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17)--进行性四肢无力的青年女性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奚剑英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13)--缓慢进展的肢体无力和萎缩中年女性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14)--反应迟钝伴两便失禁的中年女性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15)--呈“运动员体格”伴肌肉僵硬不适的男性患者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16)--右侧肢体动作迟缓伴僵硬感的中年男性



女,24岁,右利手,进行性双下肢无力4年,双上肢无力1年。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为上楼梯困难,需手拉扶手。症状进行性加重,1年前出现走平地费力,下蹲起立不能。同时出现双上肢无力,表现为平举不能,梳头费力,但能正常持筷、握笔写字。当时外院查CK>20000U/L,行肌肉活检示“(股四头肌)炎症伴出血”,予强的松60mg qd 口服、环磷酰胺等治疗,患者自诉症状略有好转,但仍存在爬楼、双手上举费力。


半年前强的松减量至40mg qd po,患者症状再次加重。病程中无发热、肌肉酸痛、肢体麻木、肉跳等症状。2年前诊断为甲亢,外院予同位素治疗后存在继发性甲减,目前无临床症状。父母为近亲结婚。


神经科查体:库欣面容,颅神经(-),抬头3 °,三角肌左4°,右4°-,肱二头肌右4°,左3°,肱三头肌左5°-,右4°,远端3°,双下肢髂腰肌3°,股四头肌4°,踝背屈4°+,跖屈4°,远端4°,双侧腱反射(+),对称,双层病理征(-),感觉共济可。无翼状肩,双侧腓肠肌萎缩明显(图1),踮足不能。



定位诊断思路见下图:图2。





定性诊断思路的形成:见图3。

患者进一步行双下肢肌肉MRI+STIR检查(图4),可见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明显脂肪变,而胫前肌和




肌肉病理(图5) (A)HE染色;(B)患者免疫组化染色dysferlin蛋白缺失;(C)正常对照dysferlin表达正常;(D)CD4+T 细胞;(E)CD8+T细胞。


基于上述分析,父母近亲结婚+查肌酶5605U/L+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下肢远端踮足不能+MRI提示小腿后部肌群明显脂肪变+肌肉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示dysferlin蛋白缺失,考虑dysferlin异常所致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


在前述临床分析的指导下,进一步DYSF基因测序示存在纯合移码突变c.2204_2205del(p.His735ProfsX18)。


最终诊断: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GMD2B)-DYSF基因突变


基于本病例的问题:


1. 哪些肌营养不良可在肌肉病理上出现炎性细胞浸润?

炎性细胞浸润往往是炎性肌病的病理改变,根据2014年ENMC协作会议,多肌炎的病理诊断标准为:除外肌营养不良后病理符合1)肌束膜内T细胞包围或浸润非坏死肌纤维;或2)肌束膜内CD8+ T细胞浸润(不一定要见到其浸润非坏死肌纤维),MHC广泛表达上调。


然而,有不少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可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包括:DMD早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40-80%的FSHD患者病理上可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以CD4+T淋巴细胞和CD20+B淋巴细胞为主,而CD8+T淋巴细胞罕见;在dysferlin肌病中,活跃的炎性反应是其病理特点之一,主要为吞噬细胞和CD4+T细胞,而CD8+T细胞较为罕见;部分LMNA突变所致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也可伴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英国和台湾学者也先后报导了FKRP突变所致的LGMD2I可表现为激素反应良好的炎性肌病。


本病例中患者亦存在炎性细胞浸润,但以CD4+T细胞为主,结合患者的父母近亲结婚和远端肌受累,很容易想到遗传性肌营养不良。


因此,对于病理上表现为炎性肌病的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同时进一步对炎性细胞进行分型以除外上述诊断。


2.肌肉MRI在肌营养不良和肌炎鉴别中的作用?

一方面,肌肉MRI可以为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提供依据依据,另一方面,其对肌肉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炎性肌病在MRI上主要表现为肌群和肌间筋膜的炎性水肿,STIR相上呈网格状或斑片状高信号(STIR相),而T1相无明显选择性脂肪替代;代谢性肌病T1相无明显异常,STIR可有非特异信号增高;肌营养不良则以T1相上大小腿肌的选择性脂肪替代为主,而STIR相肌组织水肿缺乏规律性。


不同肌群脂肪替代的模式也有助于进一步的分型。如,在LGMD中,dysferlin肌病对大腿前后群随机受累,小腿呈三明治样改变,而LGMD 2A则以大腿以后群、内侧群受累明显;小腿主要以腓内肌较早受累。


3.dysferlin蛋白的功能是什么?

