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崤 之 战

--晋秦争霸的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前627年,发生于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晋、秦争霸战争,是指晋为独霸中原,并阻止秦东进图霸,而发生在两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

秦,发源于西垂(甘肃天水)的以游牧为主的赢姓氏族,后成为周的附庸;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并封歧及其以西之地,始正式建国。秦发展至秦穆公时,消灭了诸多西方戎族,渐成西方大国。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拘于偏西一隅,急盼向东挺进图霸中原。

晋于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后,遂举行践土之盟并被共推为中原盟主,周襄王派员参加盟会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使晋国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原盟主。对于秦国的东进企图,必然会遭到晋国的强烈阻滞。

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大势之一,是晋、秦两国对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性原则,关乎两国切身利益,不可动摇更不会改变。所以,两国间的诸多战争都是在这个大势下发生的,崤之战也不例外。

为更好掌握崤之战的发生情况,必须对之前的一些社会历史背景作主要摘汇,才能进行综合研析。必要的情况主要有:

①桃林(今潼关)、崤函两关是晋国向西、秦两向东发展的必经战略要地。前659年,秦即率军南下,企图占领该地区,但考虑到北有虞国、南有虢国,实力实在不济,占领后遂撤回。然而,前655年,晋国实施假途灭虢,一举兼并虢、虞两国,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抢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

②前651年晋献公薨,其子夷吾以割让桃林、崤函地区为条件,请求秦穆公发兵护送其回晋国即位成功,却在继位后违背约定不割地。前647年,晋国饥荒求助于秦国。秦国不念旧恶,救济晋国大批粮食;前646年,秦国饥荒向晋求粮,却遭晋国拒绝。以上事件使秦、晋之间的怨恨加深。

③前645年,秦为报上述两事件之仇恨,秦穆公亲率军队攻打晋国,突破晋边防线,向晋国境内推进至韩原(今陕西韩城)与晋军交战,秦军大败晋军,俘获晋惠公。后经惠公姐穆公夫人穆姬力劝,秦穆公放了晋惠公。

④前655年,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穆姬为夫人,结成第一次秦晋之好。韩原之战的交恶持续时间很短,随着晋惠公割地质子,两国又重归于好,秦穆公将女儿怀赢嫁给晋太子圉,结成第二次秦晋之好。第三次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秦穆公复将怀赢嫁给晋文公。所以,待秦于前636年护送晋文公回晋继位后,两国仍能延续秦晋之好的余温一直交善。

⑤前630年,晋国会同秦国围攻对晋怀有二心的郑国。郑国特使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秦国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晋文公念恩情,同时认为攻秦增添西方威胁,不利于称霸中原,没有采纳狐偃的意见攻秦,也单独与郑媾和。即便如此,此事件已让秦晋之好受到减损,也为秦、晋日后交兵种下了因。

带着上述情况,正式进入崤之战的全景之中。

前628年,晋文公和郑文公同年去世,突然的事态变化必然会给相对平静的晋、秦、郑三国关系掀起波澜。

果不其然,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如秦派兵偷袭行里应外合之计,则郑国可灭,秦国东进图霸可走出实质性一步。秦穆公图霸心切,根本听不进蹇叔的忠心相劝,断然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为统帅,领兵偷袭郑国。

秦、郑相距约1500余里,当秦大军行至滑国时,被郑国贩牛商人弦高撞见,机警的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急告,一面假以郑国使者身份犒劳秦国军队。孟明视等人发现郑国已知道偷袭之事,难以取得战争胜利,于是顺手灭了滑国,掳掠大量美女和财物后,班师回国。

晋襄公得知秦国所为后非常愤怒,认为秦在晋即将举行国丧期间,灭了从属于晋的滑国,是对晋国的侮辱,于是,晋襄公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崤。

前面讲到,崤是秦出入东方的必经之关。孟明视等自秦出兵过崤函时,没有遇到任何阻挡,想当然认为回撤时也不会有伏兵,致使再次经过崤时全然放松警惕。于是,当秦国军队全部进入崤关后,晋国军队封住首尾之口,突然发起攻击,秦国军队来不及做任何反应,便已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将被俘。

之后,怀嬴乞晋襄公释放了三名主将,先轸怒而唾襄公;秦穆公素服郊次迎接三名主将,主动承担失败责任,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崤之战的大致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很显然,崤之战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据险设伏”谋略的精心筹划与成功运用,这也是此役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被后世高度称赞、反复借用。

正因崤之战在战术上的简单明了,以及胜败的显而易见,所以,后世之人对崤之战的研析,重点不在于战争本身,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涉战的晋、秦、郑三国,关于此役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的得与失,以此把握在重大事件面前,研析和读懂事件的能力水平。

首先,看一看郑国的分析和决策。

郑国一个不折不扣的中等国家,重要的是地处中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诸侯称霸中原必须要争取的对象。也正因此,郑国立国四百多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不停受到大国的胁迫和蹂践,在夹缝中苟且求得生存。前630年的晋、秦围郑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面对晋、秦合围,郑文公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烛之武一番深刻分析,使战局瞬间发生了转变。其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之意,秦欲东进图霸中原,晋持独霸之意立场坚决,最终的胜负只能靠实力分明。烛之武的分析,抓住了晋、秦相争问题的实质,两国形式上的联合,其实在为己积蓄力量,以期在霸主之争中处于优势。但目前,晋、秦围郑,消灭郑国,从地理位置上讲,最大的受益者是晋国,这样,秦就会越发在与晋争霸中处于劣势。

烛之武鞭辟入里的分析,着实说到了秦穆公心坎里。于是,秦穆公听取了烛之武建议,班师归国,留三将助郑驻戍。

秦国的撤兵,使秦晋之好的基础受到很大破坏,由此导致两国渐行渐远,从合作走向对抗直至变成世仇。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讲,此次撤兵事件就是崤之战暴发的重要导火索。

