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静脉畸形介入治疗

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938-941

作者:丁 语,王梦宇,靳三丁,范新东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VM)是先天性脉管畸形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头、颈、颌面为好发部位,四肢、躯干次之;出生即存在,与身体等比例生长,不会自行退化,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导致明显外观畸形和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1]。临床上对头面部和伴有疼痛的肢体病灶均应尽早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目前国际主流治疗和国内专家共识推荐血管内硬化治疗为VM主要治疗方法[2]。201710月至20186月本中心采用硬化疗法治疗21例四肢VM患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四肢VM患儿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10.95±4.91)岁,最小7个月,最大15岁。根据2016年版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3],所有患儿病史、体位试验结合MRI检查均符合肢体VM诊断。病变主要涉及上肢关节附近、手掌、小腿、膝关节、足趾等部位。所有患儿均以症状性病变就诊,具体表现为拒触、活动减少、酸胀、疼痛或压痛。采用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EOPS)[3]评分评估疼痛,术前评分均值为10.25±2.44。所有患儿均由父母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开始前静脉推注2~5 mg地塞米松。术前根据病灶MRI所作标记处,用7号头皮针穿刺,可见暗红色静脉血缓慢流出,挤压病灶可快速流出,判断到达畸形血管团中。DSA下经皮作病灶造影,证实与MRI所显示病灶一致,并进行Puig分型[4]。根据分型结果,对Ⅰ型患儿单纯给予14与空气混合的3%聚多卡醇(60 mg2 mL),Tessari 法制备泡沫硬化剂[5],根据病灶充盈对比剂的量等量给予;对Ⅱ、Ⅲ型患儿,先给予病灶充盈对比剂2/3量无水乙醇(单次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0.5 mL/kg10 min内不超过0.1 mL/kg),注射完毕10 min后复查造影,如病灶不显影停止注射,如仍残留病灶给予补充注射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注射结束后持续压迫病灶近心端3 min,以延长硬化剂在病灶内作用时间,单次泡沫硬化剂剂量不超过10 mL;对Ⅳ型患儿,仅给予病灶充盈对比剂2/3量无水乙醇,病变改善即可,无需压迫病灶近心端。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 mg/d,持续3 d,以防止迟发性过敏反应和减轻病灶肿胀。6周后复诊,如症状未完全缓解且有病灶残留,给予再次治疗;如症状消失,无明显大病灶残留,可暂不处理,门诊随访。
疗效判定标准[6]:治愈——注射后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表面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无复发;基本治愈——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消失(缩小>80%,以MRI上病灶最大横径减小比较),症状消失或改善,但外观未完全恢复正常,尚需治疗;有效(好转)——畸形血管团明显缩小,症状消失或改善,但缩小<80%,需继续治疗;无效——畸形血管团无缩小,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症状无改善。有效率=(治愈例数+基本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平α=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95%置信区间。
 
2 结果
21例患儿共接受32次治疗(13/例),治疗有效率100%。其中PuigⅠ型8例次,单纯应用泡沫硬化剂;Ⅱ、Ⅲ型23例次,应用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剂;Ⅳ型1例次,单纯应用无水乙醇。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平均单次应用剂量为(5.10±2.70 mL,无水乙醇平均单次应用剂量为(0.21±0.12mL/kg。所有患儿术后3 d内局部肿胀、触痛明显,局部硬结在13个月逐渐改善,无不适症状,无局部皮肤坏死、溃疡。12例功能障碍患儿均恢复至发病前状态。4例局部出现张力性水疱,3例侵及皮肤病灶出现色素沉着,1例术后12 h出现全身皮疹。患儿围术期和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肺栓塞、肺纤维化、深静脉血栓、神经损害或死亡。术后随访614个月,患儿CHEOPS评分均值为4.51±2.32,与术前均值10.25±2.4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儿症状改善明显。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VM是常见的低流速型脉管畸形,占全身脉管畸形发病率2/3,系胚胎形成和胎儿成熟期间脉管系统发育异常所致[7]。VM在患儿出生时即存在,随身体生长等比例生长,与常见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无法自行消退[8]。肢体区域最常见症状有肿胀、疼痛、病灶内凝血及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者无法行走,甚至截肢[9]。VM病灶有丰富的血管腔窦和周围血管,绝大多数呈弥漫性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手术切除创伤大、出血控制难、复发快、功能和外观常受严重影响,毁容和致残率高,手术切除并非VM治疗首选方法[210]。近年国内外开始应用经皮穿刺硬化技术治疗头颈部VM,该技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或手术后复发患儿具有重要意义。与外科手术相比,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微创,疗效确切,治疗后远期症状缓解率达74%90%,优势明显[11]。

