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京上野的一天

  东京上野的一天
 
王凡夫   2006-07-17
 
 
一、东京国立博物馆
近日,我和几个朋友去上野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票价分成人价和学生价两种。二者差别还不小,成人价500日元,学生价130元。我们暂无学生证,但护照签证页上注有留学生身份,于是很顺利地享受了学生价。不过,让我们有点惊讶的是,售票员卖票时好象并不关心我们的护照是否注有学生身份,甚至都没有对我们的护照一一检查---显然她对游客所言十分信任。这种相互作用的社会诚信度实在让我们感叹不已。
 

博物馆馆藏很丰富,不仅囊括了从日本最原始的绳文时代开始一直到近代的收藏,也藏有来自西欧各地区的文物。我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具来自三千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和差不多同时期的一封来自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书信。此外还有一些泥质书本、各类陶器、武器等文物。
 
日本本土历史文化的展品是按其历史时代顺序一一列出。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对日本从旧时器时代至古坟时代(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7世纪左右)的文物没看出多少兴趣来,窃以为没有中国三星堆、商周时代的文物震撼人心。但是,从古坟时代以后,即飞鸟时代开始(公元7世纪左右)的有关佛教文物的收藏却令人眼界大开。这里七世纪以后的佛像大大小小近百尊。它们姿态各异,表情生动,体现出当时制作工匠的高超技艺。藏品中除了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8世纪)日本朝廷重臣家中供奉的佛像外,还有相当数量来自中国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如来及观音坐像和立像。有些佛像十分高大,体型约有普通人两倍。有些佛像小巧玲珑,甚至不及手掌大小。但是无论大小,佛像面部表情都十分到位,姿态舒展得体。艺术作品中关于眼睛部位的创作是尤其富有难度的。但那些古时的工匠却能将佛的双眼雕刻得如此准确精致,使它们显出超凡脱俗的沉静和玄思,以至于在今天仍然向世人传递着超于三界外的魅力。
 
佛教最初传入日本约在六世纪,经朝鲜半岛(时为百济)和中国传入。如同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一样,佛教在日本得到统治者承认后开始迅速传播,因此名公望族家中皆供有佛像。七世纪初,佛教文化因在日本统治者大力推广而形成了一股强盛的文化形态,即飞鸟文化。该名是因日本奈良南部飞鸟城而得名。飞鸟城是当时日本的都城,由于佛教兴盛,因此该城及周围地区佛教寺庙和各种雕刻绘画艺术迅速发展。其中很多寺庙也深受中国北魏至隋唐的文化影响。
 
说到隋唐,我不得不承认(尽管这已是老生常谈),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实在太深太深。徘徊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展品中,我倒觉得似乎在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那些与隋唐同期的日本家庭日常器具的图案花绘,如铜镜、瓷器、女人用的装饰等等,在中国人眼里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有的展品表面还刻有汉字。如果不仔细辨认,单从花纹图样上并不容易判断一件器具究竟是哪国的东西。就说其中两面铜镜吧,从旁边解说词中可以得知一为唐镜,一为和镜。但是两面镜子的画面花纹图样虽内容不同,但均饱满丰富,均充满着富丽堂皇的盛唐气象。那舒展的花枝和肥硕的花鸟仿佛一阵阵拍岸的惊涛,强烈地冲击着我的灵魂,使我一度产生梦境般的眩晕:我此时的脚下是否就是那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唐时大地……
 
在日本书画展厅里,我觉得仿佛在参观一场中国古书画展。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影响力之大,从这些具有相当功力的书画作品中再次得到了极好证明。有的书法作品是一笔工整的蝇头小楷,内容则是中国古文。有的是潇洒的行草,丝毫不逊于我们的祖先,内容有的则是唐诗里的名句。有一副书画作品吸引了我,其中书法内容为《兰亭序》的开头部分,画作内容为兰亭一聚的场面,很有魏晋时期的清淡无拘的意境。
 
就在我流连于这副以兰亭为题材、却出自日本古人之手的画作时,我注意到旁边有一位日本老先生,也在认真观赏,口中念念有词。他身边还有一位象是他学生或是他孙女的年轻人,听着老者的讲述不断点头。他们一幅幅看过来,其认真劲儿丝毫不比我差。我猜他们应该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便指着《兰亭序》上的文字问他们出处。果然不出所料,老者毫不迟疑地用稍嫌生硬的汉语说出了三个字:兰亭序。
 
走出博物馆,望望头顶的蓝天,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我似乎刚刚结束了对千古时空的一次穿越,此刻竟恍惚隔世。我看了看门口的留言册,突然有了留言的冲动---澎湃的心情此时只有一句话---中日两国没有理由成为陌生人。
 

 
二、上野西洋美术馆
出博物馆不远,就看见附近还有一所西洋美术馆。票价略高,大家都有些犹豫。但我们觉得机会实在难得,“既来之,则安之”。于是艺术的魅力最终战胜了金钱的诱惑。
 
未料售票员一句话让我们刹那间有了“大悲大喜”的感受:今日免费参观。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究竟是我们取经般的诚意打动了艺术之神,还是恰好说明了艺术无价的真谛?
 
