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348】以读写推动思辨,以思辨推动读写:《俄狄浦斯王》的思辨读写



整本书阅读:以思辨推动读写,以读写推动思辨

——《俄狄浦斯王》思辨读写实践

余党绪

                           原载《语文学习》2017年11期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堪称伟大的古典悲剧,亚里斯多德称之为最完美的悲剧权威的译本是罗念生的本子。罗先生是著名的希腊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专家,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俄狄浦斯王》的中文译本23000多字,剧情紧凑,语言凝练,充满了命运的拷问和哲理的思辨,比较适合高中生阅读,也便于教学的开展。

《俄狄浦斯王》是我在思辨读写教学中体验与收获比较多的一个案例。我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思辨,写作,最后以一节公开课结束。整个过程体现了以思辨推动读写,以读写推动思辨的理念。

《俄狄浦斯王》叙述的是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为了逃脱“弑父娶母”的诅咒,俄狄浦斯逃避了父母之邦,本以为可借此逃过命运的劫数,却不想坠进了更深的罪孽。悲剧提出了很多哲学上原创性和终极性的问题,黑格尔甚至认为俄狄浦斯是哲学认识的原型和代表,是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阅读这部戏剧,对学生也算是一次思想的播种和精神的洗礼。




 一、在思辨读写中把握“它原本”

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原著的阅读。所有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都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经典阅读,正如温儒敏老师反复强调的那样,要治“不读书的病”。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忠实地把握文本内容,知道“它原本”的样子。我们在原著研读上常常粗枝大叶,在理解上却热衷于花样百出,这样舍本求末,必然得不偿失。

《俄狄浦斯王》有一个著名的谜语,就是“斯芬克斯之谜”。吊诡的是,能猜透“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却猜不透关于自己命运的谜。

其实,作为一部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整个情节就像在猜一个关于俄狄浦斯的谜。他在猜,其他在猜,读者与观众也在猜。这个谜可表达为:

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典型的哲理寓言。人类的一切探索,归根到底是为了认识自己;一部人类文化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这个“猜谜”的剧情,来源于《俄狄浦斯王》首开的追溯法”。戏剧追溯的,就是俄狄浦斯的前世今生;作品追问的,就是俄狄浦斯的罪恶与命运。

“追溯法”使得《俄狄浦斯王》谜团重重,云山雾罩,只有在一番抽丝拨茧、拨云见日的功夫之后,方能理清其人物与情节。正是这种情节与结构的特性,给读写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我的思路是:通过读写活动,推动学生反复阅读、提炼、梳理与推断,达成对“它原本”的把握。

 

1、改倒叙为顺叙

“追溯法”表现在叙述方式上就是倒叙。忒拜城惨遭瘟疫,整个城邦陷入了恐怖与萧条。绝望的人们聚集在王宫前,恳请仁慈贤能的国王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俄狄浦斯王也心急如焚,他说:

“可怜的孩子们,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来意;我了解你们大家的疾苦,可是你们虽然痛苦,我的痛苦却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我的悲痛却同时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

先知特瑞西阿斯说,瘟疫是上天对忒拜城的惩罚,因为忒拜城的前国王死于非命,而真相却一直扑朔迷离,杀人凶手还逍遥法外。要摆脱瘟疫之灾,必须找到那个凶手,让他受到诅咒与惩罚。

剧情就变成了对凶手的追查。随着剧情的一步步展开,真相终于大白,原来追查凶手的人就是凶手。

“倒叙”是一种叙述结构,有助于制造悬念,强化剧场效应,却让因果链条因此而变得迷乱与暧昧;但历史归根到底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只有理清了情节的时间关联,才可能厘清人物的性格逻辑、思想逻辑与命运逻辑。

将故事改为顺叙,剧情简括如下:

 

俄狄浦斯的父亲、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因为害怕神的诅咒而将出生三天的婴儿遗弃;拉伊俄斯的仆人因可怜这个孩子而将他送给了科林斯国王的牧人;科林斯国王收养了这个孩子,称呼他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将要“弑父娶母”之后,决意离开父母之邦,无意间却来到了生身父母的国家。

在一场冲突中杀了人,他不知此人就是他的父亲;接着因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而被拥戴为国王,与前王后结了婚,无意间又犯下了“娶母”之罪。