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VM后复发率低,目前逐渐取代外科切除术成为VM治疗的重要方法[12]。无水乙醇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中有形成分,引起蛋白质变性、管腔内血栓形成,从而使VM病灶缩小直至消失,达到治愈作用[10]。范新东等[13]报道认为,无水乙醇不仅可治疗VM,而且可使病变萎缩,改善患者外观,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以上。本组患儿经无水乙醇治疗有较高有效率,也证实无水乙醇治疗低流速脉管畸形效果明显。无水乙醇治疗VM技术以直接经皮穿刺为基础,同时须确保予病灶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通常认为治疗区域内最大药物剂量应小于1 mL/kg14]。Yakes等[15]研究发现,应用Swan- 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压/10 min,单次注射无水乙醇剂量<0.1 mL/kg,对肺动脉压影响极低或无明显影响。无水乙醇引起组织坏死的作用颇为强烈,因此在具有较高治愈率和低复发率的同时,也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本组患者均为儿童和婴幼儿,应用无水乙醇剂量十分谨慎,平均剂量仅为(0.21±0.12 mL/kg,远低于文献中成人最大剂量,一旦DSA下引流静脉大部分闭塞或完全闭塞即停止注射。几乎所有体表VM病灶畸形血管团内注射乙醇治疗后,均会产生疼痛、肿胀症状,通常在12 周内消失。虽然大部分不良反应通过对症处理呈可逆性,但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也会造成永久性甚至致命性损害[16]。高阳等[17]报道无水乙醇强烈的破坏性极易引起神经损伤,泡沫硬化剂却较为安全,尚无神经损伤的报道。因为无水乙醇应用剂量受公斤体重限制,较大病变常需多次治疗方能获得满意疗效[13]。Hammer等[18]研究发现,无水乙醇单次治疗剂量过高与并发症发生呈显著正相关,是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无水乙醇强烈的破坏作用易使体表皮肤破溃,影响美容,同时还可引起心肺功能异常和血尿等全身不良反应[19]。儿童急性乙醇中毒可导致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癫痫发作,甚至昏迷[20]。
有研究显示无水乙醇可使高回流型VM病灶基本转变为低回流型,明显减慢回流静脉速度或使其不显影,联合应用泡沫硬化剂可减少无水乙醇剂量,明显提高有效率[21]。聚多卡醇硬化治疗VM原理是硬化剂进入目标血管后,可快速剥脱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纤维化、畸形血管团转化为纤维条索而永久闭塞[22]。
研究表明,年龄<18岁患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如不伴有浅表明显病灶,容易被忽略[23]。疼痛是肢体VM常见症状之一,青少年和儿童对疼痛耐受较差常为就诊主因。本组患儿年龄均不满18岁,青少年居多,公斤体重低,无水乙醇应用剂量受限,且部分病灶较表浅、弥散。单纯无水乙醇治疗无法达到单次疗效显著,且浅表病灶注射极易发生皮肤坏死、溃烂和瘢痕形成。Ribeiro等[24]报道患儿疼痛与病灶大小显著相关,应用泡沫硬化剂可提高患儿临床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对Ⅱ、Ⅲ型VM患儿应用无水乙醇改善引流静脉后,联合3%聚多卡醇进行补充治疗,防止单次无水乙醇应用剂量过高。此外,聚多卡醇可应用于治疗无明显引流静脉的Ⅰ型VM和浅表病灶,一期治疗即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治疗安全性。
经皮血管内硬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病变得到控制并逐渐消退,切勿为追求短期内病灶消失,盲目增加药物剂量和短期内重复治疗次数。四肢VM对患儿肢体功能影响较大,临床上应树立控制病变进展、改善症状、最大限度保护患儿肢体外观和功能的治疗理念,通过充分沟通让患儿家长理解,使依从性提高,尽早适度治疗。
综上所述,根据Puig分型选择无水乙醇、泡沫硬化剂或两者联合治疗四肢VM病灶,尤其是复发病灶,可降低患儿和家长治疗恐惧感,减少创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部分病灶联合应用,可降低无水乙醇应用用量,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疗效。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献推荐 | 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治疗儿童体表静脉畸形
文献推荐 | 聚桂醇泡沫硬化术治疗小儿静脉畸形的体会
血管瘤~它需要怎么治?
文献推荐丨硬化疗法及聚桂醇在血管瘤及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正确认识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做好防治!
1根针6分钟烫死癌组织,肿瘤中晚期也别轻言放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