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需要重构!


一、基本社会共识的形成

如同二十大报告所说,最关键在于整个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中国人而言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且是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共同体,然后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社会的各种观点、概念、架构、体系是否合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法律、体育、艺术等等,还包括教育本身。每个时代的上述领域都不相同,不断演化,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思考上述问题的最底层逻辑,所有社会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同时努力让当代社会的观点、概念、架构、体系不违背最底层逻辑,或者说个人可以保留个性,但需要符合最底层逻辑,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人具备社会生活能力,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给社会带来的是有个性的和谐,类似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部分教育内容应当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到高中为止。

二、基本就业能力的形成

社会有责任让每个人自食其力,为了达到该目标,对禀赋差者应当给予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而不是在教育阶段设置“起分线”门槛。真正有门槛的是不同难度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自带的“起分线”,不是人为的“起分线”。社会应当以就业能力为标准,而不是提前在教育阶段“卡位”淘汰。高考分数并不能证明其是否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禀赋能力”,否则有些省份相差一百多分录取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就应该根本无法毕业!可见,教育阶段的择优并不是择优,而是“巧立名目”的淘汰和社会分层。这部分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范畴,一方面社会应当免费提供基本职业教育所需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由于不同就业岗位的培养成本不同,所以既需要引入社会用人单位直接承担培养成本,也需要个人承担部分,类似于华为的培训就是如此,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职业教育机构的“客户”包括企业和个人。有必要顶层设计三者之间的架构体系,推翻现在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大学”模式。

三、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

真正有能力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少之又少,真正有能力进行这种教育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真正的“大学”是由具备这种能力的老师学生组成的,并不需要多大的规模。现在大学的绝大多数老师学生都应该从“大学”分离出来,走向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大学教育资源的浪费、科研学术的“装模作样”、与就业能力的“弱连接”,证明其到了重大改革的危急时刻。

四、彻底废除文凭的可行性

文凭理论上来说是一个证明,接受过某些教育的证明,但实际上社会需要的是就业能力的证明。废除文凭就等于让老师的教学市场化,不再能够用“大学”包装自己的“教学产品”,如同高端商场的“地摊货”不能再忽悠人。检验教学成果的是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这个没办法空虚作假,而且必须象纽扣与扣眼一样匹配。多少大商场的高端商品其实就是从批发市场来的,所以把大学老师中的职业教育做成批发市场才是科学的、接地气的、没有水分的。大学需要重构,一分为二,职业教育部分与社会直接联系,没有市场的自然被淘汰,科研教育部分与国务院刚刚重新组建的科技部直接联系,职业教育大学可以向科研教育大学输送真正的“少而精”的天才学生。

教育问题思考过一年多,十多万字笔记未整理,暂且发布这些随想,建议阅读一本书《去学校化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应重构科研与教学关系
陈春花:组织协同应具备的三大新能力
马陆亭 | 以教师为中心,才能建设出好大学
行政主导, 学生至上: 夹缝中的大学教师向何处去?| 文化纵横
大学是学什么的?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