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州的很多记忆都在消失,记得将最珍贵的留下来!



老|徐|州

Memery  p h o t o

曾经,徐州的天空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马路上是不堵的,邻里之间是相互认识的。


如今,徐州的科技发展了,经济提升了,车辆增加了,但徐州的老味道却越来越淡了。看看这些旧照,是否唤起了您的记忆。





消失
/
记忆的老城墙没了


如果选择让徐州留下点什么,我想最该留下的是它的原貌。


徐州的城墙其实有很多,汉、唐、元、明、清几朝都修过,因为水患和战争,城墙建了毁,毁了再建,每次旧城改造的时候,几乎都能挖得到旧砖旧墙。



徐州人记忆中的老城墙,应该都是指建国路快哉亭东南角的那段。虽然据说是后建的,但也是老徐州的一种回忆。



记得多少夏季黄昏,在此纳凉游息,在城墙上追跑;这里能够容纳市民游玩,每一个走在这里的人都像走在自家院子一样悠然自得。


可等我回过味来,才发现它已被拆的破壁残垣,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惬意的游玩了。



而现在能够在市中心看到的老城墙,就只剩回龙窝发现的明城墙了,还好现在已原址原建成为城墙博物馆保护起来了。



消失
/
迷失的人们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同学就是朋友,朋友就是邻居。我们一起放学,一起上学,一起迟到,一起早到。因为我们住在同一个胡同,都是街坊。



街坊间常说道远亲不如近邻,没事儿找隔壁大妈帮忙接个孩子;家里没人孩子去隔壁大婶家蹭个饭吃;邻里之间捎带换个煤气;冬天借两块儿蜂窝煤,对于街坊领居这都是太平常的事儿。



可现在想寻找曾经的老街坊老邻居,到了门口,隔着厚厚的防盗门手却敲不下去。曾经的“顺便”、“捎带手”都变成了“扭捏”、“怕麻烦”,互相之间多了一分“客气”,少了一分“信任”。



曾经的同学情,一聚会,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说不完的同窗旧事,而如今,一个个都成了低头族,偶尔的两句也是谁家换了大房子,谁家换了新车子。


消失
/
被冲垮的舒适感


以前,每天早早的醒来,悠哉的吃着早饭,然后骑着自行车上班,从不知堵车是什么概念。



如今,来不及吃早饭,要么堵着车,要么挤着公交,滴滴的喇叭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生活成了你的必经之路。



以前,一到傍晚,大院里的朋友都约出来喝喝茶,聊聊天,小伙伴们都聚集在一起,抢板凳、过家家,随便一个东西都能玩个半天。



现在,一到晚上,人人抱个手机、平板,王者荣耀、捕鱼达人成了小伙伴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让人不禁想,手机究竟是拉近了还是疏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消失
/
被遗忘的老匠人


一代代的老匠人,填充了老徐州的街头巷尾



那些年,香烟是论支卖、家里碗破了喊师傅上门补、刀钝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捡瓦人···


捏面人


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


钉秤匠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钉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打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一个铁砧,几杆铁锤,几把铁剪,外带风箱和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打铁匠和铁匠炉,似乎要在无声地漠视中趋以末路,悲怆地踽踽而行。


磨刀匠


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补锅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都不到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消失
/
拆掉的会堂


建于1957年的徐州会堂,承载着几代徐州人的记忆。小学时,学校组织去会堂看电影时的青涩;恋爱时,恋人一起看电影的甜蜜;会堂羊肉串,馋虫们刻在脑海里的美食……它曾经是徐州市民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



徐州会堂承载着几代徐州人共同记忆



当拆除时,看到徐州会堂的牌子被压在残垣断壁中,

作为老徐州人,

不知道有没有触动一段深埋于心的回忆



消失
/
搬走的花鸟市场


1997年,在老城根儿下,建起了一片儿叫彭城文化市场的地方。在坊间,徐州老百姓更喜欢叫它:花鸟市场。在徐州老百姓的心里,这里是比“文化城”还“文化城”的地方。



曾经有本地作家这样描述这里:如果没有这个市场,年轻的我们也许没有机会看到那些精美的明式家具、精妙的鼻烟壶和金漆斑驳的怀表。



我们从一间店面到另一间店面,从一个摊子到另一个摊子地看过去,彼此都静静地不作声,雅致的心境如同一尊古瓷花瓶一样怕被打破,偶尔也会低声耳语几句,在行或不在行地讨论一番,用心品味那份浓郁的古韵风情。



17年说长不长,但对花鸟市场来说,对徐州老百姓来说,那是半辈子的生活习惯,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牵挂。



消失
/
远去的声音


“磨剪子来,铲菜刀·····”



这是胡同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胡同里穿来穿去的身影。现在磨一把剪子不如买一把新的了,以前都说等等让磨刀的来吧,磨完那叫一个亮啊!  


那一声“嘭”!



爆米花的那一声“嘭”,曾让我又爱又恨。我们围着它,却不敢靠近它。


冰棒~~卖冰棒~~


早年,徐州的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小时候,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常常响起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木块敲击木质冰棒箱子的“啪啪”声响。



如今的徐州,

繁花似锦,高楼林立,

刀锈了再买一把,

要吃东西,饭店餐馆,

方便了,却又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时光穿梭得很快,

岁月总让人怀念。

徐州经济腾飞,

我们都知是好事,

但是不断传承的城市文化不应就此掩埋,

记得将最珍贵的回忆留下来。

 


图文来源:回龙窝、无线徐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村手艺人说“铁匠没样,边打边像”,这句俗语背后有何深意?
封存的记忆 留下一座永不再见的徐...
这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怀念!怀远街头那些传统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几个?一起来重拾童年记忆
民间正在消失的13个老行当,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
金铁匠,银石匠。半金半银是木匠,不金不银是篾匠。西峡民谣辞典27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