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

(2013-01-22 20:43:41)
标签:

杂谈

造山运动

一、何谓造山运动?

  根据百度百科,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这种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伸,也就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在构造上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等。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岛弧和山系,山体或鸟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沟,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

  在我看来,造山运动是指由地壳运动为主要原动力而引发的山体形成、改变或者消失的运动。

  从动力来源看,造山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壳运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震和火山,但又不局限于地壳运动,还包括由于地壳运动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引发地质状况改变的动力,如山洪、冰雪等,甚至人类的行为也应该算在里面;从形式上看,造山运动不仅包括山体的形成,也包括山体的改变或者消失;从结果上看,当然是改变、毁灭或者形成了山体。

.关于造山的几种假说

1.神话传说之盤古

  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在天地開闢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裏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清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濁的氣往下沈,就成了地。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髮、鬍子變成了星星,嘴裏最後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霧,聲音變成了雷霆閃電,身上的肉變成了土地,四肢變成了山脉,血液變成了江河,從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樹木,萬物欣欣向榮起來,才有了現在這個鳥語花香的美麗世界。

 

2.海底扩张说和板块学说

  该学说认为山地可分为三类,⑴褶皱山⑵断块山⑶火山。另外,向斜有时会因为外力的长期堆积作用形成山地。

3. 洋流造山说

  “洋流造山”是雷元星根据“地球的第四种运动”现象提出的推论,即地球上的山脉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行星上的山地,是因为地球上独有天文级能量的洋流运动。正是这种洋流的水平推力在地壳长期塌陷过程中把岩层“整理”成了长达超万公里的条形山系。该论题宣布了传统山脉成因学说的破产,为人们找到了一条可被实地观测并进行数学计算的思维路径。它既能完整地说明纵卧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之由来,又能回溯亚(亚洲)非(非洲)山系的崛起与坍塌过程。该推论不仅理顺了岩层叠理与山脉走向的关系,对研究古代河床以及沙漠的成因也提供了明晰的导向。

  [转录自雷元星]今天的地理地质学家一谈起青藏高原,就离不开印度板块,说是印度板块向北挤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可问题是,印度版块向南抵的反作用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印度洋南面不出现另一个青藏高原?显然,这个理论是讲不通的,他糊弄一下老百姓可以,可爱较真的读书人不会买这个帐。如果按洋流造山的理论,青藏高原的成因问题就可很逻辑地解决,下面是我《地球大揭秘》的有关章节,请评审:

七、亚非山系
  亚非山系是5万年以前横贯南北的最大山系,它的北端与北令海的古北极相连,南端直指南非好望角以南的古南极冰帽,尽管它现在已面目全非,但仍能辨认出它那巨大身躯的轮廓。在今天的地球上,它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下列山脉和高原连成:从白令海峡的迭日涅夫角→外兴安岭→大兴安岭→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直至好望角。

  下图(图略)是5万年前亚非山系的原貌,那时的北令海及其周围地区是常年冰封的极圈,而整个欧洲的平原(含东欧平原)、咸海周边的土兰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都还在北冰洋底。现北冰洋的新地岛和乌拉尔山脉是古北冰洋的中央海岭,格陵兰山地、斯堪地纳维亚山脉、中西北利亚高原等均是当时北冰洋上的群岛或岛屿,里海和黑海是古北冰洋中的海盆。

  当时北半球40°纬区的西风急流所驱动的北冰洋西风洋流主力从巴芬湾出发,经现在的北极到喀拉海,再经西西北利亚(平原)海直抵青藏高原。现在的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构成的山群便是当时亚非山系的主体,其中的昆仑山脉相当今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的落基山脉,是当时亚非山系最粗壮、高峻的山体,曾长期奔涌在古北冰洋的西风洋流便是今日世界屋脊的创造者。

  随着古北冰洋西风洋流沿青藏高原海岸北上,推挤出蒙古高原、大兴安岭、雅布诺夫山脉、外兴安岭,直到迭日涅夫角,然后从波弗特海回到巴芬湾。而古北冰洋西风洋流的主流则沿青藏高原海岸南下,沿岸推挤出兴都库什山脉,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脉、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黑海海盆汇入古北北冰洋赤道东风洋流,经波罗的海、北海、挪威海回流巴芬湾。
  北冰洋洋流造山的时期大约从50万年前就已开始,直到5万年前逐渐沦为北极后停止,在前后45万年稳定的造山期内,成功地“塑造”了群山仰望的青藏高原。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常被称为“西海”或“北溟”,留有许多神奇的故事。

