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之初,性本善?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总是一面用血淋淋的屠刀镇压革命,一面借孔孟之道这一精神枷锁奴役和束缚人民。为此,他们利用反动儒生炮制了种种“通俗读物”,向劳动人民灌输孔孟之道的反动思想。《三字经》就是一种浸透了孔孟之道毒汁的反动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末年的反动儒生、礼部尚书王应麟编纂的。它仅仅一千一百四十个字,却兜售了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心史观、封建伦理道德等许多黑货,真算是挖空心思,不遗余力。

《三字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南宋末年,阶级矛盾更加激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中。反动统治者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局面,在疯狂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还加紧用反动的孔孟之道的说教来扑灭农民的革命思想。《三字经》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一需要而出笼的。它的内容非常反动,是贩卖孔孟之道的骗人经,维护反动统治的卫道经,妄图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经。所以,历代反动统治者和孔孟之道的徒子徒孙,都把它吹捧为“袖里通鉴纲目”、“小百科全书”,作为他们培养接班人的启蒙课本,麻醉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

(一)批判剥削阶级的“人性论”树立阶级和阶级斗争观念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大意】 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

【批判】 宣扬抽象人性论是贯穿《三字经》全篇的一条黑线,也是儒家反动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们从“人性善”出发,引出了以孝悌为本的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引出了“法先王”,实行“礼治”“仁政”的“克己复礼”政治路线,以达到其复辟倒退之目的;引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国之道,用来培养剥削阶级的继承人,以巩固其罪恶统治。这正是孔孟鼓吹“性善论”的真正用心。

在他们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采取一套办法把人的这种本性保存下来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参加社会实践,根本用不着“法治”。孔老二和孟轲把奴隶主阶级的人性归结为“仁”和“善”,孔老二鼓吹“性相近也”,胡说不管什么阶级的人,本性都是相近的,这种“相近”的本性就是“仁”。孟轲发挥了孔丘的反动思想,明确提出了“性善论”。胡说奴隶主阶级一生下来就有了“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恭敬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即“仁、义、礼、智”的观念。这纯粹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人生下来,那有什么“善”或“恶”,所谓的“善”或“恶”是后来通过社会实践才有的道德观念。

在阶级社会里,善恶是有不同的阶级内容的。爱什么,恨什么,都是有阶级标准的。奴隶们认为“善”的,奴隶主必然认为是“恶”的;贫下中农所厌恶的,正是地主阶级所喜好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善”“恶”和“人性”,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孔孟宣扬奴隶主阶级的人性论,是为没落奴隶主阶级涂脂抹粉,目的是为了掩盖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事实,不许奴隶们起来造反,不许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革新,以挽救快要断气的奴隶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地主阶级逐步走向反动没落,他们也把孔孟宣扬的抽象人性论接过来,宣扬地主阶级的人性论,把屠刀藏在“性本善”的伪装下边,残酷镇压农民起义。

《三字经》中说的“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和地主资产阶级编造、散布的“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亲自己,自己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等,都是宣扬抽象人性论的。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统一的感情。

剥削阶级所喜欢的恰恰是劳动人民所恼怒的,而劳动人民的高兴、快乐恰恰是剥削阶级的悲哀,这怎么能说“七情”是人类统一的感情呢!他们还从人性论出发,大肆宣扬宗族观念,胡说什么“同姓一家人”、“一个字掰不开”,企图用人性论和宗族关系来模糊阶级界限,抹杀阶级斗争,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者,我们说,“亲不亲,阶级分。”“贫下中农是一家人”。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分清敌友。

1974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野鸭大雁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什么是人性论?
蒋刚 || 论人性与理想
写诗的原理一百〇一(怎样从人的性质体会修养)
漆侠: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