美术馆那天收藏非常丰富,共收有罗丹雕塑原作20多件,有《地狱之门》、《思想者》、《永远的春》、《巴尔扎克》等等,都是普通情况下不能轻易欣赏到的原作!此外,还展出了能够体现世界画派演变历史的画作,传统画派、经院画派、印象派、包括立体派和野兽派等派别的二十世界新画派。这么多名作,这么齐全的画派汇聚一堂,实在少见,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而感性的人类心路历程,生动地展现出艺术流派不断涌现的进程,使人强烈感受到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们在艺术道路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执着精神。
 
不过,看过传统画派的求真写实,看过印象派的光和色彩的变幻,二十世纪的新画派画作大部分仍然让我难以接受。传统画派的艺术家们的技艺是那样纯熟,使画布上每一件东西都充满了绝对的质感。晶莹剔透的葡萄,柔软温润的皮毛,刚毅并专横的眼神,孩子吹出的肥皂泡……,其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不忍挪移。印象派则赋予观者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呈现给观者一片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的世界。莫奈的《树林》把人带入一个幽深静谧的树丛。耳边的微风“沙沙”地拂过茂密的枝叶,脚下的落叶在温柔吟唱;树丛深处仍是树丛,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尽头的树丛。再看那一幅关于农田题材的画作,登时换作另一片天地。丰收的喜悦奢侈地洋溢在整个画布上,甚至还溢了出来,漫布在观画者周围的空间。处处流淌着醉人的金黄,此时此刻的空气里也仿佛浸透着油油的麦香和土地特有的芬芳。这些饱蘸了灿烂的生命力和人间希望的图画啊,令人沉醉!它们的创造者们应该得到永远的尊敬!
 
但是二十世纪诸多画派呢?也许是道行尚浅,不过我对它们中的大部分实在没有什么兴趣。它们将个性和超越发挥到极致,有的作品甚至与涂鸦别无二致。有幅名为《黑流》的作品,简直象是一只脚掌沾满了墨的疯鹅在画布上进行了一番折腾后的结果。我觉得,艺术作品诚然是应该做到尽情创新、不断拓展想象空间,但艺术家头脑中还是应该有个基本前提性的概念,那就是每个观画者始终是人;而作为正常人,就一定有一个基本甚至是固定的审美观。离开了这个概念而作任何所谓艺术上的发挥,得到的只能是大众的不解和冷漠。艺术终究要为大众而存在。
 
有人也许会说,印象派的诞生之始也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否可以说明人们的审美观是可以随着时代前进和艺术家们的匠心引导而改变的呢?是否凭此就可以作结论,在某些时候,大众观点和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呢?是否可以说这些看起来近似涂鸦的作品其实已经超越了时代,其价值远不能为今天的人们理解呢?
 
我认为,大众观点和思维的局限性一直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每个时代杰出人物的引领,,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人物,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观的确也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和艺术家们的匠心引导而改变。但这一点并不能藉大多数人不接受眼前这些现代派艺术这一事实来说明,更不能够与印象派的命运变化相提并论。因为印象派的画作并未从根本意义上颠覆人们的正常审美观,而是在正常审美观的房屋里从与传统美术精神不同的另一扇窗口窥探到世界的另一种美丽,而不是将这房屋拆掉重建。至于那些近似于涂鸦的作品是否已经超越了时代,是否能因为其价值远不能为今天的人们理解就可以断定他们将在未来受到未来地球人的欢迎,本人对美术知之尚浅,其答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飞快流去,就在我们即将离去时,欣赏罗丹的青铜作品时,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如何判别这些作品是原作、是真品呢?我带着这个疑问看完了罗丹的全部作品,却正巧在门口一张桌子上看见有两本画册。我于是与桌旁的一位看似工作人员的日本人试着攀谈,没想到她英文竟然很好(日本人英文水平普遍偏低)。仔细一聊,才知她是该馆的艺术顾问,今天在这里是要进行一项以高中生为对象的个人艺术修养的调查。她听说我来自中国,便高兴地说起她在中国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去中国开会,结识了不少中国的同行,并向我介绍在中国哪些馆藏有代表中国当今艺术流派的作品,等等。我趁势向她请教我心中的疑问,果然顺利地得到了答案。原来,罗丹去世后,法国政府规定从其原来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模子中制成的头十二件作品皆为真品,算是原作,而从第十三件作品开始以后的东西皆属仿制,也就是被划为赝品之列了。我没有再追问为什么以十二划界,但我猜想这是否与西方人忌讳13这件事有关呢?
 