  亚非山系的南段曾屹立于古非洲大陆的西沿,当时的非洲和大西洋在南半球,地中海与百慕大群岛处在古赤道线上,中间的伊比利亚群岛(现西班牙半岛)是古北冰洋与古大西洋的分界线。那时的撒哈拉大沙漠区域比现在平均低约1000米,全部处于古大西洋洋底。南部的开普海盆和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处于古南极的冰封状态,北与现南非高原相接,南与现南极大陆相连。

  当时南半球40°纬区的西风急流及其驱赶的古大西洋西风洋流,从现亚马孙河口海域出发,猛冲塞内加尔海岸,把现撒哈拉沙漠地皮“卷起”,向东推挤,堆叠在现东非高原的西侧,与今东非高原一起构成了亚非山系南段的主体,犹如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一样,暂把它称为“古非洲高原”。

  大西洋西风洋流推出“古非洲高原”之后,一部分洋流沿高原海岸南下,挤起了南非高原,再沿古南极冰沿回流到南美洲东岸并北归亚马孙河口。而西风洋流的主流则沿“古非洲高原”西海岸北上,推起埃塞俄比亚高原、阿拉伯高原之后,汇入古地中海赤道东风洋流并随之向西回到百慕大海域,再南归亚马孙河口。

  南非高原南段因与古南极冰圈相接,同现南美洲南端的情况类似,下半年冰沿北进,与好望角接拢,把西风洋流阻挡在大西洋内;上半年冰沿南退,好望角附近洋面解冻,大西洋西风洋流从“古好望角海峡”泄入印度洋。可见,从北到南,亚非山系与今天的科迪勒拉山系极其相似。原北段的昆仑山脉相当于现北美的落基山脉,原南段的“古非洲高原”,相当于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原南端的“好望角海峡”相当于现在的德雷克海峡。虽然它们存在的区域与时间不同,而这种相似说明,它们形成的物理机制是一致的,即“洋流造山”。 

八、古亚非大陆的地形 

  古亚洲大陆的地形同现北美洲的地形类似,西边有高大的昆仑山脉,东以现日本、菲律宾、加里曼丹岛构成的东部小型山系,台湾海峡两岸山地为当时北冰洋西风洋流与太平洋东风洋流相向推力的共力点。其北面有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共同构成的古亚洲北部平原,南面有现中南半岛的平原、孟加拉湾和南中国海共同构成的古亚洲南部平原。古非洲大陆同今天南美洲的地形相似,西边有高大的“古非洲高原”,东边有小型的马达加斯加山脉,现莫桑比克海峡两岸的山地是当时大西洋西风洋流与印度洋东风洋流相向推力的共力点。其北面有现索马里海盆构成的古北非平原与湖泊,南面有现南莫桑比克海峡构成的古南非平原。以上对古亚非大陆地形的描述并非仅出于对现地貌的直观判断,或对现美洲大陆的简单类比,亚非大陆的历史变迁已从近期大量古地质、古生物、古遗迹的考察中获得证据。如撒哈拉沙漠地层钻探中,发现有湖泊淤泥的沉积,沙漠古岩画中发现许多对山地放牧生活的描绘,这说明它以前是“古非洲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发现大量海底生物化石,说明高原地壳是原北冰洋海底地壳蠕叠而来的。东欧平原、西西北利亚平原没有发现存在远古人类的遗迹,说明它们从海底抬升起来的时间还不长……从古亚非大陆、南北美大陆、澳洲大陆大地构造的共同特点来看,它们的山脉与平原所构成的图案就犹如一只不对称的哑铃。凡符合哑铃构造的大陆均处于造山期内,东西两岸的山脉在洋流两面夹击下,有继续被推高的趋势,如现南北美洲和澳洲。现南极大陆不属哑铃构造,表明它正处于稳定期内,因为它不受洋流的两面夹击,但现环南极西风漂流有把它向东扭动的趋势。现亚非大陆(包括欧洲)正处于换型期,5万年前的哑铃构造正在消失,而新的哑铃构造正在形成。