上天降下瘟疫予以惩罚。俄狄浦斯决心追查凶手,真相大白之后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这个改写的主要用意,是在时间关系的梳理中,发现事件的因果关联,厘清情节的逻辑关系。所谓情节,就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事件的排列与组合;理清情节,就要追溯前因,推导后果,确立因果。艺术中的因果,有理性的,有感情的;有社会的,有个人的;有人性的,也有时代的。因此,构建因果关联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社会、历史、文化与人性的认知与判断过程。

譬如,俄狄浦斯为什么要逃离科林斯?是为了彻底摆脱“弑父娶母”的命运。从这个因果,既可看到俄狄浦斯积极的抗争,却也显示出了这种反抗的悲剧性以及他的认知的盲目性与局限性——他万万没想到,他逃离的,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

再如俄狄浦斯杀死拉伊俄斯。通过细读,可还原当时的场景:在三岔路口,拉伊俄斯仗着人多势众,在“用双尖头的刺棍”杀死俄狄浦斯之际,俄狄浦斯才痛下杀手。这不仅证明了俄狄浦斯“杀父”是无意的,是误杀,而且在法律与道德上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

再如,俄狄浦斯被拥戴为忒拜城国王之后,就合法地迎娶了守寡的伊俄卡斯忒,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窥探人类早期的某些婚俗。

 

2、明线与暗线的转换

剧本的明线是俄狄浦斯追寻凶手,暗线则是俄狄浦斯逃避和反抗命运的故事。明线聚焦的是凶杀案的真相,暗线追问的则是俄狄浦斯的罪孽与无辜。将暗线改为明线的转换性写作,赋予一些情节以新的内涵。以明线看,斯芬克斯及其邪恶的谜语,仅用以显示俄狄浦斯的智慧,为俄狄浦斯荣登王位提供了合理的根据;而以暗线看,斯芬克斯则是一个极好的象征:这个连“我是谁”都不知道的王子,竟然能猜破关于“人”的谜;这个因战胜斯芬克斯而成为忒拜城恩主的人,却将给忒拜带来灭顶之灾。这就是命,这就是命中注定。什么是命运?就是超越了个体的智慧与德行的不可支配的必然性的力量,无论你怎样扑腾,你都在命运的罗网之中。

在转换中,在明线中被忽略的一些因素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譬如,为什么俄狄浦斯会有“弑父娶母”的命运?是谁发出了如此恶毒的诅咒?这就要追溯拉伊俄斯先前的恩将仇报的恶行了。有人说,《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一个父债子还的故事,也不是没有道理。



3、叙述视角的转换

剧本主要以俄狄浦斯的视角展开,过程就是他对真相的追问。他人的旁证,合唱队的歌唱,推动着俄狄浦斯的认知,也推动着观众对真相的了解。

通过先知特瑞西阿斯,他第一次将自己与凶手联系起来;

通过伊俄卡斯忒,他知道了先王拉伊俄斯曾经遭受的诅咒以及他们害死幼儿的罪孽,特别是婴儿脚肿被钉死这个细节,显然给他带来了震动,因为俄狄浦斯这个名字就是肿胀的脚”;

通过科林斯的报信人,他知道了自己只是科林斯国王的养子,是这个报信人当年救了他;

通过牧人(即拉伊俄斯的仆人),他终于将全部事实链条关联起来,“弑父娶母”的正是他自己。

人是以特定的身份与地位参与社会生活的,这决定了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也是有局限的,这也是悲剧产生的因素之一。站在不同的人叙述,故事的面貌差别会很大。比如牧人。是牧人奉命砸伤了俄狄浦斯的双脚,但又怀着恻隐之心,将俄狄浦斯托付给了科林斯国王;是牧人亲眼见证了俄狄浦斯杀死拉伊俄斯。他并不知道这个凶手就是当年遗弃的婴儿,但当今国王是杀害前国王的凶手,他却心知肚明,所以他才坚决离开了宫廷。除此而外,牧人对俄狄浦斯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可以设想,当他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坐实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罪恶时,他该是怎样的惊悚和困惑。

