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旧体诗词的押韵问题
(转摘)关于旧体诗词的押韵问题
今人作旧体诗词,往往会引起如何用韵的争论。现在通行的办法是:“各行其好”。各行其好,并不影响旧体诗词的创作和欣赏。其实,诗的用韵,历来都是在微妙地发生变化的,因为汉字的某些字音,随着时代的推移就在发生变化。现在,人们已读不出“一东”“二东”、“三江”“七阳”之韵部区别。所以,今人作旧体诗词实行的是多轨制,并得到承认。
晚唐,杜牧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唐韵,纷属文韵,魂、村属魂韵。文韵和魂韵属邻韵关系。这说明,起句押韵可押邻韵。
中间也可押邻韵:
晚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在唐韵,笙为庚韵,情、营、声为清韵。也就是说,在平水韵之前,诗就可押邻韵,因此平水韵才有理由将广韵之206部合并为106部。但这时的韵实际上还可以合并,于是出现了词韵。(后人归纳为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相当于分开的47部)。
在1947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推出了一部《诗韵新编》,分四声18部,相当于旧诗韵的分法72部,也比平水韵为少。但旧体诗词的押韵是不分阴阳平的,以三声论,只有54部,跟词韵差不多。现在的新声韵,就是在此书重新整理的基础上实行的。
这不是人为的划分,这完全是语音的变化使然。因此,有的人以词韵入诗、以新声韵入诗,是完全合理的。
近日,在古韵飘香上有这样一首诗:
律 初秋感怀 (新韵)
秋立春城外, 披衣望雁行。
滇池聆暮鼓, 古寺觅禅音。
煮酒唐诗律, 读书孔子经。
金风传问候, 句句总关情。
我认为还不错,加了精。却惹来了这样的批评:
“哈哈,你当然赞成,因为你根本就不识韵。有什么样的版言主就有什么样的“精华”!你也不怕别人笑掉大牙!!!我就来一首你不喜欢的,看你又能如何?”
七律? 红袖八年记
清心寂寞寄红门,诗读经人助笔痕。
杯酒春风问桃李,八年苦雨洗乾坤。
网间日月留追忆,手上文章作宦存。
身贴零花如印落,无声随水听谁言。
我说,这首诗的用韵为“十三元”,但它只是标准的平水韵,如果用更早的广韵要求,坤属魂韵,其他属元韵,仍出韵。你不能以你喜欢用的平水韵来评判别人的对与否。事实上,从宋人作词始,人们就将“十三元”的韵一分为二,各归别部,因为它们的读音并不互押,如坤与言。当然,有人一定要如此互押,因古人曾经如此过,别人也不应该反对。因此,我以版主的身份,主张多轨制,只要诗的内容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好诗,韵却不求一律。最后,我把曾经在网上发过的关于平仄韵的一点意见附后。
从有诗开始,韵就如影随形,因此可以说韵是跟随诗的产生不自觉地同时发生的。平仄也是汉字古已有之的,只是当人们自觉地运用它的时候,则是比韵的运用晚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到了南朝沈约发现了汉字四声的时候。平仄有规律地用在诗里,则又是到了唐代的近体诗的出现。而韵书,把汉字语音划出韵部与平仄归属,只是比唐略早一点的隋朝,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自此,历代凡作近体诗,在汉字的运用上平仄是不可改变的,韵则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自隋韵、唐韵、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都有合并,有分化。相对来讲,韵的变化不影响近体诗的传承,而平仄的变化则会影响近体诗的规范,使人觉得大不协调,与历代的诗发生了断裂。所以,历代的诗,韵的变化较大,而平仄字的使用则几乎是不变的。词比诗自由,词韵比诗韵宽得多,宽得多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而是到词产生的时候汉语语音的实际就是如此,因为它不存在传承问题,于是用在词上的韵就与诗韵大大不同。但词的用字平仄,仍然是沿诗的用字平仄范围,并没有新的一套。后人只要写诗不是为了“应制”和显示学问,以词韵入诗的就比较多起来,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证明韵可变而平仄不能变的道理。
因此,近代所出现的新诗韵,同样可用于旧体诗词,这就叫“把韵放宽”。放宽,历代都存在。而用普通话的平仄写近体诗,则无论它如何规范完整并科学,它所造成的结果都是使近体诗的传承来一个断裂,重新开始,这就是它无法推广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填词合律很容易
诗韵和词韵(陈汉冕)
浅说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
【近体诗如何规范押韵】
吴世昌:略谈诗词用韵
新人学填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