由此证明,大国和谐小国必殃;中小国家生存的秘诀之一就是不停地挑起大国间的矛盾和斗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烛之武的成功游说,深刻说明一个道理:为争取某种利益,你必须站在双赢、共享的立场上,帮助对手分析利弊,帮助对方化解危机,从而才能为自己找到获救的良方。

以此看郑国的分析和决策,堪称是中小国家谋求生存之道的标范,在历史上也常被称道。

其次,看一看秦国的分析和决策。

秦国是崤之战的挑动方。杞子始作俑、秦穆公决策、孟明视等执行,都是当局者;百里溪和蹇叔是旁观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了。这通过当局者对偷袭郑国的分析和决策可见一斑:

①杞子之谏“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实为监守自盗的偷袭行为。想在春秋之际,礼未崩乐尚在之时岁,这一举动一开始就打上了不义之举、无礼之师的烙印;况且秦之大国袭郑一小国,不行堂堂之师,却偏师一隅行苟且之道,也实在是贻笑世人。在军队行经周朝北门外时,诸多士兵不敬,未按周礼下车徒行。另外,此时晋国国丧未举,孟明视等又顺手将晋之属国滑国消灭,更是反映了秦军的无礼。这些都让秦军处于被动境地。

②根据“超乘者三百乘”记述,按照一乘约一百人,以及不遵守礼节和遵守礼节的人各半的原则,进行简单测算,秦军此次出师,至少也有5万人之多。这么一支庞大的行军队伍,从秦之雍城(今陕西西安)至郑新郑(河南郑州),需长途跋涉一千五百余里,还要想郑人不知以达偷袭的目的,听起来就是很荒唐的事。当局者何至迷到这种程度。

③桃林、崤函两关素以险要著称,此时已被晋牢牢控制。孟明视等率军通过时,竟没有发现一兵一卒驻防,这难道不是奇怪的事吗?即便当时没有驻防军队,但这样的重要关卡,晋军必然会派人监视,秦之大部队通过,晋国必然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试想,这么简单的兵家之事,晋军也不至于弱智到无一所举。由此可见,秦国的弱智是至于此了。

④这一时段,晋国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盟主为时不长,威信、实力等绝对与盟主之名相匹配。秦国发展到秦穆公这一朝,国力确有较大发展,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上升。但实事求是地讲,此时的秦国与晋国还不在一个层面,秦国最多也只是个二等偏上之国,而晋国则是名符其实的一等国家。过早地与晋国摊牌,不利于秦国的韬光养晦。

鉴上,这些分析和决策,只能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东进图霸的意愿太迫切了,以至于利令智昏。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使秦国暂时失去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秦国向东推进的阻力。

第三,看一看晋国的分析和决策。

对于秦军的举动,晋国君臣的认识和分析主要分成两派:一派以先轸为主,认为“纵敌患生,违天不祥”,主张必伐秦师;一派以栾枝为主,认为“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主张不伐秦师。但最终,晋襄公决策伐秦师。站在当时晋国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看,这一决策:

①有气愤用事之嫌。晋文公尚未发丧,民间之说就是尸骨未寒,秦国就消灭同姓国滑国,这是明摆着要破坏秦晋之好,不把晋襄公放在眼里,有乘晋国朝政不稳之际行打劫之实。等等。晋襄公的决策,带有愠而行事的成分。后来,《孙子兵法》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妨把此事作为来源之一。

②有眼光短浅之嫌。晋国主战派定然知道,崤函两关,据险扼要,在此设伏,取胜乃如探囊取物。而晋国正处新老朝政交替之际,利用对秦的胜利,可以提振士气、稳定国势,实现平稳过渡,对于现时是最有利的。然而,这一只看眼前罔顾长远的决策,却将晋国的称霸置于不仅受制于南方的楚国,还将受制于西方的秦国的两面受敌的境地。

③前630年,当秦穆公单方面破坏秦晋合围郑国的盟约而与郑结好,晋文公力排众议,没有继续围攻郑国,也没有与秦国交恶,而是站在更长远的视角,与郑国签订媾和协议,以此稳住郑国保有其向南发展的跳板,又不失秦晋之好的相对稳固,可谓一举多得。相比之下,晋襄公的才智就相形见绌了,这也是晋国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而括之,晋国虽然取得了崤之战的胜利,但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却是得不偿失。崤之战,秦国的损失最为重大,不仅输掉了战争而且打断秦国向东发展的进程。郑国是受益者,晋、秦崤之战之后,不仅解除了暂时的危机,更重要的是成功挑起晋、秦的矛盾,为自己的生存又赢得另一生机。如把视界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崤之战最大的受益者应当算楚国,因为,此役之后,秦、晋交恶,楚国开辟了联秦抗晋,谋求中原霸主的重要途径。

晋、秦交恶,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相互间的战争自此连绵不断。仅就近的来说,《史记·晋世家》记载:“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肴之败,取晋汪以归。四年,秦缪公大兴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肴尸而去。晋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晋伐秦,取新城,报王官役也。”这只是崤之战后果之一斑。

此役,换个角度和思维,研析战争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利于认识战争,更益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水平。后继,可作进一步的尝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为何从秦晋之好走向了决裂?
都说秦晋之好?可厚道秦穆公却摊上无耻晋惠公!
崤之战:秦晋之好断裂,百里奚之子被俘,秦穆公进军中原失败
秦晋之好的本质:明里结盟,暗里争霸
秦晋之好━秦穆公与晋五主
浅谈“秦晋之好”的来源以及晋国灭亡与秦国崛起之间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