叙述角度的转换,可以填补情节中的很多空白,让松散的情节逻辑变得更加可靠、细密与坚实。在我的教学中,以先知特瑞西阿斯、伊俄卡斯忒的弟弟克瑞翁的角度展开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王后伊俄卡斯忒的视角是最值得关注的。这个为儿子生了儿子的不幸的女人,清楚的知道俄狄浦斯当年被诅咒的隐情,也参与了钉死俄狄浦斯脚踵的勾当。一开始她也坚决追究杀害他前夫的凶手,但后来,当她发现真相越来越残酷的时候,她开始退缩了。以她的口吻叙述这个故事,就有了更多想象与揣摩的空间。

下面是学生在公开课上以伊俄卡斯忒的口吻讲述的故事,限于篇幅,仅截取相关片段——

……多年后,城邦遭受了瘟疫……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这样想下去,一切都会好的,这只不过是谣言罢了,没什么,没什么,我这样告诉自己。这时,报信人来了,他说波吕玻斯已经死了,而且是老死的。俄狄浦斯感觉一阵放心,因为这说明父亲不是他杀死的,诅咒并没有在他身上应验。报信人请求他,请他回去继承王位时,他却一口拒绝了,因为他还恐惧另一半咒语,“娶母”是多么深重的罪孽啊。谁知报信人连忙说,尽请放心,他说波吕玻斯只是他的养父,他的生父在他出生不到三天,就把他的脚跟钉死后扔掉了。我不敢再听了,我告诉俄狄浦斯不要再问下去了,一切我似乎都知道了。

但俄狄浦斯说他一定要追究真相。这时,我的仆人也被找回来了。天哪,他承认他当时发了善心,把快要断气的俄狄浦斯送给了这个报信人。啊,我已经疯了,这么多年的事情就要这样败露了,我真的没脸活在世界上了……天啊,我快疯了,我该怎么办?天啊,我这个人,竟然为我自己生了个丈夫,为我的儿子生了儿女,我哪还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

 

下面摘录一个师生对话的片段——

 

师:有一处“俄狄浦斯”的称呼,不太恰当吧?

1:“把快要断气的俄狄浦斯送给了这个报信人”,这句话中的“俄狄浦斯”不当。俄狄浦斯的名字是科林斯国王给取的,此时此刻,拉伊俄斯心里已经明白,那个婴儿就是俄狄浦斯,但毕竟俄狄浦斯还没最后承认。何况,她怎么好意思在众人面前承认?

师:她明白了事实,但不敢面对事实?

1:随着事态的发展,她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俄狄浦斯应该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她开始阻拦俄狄浦斯的调查,这说明她不敢面对,也很不安,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她个人的幸福和她的地位。这才符合她的心理和性格。

师:你的发言都很准确。刚才我听故事的时候,发现XX同学有一个词用的不恰当,不知道你们听出来没有?她讲到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的时候,用了一个词,我觉得不恰当,各位听出来没有?

2:败露。

师:能解释一下吗?

2:败露,一般指搞阴谋的人,一不小心被人给发现了。

师:对,是阴谋才能用败露。那你能找个词替代吗?

2:水落石出。伊俄卡斯忒之前也被蒙在鼓里,她也是在俄狄浦斯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一点点了解真相的,一开始她并不想故意隐瞒或者歪曲什么。

师:好,“败露”这个词不恰当,应该用“暴露”、“水落石出”、“事实越来越清楚”、“真相越来越显露”这样的词,才合乎剧本的原意。

 

理清戏剧逻辑,还原事件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都容易被表象和自己的价值预设所误导。因此,不能先入为主,而是要尽可能追求与剧中人的“共情”与“共理”,尽可能善待他,理解他;当人性与逻辑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我们再质疑他。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思辨的问题也产生了:

俄狄浦斯担任忒拜国王十年,与伊俄卡斯忒育有四个子女,难道前国王拉伊俄斯的情况,他的死、他的长相品性等,俄狄浦斯都一无所知?

伊俄卡斯忒与俄狄浦斯夫妻相处,难道就没注意到他脚踵上的伤疤?在《奥德赛》中,当奥德修斯回家时,老欧鲁克蕾娅凭他腿脚上的伤疤便认出主人。难道伊俄卡斯忒还不如奥德修斯的老仆?

