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為什么是“祖國母亲” ,那父親是誰?

我们经常听到歌颂祖国的词语或者歌词,里面的称呼都是“祖国母亲”。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祖国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呢?

祖国这个词,其实出现的很晚,大概是明代的时候,才在官方文献里第一次出现。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专门用来指少数民族的,并不是中原地区。

一直到19世纪末的时候,“祖国”这个词的意思才跟今天比较接近。

 但是,问题来了,那个时候,“祖国”其实是一个偏男性的词,《国语词典》解释是:“祖籍所在的国家。”你看“祖“字的偏旁就能发现。

因为它是祭祀祖先的神庙的意思。而在传统的父系社会里,祭祀祖先明显是跟男性直接相关的。

所以,中国的古人从来不把祖国比喻成母亲。

那祖国是怎么变成母亲的呢?

《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是祖国的意思。

不过显然,“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是父母所生活的国家,就像“祖国”是“祖先所居之地”一样。

它们并不像后来的“祖国母亲”那样,直接把国家比喻成了母亲,饱含了“养育之恩”。

而“祖国”这个词出现,也非常晚——大概晚到明代,官方的历史地理文献中说:“默德那国(麦地那),即回回祖国也。”意思是回回(穆斯林)的祖先居住之地是麦地那。

在这之后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其他民族。

20世纪初的时候,民族主义思潮刚刚在中国兴起,当时的老百姓只管交粮纳税,对“国家”啊、“民族”啊这些概念完全两眼一抹黑。

你跟他们说为了国家奋斗、奉献,根本没意义。

那为了动员大众的力量,争取国家独立,知识分子就从先进国家学到了一个先进经验,用民族主义来唤醒大众对“中国”这个共同体的认同。

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都知道,以前,父亲代表的是传统的伦理压迫的形象,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这在当时可是要反抗的对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来比喻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就像前苏联,在二战时期,为了号召民众抵抗德国的入侵,就大量利用祖国母亲的形象来做宣传,海报啊,雕塑啊,都很多。

所以,中国也这样做了。

渐渐地,广大底层人民就意识到,祖国是母亲,就意味着它像母亲一样在养育、教育儿女;而作为被养育的“儿女”呢,人民也就有义务和责任为“祖国母亲”奉献。

所以,祖国母亲这个说法就开始流行起来。

你会发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诗歌里,“祖国”被不断地比喻成“母亲”。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被比喻为中国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

诗里不断呼喊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所以,从当时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就不断地在作品里强化祖国母亲这个形象。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这个词就已经在汉语文章和诗歌里大规模出现了。

经历了文革之后,祖国这这位苦难深重的母亲终于算是苦尽甘来。

从9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祖国母亲”这个词也成了一个固定的搭配。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时代诗人所隐喻的“祖国”和“母亲”,都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国政权。

“祖国母亲”在中国的历史只有40年中国人心中“祖国”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也受到前苏联的深刻影响。

前苏联是一个特别喜欢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国家,尤其在二战中,为号召民众抵抗德国入侵,大量的宣传中使用了“祖国母亲”的形象。

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苏联歌曲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祖国进行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为什么是母亲,不是父亲?丨壹读百科
跟作家学写作 | 关于祖国的比喻,竟然有31个这么多!
程鹤麟:祖国与国家,同与不同之间
长译配音 苏联故事片《他们有祖国》/1950,祖国啊母亲!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怎样区分“国”与“祖国”│亮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