[小补丁]喜玛拉雅山北麓的冬季,强劲的西风不分白天黑夜地刮,一吹就是两、三个月。有一次,雷元星把单位的一辆老北京吉普停在日喀则的街道旁,由于忘了拉手刹,等他回来找车时才发现,停下的吉普已被西风吹走了一百多米,保险杠顶到了路边的一棵大树上。

  20岁时的雷元星突发奇想:这西风能把汽车吹走,把兰新铁路上的火车掀翻,难道就不会使地球向东的自转速度加快?如果这喜马拉雅山体是一张巨帆,难道西风对这飘浮于太空的“地球天舟”就没一点作用?地球自转的动力是否与这西风风力有关呢?而这天上的西风又是从哪里吹出来的呢?地球南北两条纬向西风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纬向风的成因果真像课本上说的与“地转偏向力”有关?金星基本不自转,它表面的云带为何呈纬向分布呢?到底是地(地球)带动天(气圈)转还是天在裹着地转呢?一串串疑问像乱麻那样堆进了大脑,一时间理不出任何头绪,矛盾与混乱纠缠得他无法自拔,有时甚至到了神志恍惚的地步。

  1974年的一个冬天,雷元星一边烤火一边对桌上的地球仪吹气,他想试验一下,看风力到底能不能把地球吹转。由于那只“教学用”地形地球仪表面是高低不平的,从他腮帮子里吹出的气流只能让“地球”加速旋转一会儿,当他对准地球仪上的科迪勒拉山系吹气时,地球仪转得就稍快一些。他又进一步发现,地球仪上的洋流标线正好与西风带一致,科迪勒拉山系南北两处粗壮山带恰恰处在两条太平洋西风环流的冲击面上,北部的落基山脉与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就像是西风洋流涌出的一样。此时的雷元星开始暗暗激动,他相信自己找到了地球自转的力学原因,也无意间找到了造山运动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间接来自于西风,直接来自于洋流,“洋流造山”的理论将在地学上取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地球观的另一次革命。

4. 地球缩小说

  地球缩小造成地壳过多,过多的地壳边下降边相互挤压使地壳隆起形成造山运动。具体来说就是,四十几亿年来,地球一直在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地球内部体积缩小后,这时的地壳就显得过大了。从上面的原因可知,地球缩小只是地壳以内陆层的体积缩小而地壳体积并没缩小。正是多出来的地壳引发的造山运动。地球体积缩小会引发地壳运动由球体的几何知识可以知道,大地球与小地球的表面积不相等,因此地球缩小后固体地壳会多出一部分来,多出的地壳会在地球引力下运动而转化为地壳的厚度,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看到的地壳的海底扩张、板块漂移和造山运动。地球体积缩小了,地球表面积就减小了,地壳则增厚了。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板块运动和造山运动的动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地球体积缩小引起表面积减少,而地壳就是地球的表面,所以地壳会运动。地壳的运动表现之一是地壳的相互挤压,实质是地壳要把多出来的地壳挤到地壳之内,从而达到减少表面积的目的。

5.冰川消融时的造山运动

  以现存类型的冰川消融为例,分析冰川消融时的造山作用。

当单极冰川或双极冰川消融时,情况刚好相反。极地冰盖消失,大量的水注入海洋,海洋水面将升高,海水重量增加。极地冰盖消失,极地岩石壳将从原来的下降状态升起,地球的内部压力减少。岩石壳在以上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将收缩(见图5,a-c)。岩石壳面积缩小,引发造山(陆)作用(见图5)。



 

图5. 冰川消融引起的造山(陆)过程. A,南极冰川;B,老大陆岩石壳;C,由岩浆喷发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D,老海洋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较新大陆岩石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十二月地理之謎主题】台湾岛是怎样形成的
胡红拴:地球,地球
山脉和山系有什么区别?他们两个谁更大?
科技知识:海底未解之谜2
地震、断裂带与大裂谷
​地球内部失去能量,山脉、河流将消失,文明可能终结?科学家:这件事正在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