Dysferlin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230 000KD ,包括羧基端的跨膜疏水区和氨基端的6 个C2 结构域。该蛋白主要在骨骼肌和心肌的胞膜和胞浆内表达,其功能与肌细胞膜的修复有关。当肌纤维出现损伤时,dysferlin可在钙内流的作用下,引导细胞内含有膜结构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并发挥膜补丁的作用,起到肌细胞修复作用。DYSF基因突变可使dysferlin蛋白功能丧失,从而使受损的肌细胞膜因无法有效修复而导致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 


4.dysferlin肌病的临床特征?

dysferlin肌病可表现为近端肌受累为主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GMD2B)、小腿后群肌受累为主的Miyoshi肌病和小腿前群肌受累的下肢远端前群肌病(distal anterior compartment myopathy,DACM);部分患者甚至可表现为无症状高CK血症。需要指出的是,dyferlin肌病的临床表现是一个联系的疾病谱,有时临床并不能截然区分,但需注意其核心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远端肌受累和肌酶显著升高。


5.如何诊断dysferlin肌病?

Dysferlin肌病的诊断包括3个层面:临床诊断、蛋白诊断和分子诊断。临床核心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远端肌受累和CK显著升高;蛋白诊断主要依靠肌肉病理切片的dysferlin免疫组化染色,对部分确实的患者可进一步性肌肉组织的dysferlin蛋白免疫印迹。文献认为dysferlin蛋白表达量为正常20%以下时,基本上可确定为原发dyferlin肌病。当然,最终的确诊需要通过基因诊断。在所有突变位点中,51%为点突变所致的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32%为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大多为移码突变;17%为内含子突变位点;甚至部分为大片段缺失和重复。因此,在进行基因诊断是应当选取合适的技术平台和分析技术。


6.dysferlin肌病的治疗方向如何?

和大多数遗传性疾病一样,dysferlin肌病目前无法根治。尽管在细胞模型中,DXM可促进其肌小管的融合和dysferlin蛋白的表达,但在2013年的RCT研究中,抗炎药物deflazacot并不能改善dysferlin肌病患者肌力,同时患者在停药后,肌力有明显的加重。病毒载体介导的mini基因或全长基因导入、外显子跳跃、干细胞移植及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码等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治疗主要为经验性使用增加肌肉能量代谢的对证支持治疗,如辅酶Q10、一水肌酸、VitE等。对于dysferlin患者并不建议剧烈运动,推荐进行向心性收缩的运动。


参考文献

1.De Bleecker, J.L., De Paepe, B., Aronica, E., de Visser, M., Group, E.M.M.B.S., Amato, A. et al. 205th ENM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Pathology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part II 28-30 March 2014, Naarden, The Netherlands.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 NMD. 25, 268-272 (2015).

2. Lovitt, S., Moore, S.L. & Marden, F.A. The use of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myopath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7, 486-495 (2006).

3. Bansal, D. & Campbell, K.P. Dysferlin and the plasma membrane repair in muscular dystrophy. Trends in cell biology. 14, 206-213 (2004).

4. Nguyen, K., Bassez, G., Krahn, M., Bernard, R., Laforet, P., Labelle, V. et al. Phenotypic study in 40 patients with dysferlin gene mutations: high frequency of atypical phenotypes. Archives of neurology. 64, 1176-1182 (2007).

5.Cacciottolo, M., Numitone, G., Aurino, S., Caserta, I.R., Fanin, M., Politano, L. et al. Muscular dystrophy with marked Dysferlin deficiency is consistently caused by primary dysferlin gene mut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EJHG. 19, 974-980 (2011).

6.Blandin, G., Beroud, C., Labelle, V., Nguyen, K., Wein, N., Hamroun, D. et al. UMD-DYSF, a novel locus specific database for the compilation and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mutations in the dysferlin gene. Human mutation. 33, E2317-2331 (2012).

7. Belanto, J.J., Diaz-Perez, S.V., Magyar, C.E., Maxwell, M.M., Yilmaz, Y., Topp, K. et al. Dexamethasone induces dysferlin in myoblasts and enhances their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 NMD. 20, 111-121 (2010).

8.Walter, M.C., Reilich, P., Thiele, S., Schessl, J., Schreiber, H., Reiners, K. et al. Treatment of dysferlinopathy with deflazacort: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8, 26 (20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综述:anoctaminopathy研究进展
2016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系列|08期(下):原来是DNAJB6肌病
临床推理:童年起病的肌无力
肌病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概述
青年心源性卒中的少见病因1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