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隧之战

麻 隧 之 战

--晋秦争霸的决定性战役      

  麻隧之战,是前578年,发生于晋秦争霸战争中的又一次重要战役。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与晋交恶转而与楚结盟。受秦、楚结盟影响,晋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至麻隧之战前,先后与秦有彭衙之战(前625年)、王官之战(前624年)、河曲之战(前615年)和辅氏之战(前594年)等四次较大战争,晋军虽只一败但也极大地损伤了国势;与楚邲之战(前 597年)的失败,更是使晋在与楚的争霸斗争中越发处于劣势。所以,在晋灵公(前620年-前607年)、晋成公(前606年-前601年)执政期间,晋国霸业中衰,楚国在争霸斗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晋景公于前600年继位,从其执政的业绩看,可算一位很有建树的君主。他的大手笔主要有:

  ①消灭赤狄。前593,派士会消灭了赤狄。赤狄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支狄族部落,与晋国的管辖范围重合度很大,长期对晋构成威胁。因此,士会灭赤狄,消除了狄部落等少数族群的威胁,稳固了国内形势。

  ②拆散齐楚之盟。前589,晋派郄克、栾书、韩厥以兵车八百乘,与鲁、卫、曹等国共伐齐,与齐顷公战于鞍。鞍之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使太子强为质于晋”,齐国自此臣服于晋国,不再与楚结盟。鉴此,鞍之战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拆散齐、楚联盟,消除晋国来自东方的威胁。

  ③联吴制楚。晋利用申公巫臣对楚的仇恨,派其使吴,教吴乘车用兵。自此晋、吴沟通越来越频繁,最后晋、吴结盟,商定共同伐楚。这样吴就成为楚在东方的羁绊,晋成功实施了利用吴牵制楚的战略目标。

  ④拆散秦楚之盟。对秦楚之盟的拆散,晋国是颇费心思。一是前582年,晋景公释放被俘的楚将钟仪归楚,使晋楚紧张关系趋于缓和。二是积极利用宋国华元的斡旋成果,促成第一次弭兵之会,晋、楚虽各有目的,但形式上达成了和解。三是在晋决定攻打秦之前,公开发表了一篇春秋历史上最长的讨伐文告。这篇文告,采取全面叙述晋、秦两国交往历史的形式,告诉楚国,攻打秦国是晋秦两国的历史问题造成的,与楚国无关,致使楚国坐视不管秦、晋的事。

  晋景公执政期间,能够有以上四方面的举措,说他是很有建树的君主绝不为过。晋国的这些举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先稳住楚国,暂时消除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以此能够集中精力攻打秦国。

  麻隧之战的前叙背景大至如此。

  晋景公之后,晋厉公继位(前580年),晋国依然向秦桓公作出和平试探,两君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但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令狐之盟,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情况。(按史料记载,晋厉公是前580年继位,为何上面记述了前581年晋厉公就在位了?这里涉及一个常识,就是君主继位的当年仍用上一任君主的年号,继承后的元年从第二个年头起算)

  前579年秋,秦约白狄攻晋,晋在交刚击败白狄。公元前578年春,晋厉公亲率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夏,晋大夫吕相(魏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秦亦起兵进至泾河以东进行迎战。公元前578年五月,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然后回师。

  麻隧之战,以晋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胜利。至于胜利的原因,可以说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也可以说是以有道胜无道、以有义胜无义,似乎都有道理。不管诸因素孰轻孰重,综合起来分析,可以把麻隧之战定性为:春秋时期最典型、最全面的一次以外交著称的胜利。用今天的话说,麻隧之战就是外交战的胜利。

  在战争实施前,晋国实施的拆散齐楚之盟、联吴制楚和拆散秦楚之盟等实质性举措,实打实是晋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它消除了晋国东、南两个方向上的重大威胁,也同时也达到牵制对手的目的。前述已较祥细,这里不再赘述。重点研析在临战之时,晋国绝秦书所发挥的重要外交作用。

  绝秦书全面回顾了晋、秦相交的发展历史。对此,《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有较详细记述,其大致内容如下:

  晋献公与秦穆公交好,两国戮力同心,结成秦晋之好。献公去世,穆公继续秉持友好政策,在晋国遭受天祸之时,佑惠公回国继位;然惠公背约,致其在韩原之战败于穆公,那是咎由自取。穆公不计前仇,继佑文公成功继位;文公征伐诸侯共同朝秦,报答秦之恩德。郑侵犯秦界,文公帅诸侯围攻郑;然秦却与郑结盟,激怒了诸侯,文公怕伤及秦国而努力安抚诸侯,保证了秦军顺利回国。这是晋国有功于秦国之处。

  文公去世,秦国乘火打劫,侵犯我殽地,攻打我城堡,绝灭我滑国,离散我兄弟,扰乱我同盟,颠覆我国家,襄公无赖,才被迫进行殽之战。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想得到穆公赦免。穆公却与楚结盟准备伐我,只因成王丧命而未成愿。

  秦康公、晋录公继位后,因为秦康公的挑衅,我们不得已在令狐之战中战胜康公;但康公仍然不知悔改,之后相继有河曲之战和辅氏之战,晋国都是被迫而战胜秦国。之后,秦国示好与晋国结盟。但时间不长,景公去世,秦国又违背盟约,邀白狄和楚国攻打晋国。对于秦国的反复无常,狄和楚都讨厌至极并转告于晋;各诸侯国听了你们游说楚国的话,也都义愤填膺。现在,晋国还是想与秦国结好,如果秦国不愿意,晋国也没有办法说服各诸侯国退兵。一切主动权都在秦国呀!

  以上以史实为据的外交文告,让晋在麻隧之战前赢得了诸多方面的主动。

  第一,置秦于不仁不义之地。整个绝秦书,对于晋文公之前秦对晋的恩德,文公已作回报。之后,细数秦在崤之战、辅氏之战、晋秦围郑及令狐之盟等事件中,秦国的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等行为,不折不扣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伪君子的形象,完全置秦于不仁不义之地。

  第二,赢得了诸侯的支持。通观绝秦书,可以这样理解,它在无声中,把众多诸侯国都绑在了道义的战车上,通过诸侯国的言与行来评判秦国的是与非,如“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等。也正因此,晋国赢得了诸侯的支持,达到“诸侯是以睦于晋”的目的。

  第三,赢得了正义之师的名分。师出有名,是春秋时期兵家最看重的追求之一。绝秦书最后引出的结论就是,晋国之所以出师麻隧,不管从历史看还是从当前讲,都是秦国所逼,晋国是出于道义而致师。

  第四,成功蒙蔽了楚国。绝秦书虽未把楚作为议论的主体之一论及,但细研之后,就会发现此篇文告的最大用意之一,就是让楚知道,麻隧之战纯粹是晋、秦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两国处理即可,与楚无关更不需要楚参与处理任何事务。说白了,就是消除楚国对于晋如胜秦之后对楚的不利影响,从而置身于麻隧一战之外,以使晋能够集中精力逐个破击。

  所在,在麻隧之战前,晋国已通过外交方式,赢得了诸多方面的主动。至于正式交战时,据部分史料推测,晋国联军出动兵力约十二万人,秦国兵力约五六万人。所以,此役晋胜秦败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另外,此役双方出动兵马达十八万人左右,应该算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可作这样的简单分析。西周时期,曾发生过“西六师”、“殷八师”或“殷六师和殷八师”征伐某一地区,相对于西周的军事编制,西周王室直属的十四师总兵力也不过四万人左右而已,即使加上随军作战的诸侯国军队,也就数万兵力。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军出动战车七百乘,按当时战车编制也就五万余人。所以说,此役总兵力达到十八万之多,绝对算是规模较大的战役了。

  也正因为规模巨大,所以对战败方秦国来讲重创至深。秦国自此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西方威胁解除,从此便可全力对楚,于是就有了三年后在晋楚鄢陵之战的胜利,继而完成“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也为晋悼公时期晋国的进一步霸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晋秦麻隧之战(二)
春秋战争史——鄢陵之战(7400字)
秦国麻隧之战的失败告诉我们,斗争要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如果此诸侯国延续到战国,秦国还能统一吗
揭秘:秦国为什么会和晋国决裂,转而和楚国联手呢?
春秋时期之晋秦麻隧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