往忽视了数据是筛选后的结果,把结果当原因,容易强化偏见、加深刻板印象带来的暗示和限制。
 
其实,根据美国的一些考试成绩数据显示,现在女孩在数学方面已经与男孩持平,甚至在高中阶段也是如此。

而且,华东教辅在文章中也指出,学科成绩会受到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Notice of the American Mathmatical Society《美国数学学会通告》曾有研究表明:

男女在数学方面的差异是源于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 

又要承认学科成绩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又要单一地从大数据来判定男生适合用蓝版,女生适合用红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次,男女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有差异不可否认,关键在于,一旦知名高校的教辅出版开了先河,会在家长、老师中起到风向标作用,进一步延长了学科与性别的鄙视链。“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按照性别“一刀切”。
 
第三,要说男女生的数学能力存在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总是比群体差异大的。出版社原本可能出于“因材施教”“精准教学”的考量,才制作了男女版教材,但按性别分类的教辅真的精准吗?
 
与其上来就按生理性别“开药”,不如按照知识点分类,或者以难易程度分级,让孩子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
 
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世界观还不成熟,在兴趣和学科偏向上,更容易被外界声音影响。男女版教材的存在,无异于暗示女生“你不行”,男生就得数学好,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

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其实,别说孩子了,作为家长的我们从小不就是常常被明示或者暗示“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女生学不好理科”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吗?

如果你反问“女生学不好理科”有科学依据吗?

有人可能会搬用男女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异那一套,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注定了女性在理科上的劣势地位。

但事实上,《自然》杂志于2019年2月27日发布了一篇关于研究男女大脑的文章,表示:

现代科学家并没有发现男女大脑之间存在决定性的、足以进行类别定义的差异。

生物学理论只是让我们了解到男性与女性之间普遍存在的生理上和遗传学上的一些特征,并不能以此来区分男性与女性的优劣。


好,有人可能又有疑问,你说男女生在理科学习上的差异并不是由生物学上决定的,那以下这些现象又如何解释得通呢?

一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领域,为什么女性科学家与男性科学家之间会存在那么大的数量差距呢?

往近了看,明明在初中之前,男生与女生在学习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在初中之后,男生的学习一般来说越来越好,尤其在理科学习上差距会愈发明显呢?

认知神经学家Gina Rippon在《性别化的大脑》一书中,就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信息:“一个性别化的世界会孕育出性别化的大脑。”

这句话读起来可能有点拗口,有点抽象。下面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曾经有德国学者在瑞士的一个高中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挑选了808名学生,在控制好性别之外的其他会影响到学生的变量,让他们在一个特定的班级中进行为期四年的必修课程的学习。

808名学生被分成8组,每组有4-5个班级,每个班约18-25名学生。其中有6组是各有一个全是女生的班级,有一组里面有三个全是女生班,最后一组是男女混合的班级。

经过长达四年的跟踪记录,发现每个组别中全女生班级女生的数学成绩更为稳定,而男女混合班级女生数学成绩更容易被男生拉开差距。

此外,这次实验对数学相关的心理因素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女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而全女生班级下,女生对自我认可的程度更高,对自己数学能力的信心也更强。


也就是说,女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全女生的环境会比男女混合的环境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数学水平也有更清楚的认知。

所以说,“女生理科不好”并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周围的环境就影响了她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自信心。

如果女生所处的环境充斥着“女生在理工科领域天生劣势”这样的观念,那她就会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从而降低自己在这些领域的努力程度。久而久之,女生和男生之间的理科成绩差距就会愈发明显。

所以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性别差异,不仅会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还会限制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对男孩、女孩来说都是如此。

“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会打击女生学习理科的自信心,限制女生更多的可能性,对男生的文科学习,尤其是阅读方面,影响更大。

在华师教辅这个事件被顶上热搜后,有网友就评论说:“要说数学能出男女版的话,语文的阅读题能不能也出个男版的?现在的对我来说太难了,看不懂。”


你看,这样的刻板印象就容易让孩子养成惰性心理:反正大家都觉得“劣势”是客观存在的、是理所应当的,我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呢?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过分强调孩子在某些领域处于劣势,会大大降低孩子的努力程度。

更严重的是,性别刻板印象也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压力:无论是理科好的女生,还是理科不好的男生都可能会当做“怪物”。

性别中立教育,
一方专为性别歧视准备的“解药

有别于把小孩硬是分成「男孩」或「女孩」来教养,要求“男孩应该怎么样,女孩应该怎么样”,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给孩子性别中立的教养方式。

性别中立教育,并不意味着模糊性别认同问题以及性别意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父母是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让孩子接触男性与女性的各种物件,协助孩子彻底发现自我以及兴趣所在,同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真正喜欢自己。


“工程师爸爸”的创始人李文华曾在作客少年商学院时分享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教养“理科牛”女儿的方法。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沙龙上海现场)
 
他说,女儿之所以和他一样热爱各种科技和机械,与他最初决定打破世俗对女生的偏见,从小培养女儿的科技素养有关,这些对她往后的学习、世界观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中立教育?我认为有以下五点:

1 、中立选择玩具


请记住,玩具没有性别。玩具应该被看待为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满足好奇心,并且能给孩子带来开心快乐的物品。家长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定性“男生玩什么玩具,女生玩什么玩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玩具。

2 、挑选强调性别多元化和平等的读物/影片


相比传统的单一的“男性视角”或者“女性视角”,故事中那些非特定的描绘方式可以给孩子一些反向的思考方式,减少刻版印象。比如说像《美女与野兽》这种强调“男女平等”的童话——故事中,女主角贝儿的专长不是做家务更不是打扮,而是思考和学识。她真正吸引野兽的不是美貌,而是独立、自信的人格。


3 、中立选择衣服


我们应该对孩子说,红色和蓝色只是两种颜色而已,没有任何性别含义。不要帮女孩挑粉红,男孩挑蓝色的衣服。让孩子选择他们想要穿的衣服。否则家长就有可能像是恃强凌弱,强迫孩子接受某些观念。

4 、家长要了解自己的观点


作为大人,我们似乎都会有男女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这样的观念存在,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认同这些想法的。因此,在开始对孩子进行性别中立教育之前,或许家长应需要先反思,并确保不会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孩子。

5 、不要预设立场


当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对他预设立场。比如说,别跟孩子说男孩就应该参与激烈的户外活动,打球什么的;女孩就应该做安静的室内活动,等等。

总而言之,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接触各种事物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用“加法”来解开性别偏见,才能给予孩子更宽广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 Eisenkopf, G.,Hessami, Z., Fischbacher, U., & Ursprung, H. W. (2015).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ingle-sex schooling: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Switzerland.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15,123-143.
[2] Lise Eliot. Neurosexism: the myth that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brains. Nature 566, 453-454 (20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好的性别教育,是“双性化”教育
如果你有女儿,一定要在她6岁之前告诉她这件事!
所有女生都是被这句话骗大的
男孩和女孩,智力到底有差别吗?
文科班理科班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高中高考 数学知识点 电子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