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只是个普通爱好

我一直觉得把达尔文的《进化论》翻译成《演化论》更准确。

在漫长的时间里,生物的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方向,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形态各异的生命形式,原因只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基因突变,而“突变”是没有规定好的方向和目标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远古时期,一只爬行动物因为基因突变,在前、后肢和躯干之间长出了一块没什么用的薄膜,这个薄膜虽然没用,但也不至于非常累赘,所以这个生物得以存活下去,并且繁衍出了和它有类似薄膜的后代。

又过了很久,这个生物的后代可以依靠这块薄膜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这让它们具备了某种优势,随着之后的继续突变,最终它们发展出了翅膀。

基因突变有各种可能和方向,比如用后肢滑翔的沙洛夫龙

沙洛夫龙

但对当初那个爬行动物来说,它比同类多出来的薄膜,除了让它显得有点另类之外,没别的用处。

再举个例子,在远古的非洲大地上,某个基因突变的古猿比它的同类拥有更大的颅骨和脑容量,我们姑且称它为“阿尔法”,“阿尔法”更大的颅骨可能造成了它母亲的难产,更大的大脑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所以“阿尔法”的四肢因为被大脑抢夺了部分营养,也就没有同类强壮,上述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阿尔法”不像它的同类,并且因此被同类排挤。

起源于非洲的南方古猿

“阿尔法”的“猿生”可能并不幸福,它的后代因为继承了“头大”的特征,也一直是族群里的异类,直到又过了很久很久之后,阿尔法后代的后代的后代···因为“头大”而具备的更高的智商这种优势才逐渐体现出来,它们最终发展出自己的族群,或许其中某一支就是我们的祖先。

可是这个突变对于“阿尔法”来说呢?只不过是让它显得和同类格格不入,背负着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是“被诅咒”的命运。

上面两个例子,还只是基因突变导致更适应环境的例子,但其实还有很多无意义的突变,突变并没有一个方向,只是那些更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最终被保留下来罢了。

即使现在看来具备“生存优势”或具有“现实意义”的突变,在它们诞生之处也是另类的、无用的、非主流的。

我想假设一下,如果基因突变是可以控制的,但因为摄入能量有限,所以只能在力量或者智力之间二选一,那估计我们的猿类祖先一定会只从现实意义出发,追求在当时它们认知范围里的更好、更优秀、更完美。

在那个荒蛮的时代,“更好”、“更优秀”、“更完美”意味着什么呢?无非也就是往更高大、更有力量去发展,最后大家都变成了金刚,而且还是“弱智”版的金刚。

“智力”这个东西,在诞生之初,是远没有粗胳膊和尖牙厉爪实用的,如果只从眼前的“实用”考虑,没有任何生物会去发展智力。

比如把一个现代人扔到几十万年前的环境里,虽然他有现代人的智力,但很可能仍然竞争不过拥有强大力量的野兽。

智力必须整个族群都有,并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沟通、协作,甚至更高级的“设想未来”的阶段,才真正的让人具备了绝对的优势。

所以,对原始时代的个体来说,如果基因突变可控,肯定不会选择发展智力。

但我们人类发展了智力,所以现在得以掌控地球,就意味着“成功”了吗?

且不说可能再次光顾地球的小行星,即使是人类自身行为导致的环境恶化,在未来的某一天,都有可能变成人类的灭顶之灾,到那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墙角的蟑螂其实才是更“成功”的物种。

“多样性”是基因突变的方式,如果失去“多样性”,物种沿着眼前看似“实用”的单一方向发展,一旦环境巨变,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现代科学的基础,数学、理论物理这些在诞生之初,同样也是看似无用的,不过是一帮喜欢这些东西的人的“智力游戏”罢了。

但正因为有少数人以此为乐,所以才有了我们的现代文明。

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400年就“猜”到了万物由最基本的原子组成

或许是应试教育的原因,让我们养成了追求“标准答案”,凡事都想寻求“最优解”的习惯。

但事实是,很多事情本来就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和“最优解”。

没有“标准答案”和“最优解”,才能保持它们的多样性,对于音乐来说也是如此。

我觉得承认音乐是“无用”的是对音乐最高的肯定之一,只有承认音乐的“无用”才能真的走近它。

我之所以给“无用”加引号,是因为这里的“无用”指的是不能转换成现实的实际利益。但有趣的是,越是“无用”的音乐作品,越能打动人,因为它们往往是强烈情感的出口。

所以舒伯特无法靠音乐赚钱,音乐对他来说是某种程度的“无用”,但却对他又非常“有用”,因为他的情感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得到释放。所以后来舒伯特在去世之后,还是获得某种现实意义的“成功”,因为这种强烈的情感打动了其他人。

