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种渐入佳境的心灵状态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抒情诗的等级》一文中写道:“抒情诗人的第三个等级就是,诗人更聪明的同时,开始人格解体,不只是因为他感受,还因为他认为他在感受——感受他所不具有的灵魂状态,仅仅因为他理解它们。诗人的性情消融于智慧中。他的诗作最终得到简化,在风格上统一、精神上统一,并与己共存。”佩索阿强调的是“感受力”,像一面湖水般的镜子对外部世界作出涟漪或波浪的反应。不仅如此,诗人也关注另一个更为内在的世界,即心灵世界。感受灵魂的状态,并喂养这个灵魂,希冀为灵魂寻找或建筑一个更为恒久光明的庇护所。归根结底,诗就是使用精准的词语把感受力复现的过程。那些陈旧的词语,如何翻新我们的语言,如何唤醒我们对这个世界鲜活的感受,考验着一个诗人的技艺。因着 “那些萎谢的花朵会有它自信的语言”, 我们的耳朵得以在语言的瞬间聆听某些自然的启示。

如果说一些诗人使用繁复的修辞术和骄傲的诗学,使诗歌成为石块一般的语言;一些诗人使用更为朴素的语言;另一些诗人则深信抒情的力量,使抒情成为一种歌唱。在一首短诗《午夜奔跑的火焰》中,生活在深圳的诗人蒋志武,在午夜说出“自信的语言”,正如他手中的奔跑的火焰。

诗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现了一个诗人的几种不同的状态。“随时可以静下之人才像冬眠之人”,一种渴慕随时静下的状态;“火焰,正歌唱着我的南方”,一种歌唱着的状态;“你必须跑开才不会被燃烧,在午夜的时间里”,以及一种奔跑的状态。静的状态是为在静中积蓄燃烧的火焰;歌唱的状态是为一种奔向“旗帜”的方向和解下“绳子”束缚的自由;奔跑的状态是为躲避“现实的燃烧”,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在午夜与火焰一起燃烧的事物”,并且拥有“不被吹灭的光芒”。成为奔跑的火焰似乎是一种宿命,在燃烧殆尽之后,诗人成为火焰的枯萎,这“枯萎”也是另一种花朵的枯萎和另一种自信的语言、诗的语言,这语言裹挟着火焰的亮度与温度,给人一种近于慰藉的感受。

诗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凝视和对自身的凝视,而后把那种凝视的深情灌注于诗中。诗里有诗人的情感、经历和体验。阅读一个人的诗,就是在温习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诗文本充当了流水之上拱桥的作用。“剥开橘子,可见内部的肉身/跟人的皮肉一致”,在蒋志武的诗中,剥橘子之所见,既是对世界的所见,也是对自身的所见。他看到橘子的内部和人的皮肉的一致性,在这种相似性之中,世界与人的距离被取消,世界被肉身化神圣化了,或者说是肉身的自然化。耿占春先生说:“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仍然是希望与慰藉之源泉。”蒋志武的诗,在揭示事物的相似性之中,恍然揭开了事物的神秘面纱,打开了封闭着的“希望与慰藉之源泉”,我忽然觉得世界不是那么遥远,每一个生活在世界之内的人,恰如一瓣充满汁液的橘子。

“那渐入佳境的时间有更多的空虚/来供我选择挣扎,没有什么能再让我哭泣了”,仿佛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硕大的橘子,而诗人进入一种渐入佳境的心灵状态,他感受到深深的“空虚”。他所言的“没有什么能再让我哭泣了”,是另一种哭泣,诗人在蓄积更多的感伤、泪水和力量,在为所爱的人世痛苦。他有“足够的墨水来痛苦”。诗人把关注的视点从“父亲的年龄已过六十,他还硬朗着/像一个弹簧,宽广总献给松弛的人”,转换到“内心不可描述的事物强大到失踪”。此时,他的心再一次像一瓣橘子安分于自己的橘子皮之内。

蒋志武把这组诗命名为《在宽阔之地》,实际上是一种宽阔的心灵疆域的一次呈现,他拆解掉肉身和灵魂之间的藩篱,把外部世界的辽阔和内心世界的宽阔之间的那堵“肉身之墙”推倒,把它们连成一体,呈现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心灵秩序。诗人的宽阔之地,是他的理想之地,是圣境、秘境。在宽阔之地,它拥有的是“野火自由燃烧”的自由的属性,“一种药草替大地疗伤”的医治的属性。宽阔之地,其实也是诗人不断争取来的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不仅要面对“狮子在它的尖爪上摆弄带血的骨头”,还要面对“在宽阔之地,它黑暗的嘴里含着巨大的谎言”。诗人在发出“必须与平庸决裂”的声音之后,要得到“火将从万物上松弛,灰尘也更野性”的场景与状态。

他的诗歌以真切的情感捋顺世界的秩序,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整理心灵的秩序。“像一个弹簧,宽广总献给松弛的人”,他以松弛的状态缓解心灵的焦灼紧张的状态,又以松弛的状态获得广泛的奖赏。他像一个弹簧,不急于让这个拉伸的世界进行复位,不用弹力而用松弛的情感缓缓地打动你。语言的松弛状态,使他的诗不具有弹簧般的弹力,而占有更宽阔的语言空间。如果说宽阔呈现的诗人内心辽阔的状态,那么《丰满的石榴》呈现的是诗人的饱满的心灵状态和一种低垂于大地的“谦卑之态”。

蒋志武说,“我咀嚼活着的过程”。诗人既是咀嚼者,同时又是被咀嚼的“羊”。 他又说,“在羊的骨头上面,仍留有青草的味道”。从羊骨上的青草味,我读到了一种对待“死亡和奇诡”的“我赞美”的处世态度。那羊骨头上的青草味,好像还是诗人自身的一种内在的高贵的气质的散发。

“一束光将我们送入到心灵最深的地方”,他的这句诗,是渴望光的照临、渴望光的遣送、渴望光的救赎。从某种意义而言,诗,就是诗人从心灵深处抽出的那一束光。“光已经来临,它一定会照射什么”。它照射的是诗人那一颗饱满而宽阔的心。诗人蒋志武在拥抱这个世界后,用诗再现他对世界的诗意情感,诗中呈现的这种宽阔和饱满的状态,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渐入佳境的心灵状态。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开封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日好诗 | 四朵桃花
池凌云访谈录(2)
外国诗歌赏读(37)
诗悟和禅悟
读诗之刘海星的诗
回答蒲秀彪迷茫六问诗兼说逍遥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