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无报国志,恨不遇明时 明月心——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解读
userphoto

2022.08.19 四川

关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鼻祖,也是一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后世读者往往津津乐道于他的田园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淳朴的乡间风情和自然风光。他的一些诗作叙写亲身劳作的情景,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晴,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在一些诗篇中更多的是表现在农村生活的闲适恬淡与情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 渊明的粉丝们便认为渊明在乡村田园中找到了真趣,这固然不错;但他们忽略了渊明心中始终是有济世之念的,不了解陶诗中的别样风格的作品,恐怕也就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真正的陶渊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陶诗别样风格作品中的一首《读山海经》(其十) 
     渊明是酷爱自由的,陶诗中反抗精神的主题便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渊明在诗中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进行了热烈的赞叹,即是在赞颂他们的反抗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极为简练、传神地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北山经》说,有一天,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不幸溺亡,魂魄化而为鸟,名为精卫,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精卫复仇决心之大。也显示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下字用心之深,亦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据《山海经》说,刑天与天帝争位失败,帝断其首。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干,盾也;戚,斧也,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特别可贵的是,渊明言其猛志,认为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简练传神地刻画了刑天勇猛的反抗者形象。而“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是对二者精神的高度概括。渊明颇爱用“猛志”一词,因其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另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渊明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也是借精卫、刑天,自道晚年胸怀。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说他们生前同为有生命之物;“化去”,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也是“猛志固常在”之具体表现,从结构上看,衔接是相当紧密的。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大起波澜,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思。叹惜精卫、刑天虽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实际上,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也确实获得了躬耕、读书之乐,但诗人并不一味憎恶出仕做官,只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已。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世道的黑暗,却无力去改变它,只好“穷则独善其身”了。透过这首诗,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陶渊明,一扫平淡冲和之气,乃有刚毅果决之概。他虽然安贫乐道、崇尚自然,却也并不妨碍他有时的金刚怒目。二者合一,才是一个真实丰满的陶渊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读山海经/陶渊明
【经典品读】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读山海经》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死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