但舒伯特注入在他的音乐里的情感,是无法复制的,如果有人追求音乐的现实效益,希望把自己变成第二个舒伯特,那他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因为当人带着明确的目的,希望把音乐变得具有现实利益时,那他的作品不仅没有现实意义,还失去了情感上的意义。

绘画给人的感觉要更具有实用性一些,尤其是在过去,绘画有很高的社会实用意义,但是到了现代之后,摄影在某种角度上取代了绘画曾经的社会功能。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有更便利的摄影,所以绘画终于自由了,爱画画的人不必再拘泥于画画必须画的“像”的问题,因为再怎么超级写实,也不会比照片更像,而且人家拍照可比画画的速度快多了。绘画因此回到了它诞生之初的本质---淳朴的情感表达。

但仍然有些声音,带着目的想要赋予音乐并不具有的实用性,试图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财富这并没有错,但有些人采用了贩卖焦虑的方式,这让人难以赞同。

比如有人说:“听我的解读可以让你更懂得如何听音乐。”

又有人说:“你真的听懂音乐了吗?”

对于上述这两种说法,我想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听音乐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没有懂和不懂。

然后,对艺术的感受,不同的人应该也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上述的几种说法,显然是在寻求最优解和标准答案。

那些所谓的“解读”往往建立在“你必须懂”或者“你应该喜欢,如果不喜欢那是因为你不懂”的前提上。

但绘画、音乐和文学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一种爱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正常。

喜欢的人没有更高级,不喜欢的人也没有更低级。

即使是音乐,也分很多不同的风格,一个人不可能所有风格的音乐都喜欢,这就像吃东西,有爱吃的,一定也有不爱吃的,甚至还会有吃了过敏的。

所以一段音乐如果听了很多次仍然不觉得好听,那说明确实不喜欢,也就没必要强迫自己,这就像有人喜欢踢足球,但不喜欢打篮球一样,很正常。

我也有不喜欢的音乐风格,对于我不喜欢的,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听,就像我们不会强迫自己看不喜欢的电影一样,音乐就是个普通的爱好。

我在前文中说过,能让人获得“情感表达”和”情感接收“这种快感的不是只有音乐。绘画、文学或者电影等等也都具有同样的功能,除了音乐,我们还有很多种选择。

另外,所谓“解读”等于是某种程度上的宣布标准答案,如果所有人的审美都是同一个标准,这无异于把未来的音乐家扼杀在摇篮里面。

当然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于人于己这都是美好的事情,事实上我也在做这样的事,但我之所以经常反复说:“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就是害怕误导了大家,不希望大家觉得音乐只能听出来一种感觉。

假如音乐是大海,我看到了它蔚蓝色的宁静,于是我写下了我的感受,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是非常主观的,所以当你看到大海时,你感觉到的可能是它的博大、它的浩瀚、甚至是它的愤怒。

如果有人认为所有人看到大海都应该是同样的心情,那我只能说,他们实在太不了解大海了。

今天从《进化论》开始,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想表达的就是这样几个观点:关于音乐的感受应该是多样的;对于不同风格的音乐,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它们都在表达着各自的情感,它们会打动一部分人,但它们也都有自己的情感局限。

另外音乐只是个普通的爱好,除了音乐之外,美好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音乐是不同形式的水,大海是神秘的、湖水是深邃的、小溪是欢快的。但除了上述这些之外,我们还有高山、峡谷、草原以及天上的日月星辰,令人愿意去热爱的有很多,关键是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人都有自己偏好的事物,对于不喜欢的,我们没必要故意去喜欢,也没必要故意去贬低。

毕竟,大家保持各自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超强学习神奇的阿尔法脑波音乐,长期听可以有效增强智力和创造力
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学习音乐,超级智力的阿尔法脑波治疗
增强智力和创造力的阿尔法脑波音乐,14hz至17hz频率冥想
由三幅用音乐绘画的素描组成的音乐,德彪西《大海》
谁拥有最强的智能——对人工智能的讨论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捷径:开发儿童右脑智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