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产高铁列车中华之星夭折记:部长更迭改变命运

图一:“中华之星”列车(资料照片)

图二:如今,等待“中华之星”的只有被拆解的命运。(资料照片)

当携带着日本、法国、德国血统的CRH高速列车正在中国的高速铁路上飞驰之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国产高速列车正在车库里封存,任由灰尘落满全身,等待着被拆解的命运。

2010年,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销售收入160亿元,曾被视为该公司未来发展希望的“中华之星”动车未被包括在内。经过超80万公里的运行之后,死亡已经成为“中华之星”注定的要驶向的终点,同病相怜的不只是这一款,封存的命运在多款国产高速铁路机车上反复上演。

立项 缓解运力的需要

10年之前的2001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接下了“中华之星”总设计师的担子,在当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制造领域,这曾经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只是当时无人想到,这也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

据知情人介绍,早在1992年,铁道部科技司根据高速列车的相关重要部件列出研究课题。随后的“中华之星”研发就是把当时各个科研课题的成果集中进行开发,在当时,包括列车变流系统及其控制技术都是中国企业自己研发的。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乘车难广遭诟病的背景下,研制发展中国的高速铁路成为当时重要议题。“最早提议中国的高速铁路可以追溯到1994年,世界银行那个时候要给中国贷款,连续几次到中国考察高速铁路项目。我们就要求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改善中国铁路运输的问题,当时铁路运输能力不够,急需扩大运力,怎么解决铁路运输问题成为各方集中关注的焦点。”

随即,在1997年前后,铁道部就成立了高速办,即京沪高速铁路办公室,也是在这段时间,铁道部成立了一个京沪铁路技术研究总体组,地点就设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这个总体组成立以后就研究了各种高速铁路的技术问题。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某知名专家告诉记者:“当时京沪高速铁路对列车的技术要求和我们相应设计的技术方案均属世界先进水平。”

研制 万千宠爱于一身

2000年,反复验证研讨之后,研制“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正式在当时的国家计委立项,成为国家项目。2000年下半年,国家计委以2458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并命名为“中华之星”。

“‘中华之星’可以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曾参与“中华之星”项目的梁园博士回忆道,“那时候,‘中华之星’是中国铁路的骄傲,能够参加这个项目是一种荣耀。”为了确保研制成功,发挥体制内部协作机制,协作办大事的特色在“中华之星”的研制上得到完美体现。中国列车制造行业的四大骨干企业都参与了该项目,株洲电力机车厂和大同机车厂分别负责研制一台动力车,长春客车厂负责研制4节拖车,四方机车车辆厂负责研制5节拖车。除上述四家制造企业之外,轨道技术最强的两家著名高等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铁路系统四大科研院所———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四方车辆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都参加了研制工作,“这在当时被称为442,都是中国铁路科研最厉害的单位。”

集团作战的威力显而易见,一年之后,捷报频传。2001年8月,“中华之星”通过了技术设计审查,开始进入试制阶段;2002年9月,“中华之星”动车组在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形铁道试验基地,开始进行列车编组调试;而到了同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冲刺试验达到321.5公里的最高时速,创造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国独立设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至此诞生,并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热点。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傅志寰在现场高兴地跟媒体宣布,中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产高铁列车之殇:以安全名义被质疑终遭弃用
高铁风云——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上)
永别了 生不逢时的中华之星
铁路情缘
一闪而过的“中华之星”:中国高铁的蹒跚前夜
沈阳铁路陈列馆浓缩了沈铁的百年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