疑问得到解答,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我们离开美术馆时已将近五点,天色略呈昏暗。由于雨季的缘故,刚才还晴朗的天空此时积聚着些乌云,显得多少有些压抑。然而,就在美术馆门口露天处,罗丹的一尊充满了张力的《赫拉克利斯》像为我“驱散”了乌云。这位希腊的神祗健美的身躯上下鼓涨着遒劲的肌肉,双脚稳稳蹬着一块冷峻的岩石,双臂大张,一只饱满的战弓犹如一面鼓涨的风帆在他胸前绽开。他专注地瞄准着他要猎获的对象,无形的利箭随时都会流星般射出。我突然觉得,他就是古往今来所有真正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化身:专注、执着、富有力量。是的,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这样一个前赴后继的特殊群体---不断为我们开启并擦拭着心灵的窗户,使我们并不算轻松的生活和这个充满着竞争的世界不再乏味,不再庸俗。
 
 
三、“农贸市场一条街”
离开了充满阳春白雪味道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我们来到附近颇有名气的一条低价商品街。据几天前曾遇到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讲,这条有点类似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价格较便宜。街的日本名字不容易记,我于是干脆叫它“上野农贸市场”。
 
街不算宽,加上人多,显得格外拥挤,几乎是摩肩接踵。我们一步步随着人潮挪动脚步时,头顶上方不时有列车从上面呼啸而过。这副景象与近在咫尺的上野公园以及高档服装店形成极大反差。在这里,没有时尚与唯美,有的是各类海产品的腥气和嘈杂的叫卖声;没有罗丹和印象派,有的是期盼的小贩和挑剔的顾客;没有阳春白雪,有的是下里巴人。 

街道虽拥挤,可是货物摆放得挺有规律。一边是食品,另一边是生活用品。我们着重看食品这一侧,发现价格确实比外面便宜。比如富士苹果,同样大小和新鲜程度的苹果在超市里要可能卖到近二百日元一个,在这里400日元可以买五个。于是我们二话没说就一人抢了一口袋水果在手。
 
人潮汹涌,我们无心恋战,拿了想要的东西急急往外走。一路上,此起彼伏的吆喝肆无忌惮地灌入双耳。听久了,居然听懂了其中一句,大致相当于国内小贩常喊的:便宜啦,便宜啦!虽语言不同,但语气和神情极其相似。他们中间很多男人头上扎着一条白毛巾,让我想起《阿信》、《聪明的一休》中某些人物形象。他们有的赤着足,挥着满是老茧的手招呼着顾客。如果顾客最后并不打算买他们的东西,他们便将眼光投到下一位脸上,耐心等待着真正的买家。然而,就在他们依然平和、没有怨恨的眼神中,我还是读到了一点并不易被觉察的失望和对生计的焦虑。看来,普天下劳动人民的面对生活时的心情几乎是一样的。
(完)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中日关系,我现在感觉象是日本在明,我在暗,因为众所周知,日本拥有非常丰富的研究中国的各种研究成果,甚至咱们要想了解中国的过去一些情况,从经济,科技到文化,历史 有些都只能去日本查资料。日本的中国通之多就不用说了吧,但是中国了解日本么?在我看来,几乎是空白! 前些天看了一个长期居住与日本的一个国人写的介绍日本的文章,才知道了日本的一丁点的情况:比如,日本国内的人民分裂也挺严重,历史上的小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当今日本民众的普遍心态在国人看来是如此之不可思议,对中日战争的看法也是令人意外,等等,中国一直说美国民众自大,从来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其实咱们何尝不也是呢。

博主回复
甚赞你的看法,我到日本亦有同感。日本人比较务实,社会风气正派。在学术上,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虽然也存在不足之处,但其基本态度仍是严谨、细致、且有持续性。我在筑波大学图书馆里看到中国史料、文学作品明显多于其他国家,甚至还发现了在国内见不到的文革时代各类书籍。你说的现象并不新鲜,记得几年前韩国人曾自豪地说,今天的儒学不在中国,而在韩国。日本人虽没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但其了解中国确实远比我们了解他们多。我们一提起日本似乎就只想到抗战。历史是不应回避的,但历史绝不仅仅是抗战。在我看来,两国之间的交流远远不够,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我认为,在中日民族抵触情绪的问题上,日本普通百姓充当了其政府的牺牲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游学丨2019年日本秋季东京特展赏枫之旅(11.6—11.12)
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版画展
十大东京旅游必去景点---上野公园最强攻略
东京旅游景点推荐
2018东京亲子跨年自由行|ki妈亲子游系列之日本上篇
这是一份东京美术馆地图指南!艺术和建筑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