最暖昧的是,伊俄卡斯忒在真相即将大白于天下时对俄狄浦斯的劝解:

“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的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的生活”。

她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羞耻、矛盾与绝望?




  二、在思辨读写中形成“我认为”

把握了“它原本”,还需形成“我认为”,前者重在把握“内容”,后者重在把握“题旨”。整本书阅读要在对话中达成对文本的分析、判断和评估,形成自己的态度、判断与观点。通俗地说,就是要形成“我认为”。

《俄狄浦斯王》公认的主题是关于命运及反抗。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悲剧的主人公与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他们都是有着强大的个人意志与英雄品质的人物。像俄狄浦斯,他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他自己的一次一次选择和一个一个行为来实现的。俄狄浦斯不是一个认命的人他首先是一个有决断力与行动力的英雄。正如罗念生说:“他之所以遭受苦难,与其说是由于他自身的过失,毋宁说是由于他的美德。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表面看,是命运毁灭了俄狄浦斯,不妨追问一下,命运又是什么呢?在文化讨论的意义上,我们不能将“命运”省事地归结成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而应在理性的层面加以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在我看来,命运本质上就是人类难以突破的局限性。这局限性来自环境,来自生命,来自人性,来自个人,正是这局限造成似乎无可逃遁的悲剧。从俄狄浦斯的命运看,他的悲剧根源于其父的造孽。这象征了出生与成长背景对于人生的影响。俄狄浦斯终身背负着“弑父娶母”的诅咒,与他个人的德行无关,而是因为他不能选择的出生。

人在德行与智慧上的局限,也是悲剧的重要根源。俄狄浦斯的每次选择都经过了仔细的权衡与比较,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与判断。而且,他每次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道德,选择了善。但结果依然是罪恶,是毁灭。如果说俄狄浦斯这样伟大的人物都存在德行与智慧上的缺陷,那么,人类自以为是的美德与理性不是更值得警惕吗?

但人类的伟大正在于对命运的抗争。正如俄狄浦斯,虽然罪不由他而起,他却敢于追索真相,冒着风险也要“认识你自己”,且敢于承担责任,甘于自我放逐。这正是《俄狄浦斯王》所昭示的伟大的人类精神。

在题旨的理解过程中,“思辨读写”依然是个有效的策略。在《俄狄浦斯王》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主题引导下的故事改写”。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主题定位下,其讲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我认为”,我要求他们变换主题来讲述故事,推动学生在情节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与主次、阐释与议论的方向上,做到事实与逻辑的互洽。比如以“追索真相”为主题,所有的情节叙述及其阐释就必须合乎“追随真相”的逻辑。如果在文本事实、人性情理或者社会逻辑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达不成逻辑上的互洽,那么,要么是主题界定有问题,要么是事实及其阐释有缺陷。这个写作过程,逼使学生不断的反思,反复的推敲与思辨,寻找戏剧的事实与其主题的逻辑关联。

下面呈现两篇学生习作的片段,从中可看出事实叙述及阐释的细微差别。

 

关于“勇于担责”: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先知说出“你犯了弑父娶母的罪”,俄狄浦斯就已预感到追查凶手就是飞蛾扑火,但他对真相的热爱与对城邦的道义,还是驱使他冒着生命的风险,继续前行。

俄狄浦斯的内心一定掀起了滔天大浪:这不就是早年在科林斯时神示的内容吗?

王后出场后,道出了“脚肿”的秘密。难道俄狄浦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脚病吗?

王后讲述了先王死亡的场景,那个致命的“三岔口”,天下竟有这样巧合吗?

当报信人指出俄狄浦斯是科林斯国王的养子时,还有什么理由再继续怀疑呢?

