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努力10000 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 小时的时间练习,这个观点已为今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并且认可,成为大家努力进阶的理论依据。即使一些人没有毅力坚持下来,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 小时的努力”。但是,罗振宇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你花了10000 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那么到底谁的话对呢?其实,他们两个人讲的并不完全矛盾。


格拉德威尔的三个观点


首先,格拉德威尔不仅谈到了10000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10000 小时的努力是必要的,而其他这些条件也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充分条件,甚至加到一起也不构成充分条件。


为了更好地理解格拉德威尔的原意,我们不妨稍微展开一下他的几个观点。


格拉德威尔的第一个观点认为,如果智商低于120 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个结论有点儿残酷,一些人甚至不喜欢这个说法,但它是事实,敢于说出事实的人是有勇气的。2015 年,全社会都在批评“上清华靠智商论”,因为这违反了我们所倡导的“勤能补拙”的价值观。但是,勤能补拙并没有科学依据。


格拉德威尔的第二个观点认为,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地讲就是要生逢其时。美国19 世纪末的商业巨子们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赶上了那个大时代,同样,盖茨、乔布斯等人的成功也是赶上了信息时代。相反,如果生不逢时,成功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事实上,但凡成功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运气的成分,而不是到处炫耀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和生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当然,家庭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也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已,远远够不上充分条件。


对10000小时理论的四个误区


如果简单地认为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更重要的是,这10000 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 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重复

有些人的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伪工作者指的就是这种人。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不会有学生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我在《智能时代》这本书里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2% 。坦率地讲,仅仅会写几行Javascript (直译式脚本语言)的人不属于我说的2% 的行列,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前面讲的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在很多公司里都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她实际上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但这也是她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走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另一类是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所以,根据我自身的体会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无论是个人天赋、大环境和小环境还是个人努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当然,大家可能会讲,那我们不就没有希望了吗?也不尽然。虽然没有什么条件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相对好的做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凡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好与坏之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对“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解误区
10000小时定律正确吗,我们有不一样的解读
别再上“一万小时定律”的当了,科学家说它很不靠谱
#早读#222《异类》
一万小时定律的使用事项
人生感悟:成功定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