倘若为了自保,俄狄浦斯可以在追查的任何一个环节停止,或拖延,或阻碍。尽管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这样的延宕没有实质的意义,但绝大多数凡人,都会因为难以遏制的欲望、恐惧和懦弱,做出逃避的选择。俄狄浦斯没有。俄狄浦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有着凡人的肉身,却做着神一样的壮举。

 

关于“认识自己”: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一个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狮身女妖,坐在忒拜城附近的一座悬崖上,路过的人都必须猜一个谜语,猜不出来就要被她害死,无数人因此而丧生。

什么样的谜语如此刁钻?谜语是这样的: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这是什么动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英雄猜出了谜语,斯芬克斯羞愧难当,跳崖而死。为了感谢俄狄浦斯,忒拜人推举俄狄浦斯做了国王。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这是一个关于我人类自身的谜语,谜底就是“人”。在所有关于“人”的谜语中,“斯芬克斯之谜”是其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个。因为,能够猜透斯芬克斯之谜的英雄俄狄浦斯,却未能猜透他自己的人生之谜。

 

在叙述中阐述的文章,侧重点不同。“担当”的,文章特别强调了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的罪恶中是不自知的,同时又强调俄狄浦斯追凶的主观意愿的良善,是为了让城邦免于毁灭。在主观故意的情况下犯错误,承担责任还容易理解;在不自知或被迫情况下犯错误,要不要承担责任,就存在分歧了。俄狄浦斯完全可“不自知”为自己辩护,并逃避惩罚,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可见俄狄浦斯的英雄气质多么耀眼!

关于“认识自己”,文章以“斯芬克斯之谜”开头,揭示了这个谜语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内涵。俄狄浦斯能猜透“斯芬克斯之谜”,却猜不透自我身世,本身就值得回味。人类不也一样吗?万事万物好像尽在掌握之中,我们似乎能够规划整个世界可对于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的精神与欲望,对于人类复杂的灵魂与心理,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又能把握多少可见“认识自己”之难。



  

三、在思辨读写中体验“如何用”

 整本书阅读,要善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资源、文化资源,当然也包括表达资源。要善于将阅读成果迁移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与表达中,即便像高考写作这样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写作训练,也不妨借用和化用。没有必要将怡情养性与活学活用对立起来,撇开“活学活用”可能包含的投机色彩,倒不失为一种反馈与反刍阅读的有效办法。

《俄狄浦斯王》是表达的资源宝库。在《俄狄浦斯王》的学习中,我的学生以此为资源,写了很多作文。其中一篇是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题目是这样的:

 

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下面是一篇习作的结尾:

……

当我们站在俄狄浦斯的角度上选择时,恐怕我们谁也无法比俄狄浦斯本人做得更好。这早已无关个人的智慧、勇气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长轴上,我们所有的人也不过是一只井蛙,只能仰头不断探索,但永远也无法到达尽头。我们只能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这当然是对的我们应当铭记的是,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或许重要的事恐怕我们穷极一生也发现不了,但我们仍应时时警醒自己作为个体的渺小与局限。

 

下面是公开课上关于此文的对话片段:

 

师:你是怎样这个作文题目俄狄浦斯王关联起来的?

生:俄狄浦斯王很伟大,但毕竟是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缺点,没办法站在上帝的角度看问题,没办法看清现在的决定对十年后影响,这让我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

俄狄浦斯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他出走科林斯,他觉得重要的,这样离开自己的父母免得“弑父娶母”。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们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他这样做,反而是走了他亲生父母,导致了悲剧命运的到来。

师:你的意思是人只能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至于是不是真的重要,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未必能够确定。大家想想“事后诸葛亮”这个俗语,为什么只有到了事后,才能当诸葛亮呢?

生: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被事态所迷惑;只有到了“事后”,远离了事态,才能看清真相。我联想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的人往往放得开,所以他脑子清楚;但如果他也在“局中”,或许也会迷惑。

师:你对这个题目有了新的诠释。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检讨式作文”,譬如我们很自私,很渺小,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柴米油盐当作了重要的事,却忘记了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所以我们总是错过“更重要的事”。样写当然也没错,但似乎不如你的立意新。你看到了人类理性与智慧的可靠性,也看到了理性与智慧的局限性。

 

 

整本书阅读教学,理想的境界是阅读、理解和实践运用的共生与融合。思辨读写策略的价值,在于它着意于为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有效的路径和具体的方法。至于如何开展,还有赖于教师对具体作品的把握与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俄狄浦斯王”简析希腊悲剧精神
“我是谁?”——通过心理游戏了解自我
俄狄浦斯真的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吗?
[【总137】《俄狄浦斯王》:认识你自己
俄狄浦斯的故事
他弑父娶母,最终刺瞎双眼流放他乡||俄狄浦斯王的人生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