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 CSCO 年会随想


         

2017 CSCO年会落下帷幕了,2万人的盛会,不仅是学术盛宴,也是社交平台,我们学习了肿瘤领域的热点讯息,看到了对未知地带的探索;公司也展示着自身产品和未来的研发管线,业界朋友们也一起分析行业,交流心得,预测未来。


每次CSCO开会前,总是让你有一点期待;而开会后,又常常让你有一些感慨。


关于年会

学术氛围更浓烈了。组委会严格控制专场会数量,不为了开会而开会,数量精简了,讲题自然也就去芜存菁了,领域前沿热点和规范化治疗推广并举,并且更加关注肿瘤的科研前线;而CSCO和国际各大协会的联合专场( 如CSCO-ASCO专场、CSCO-ESMO专场、CSCO-AACR专场等 ),绝对是区别于同规格国内学术年会的最大亮点,质量高,数量多。今年的外籍讲者多达100多人,其中包括了各大协会前任或现任主席这样的大咖,几乎真正实现了国内外同步;检测和诊断公司异军突起,声势几乎和医药公司分庭抗礼,肿瘤领域的商业市场在迅速扩容,玩家已不再仅限于医药公司和医生,检测公司、大数据、人工智能( AI ) 都逐步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


商业氛围也浓烈了。由于会前遇到的波折,厦门市政府临时通知原定的会议地点: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承接政府接待任务而不闭馆,因此会议整体搬迁至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场地小了,挤了,但对厂家而言,也许是因祸得福,每年备受冷落的展馆区在今年终于有了人气,精心准备的展台吸引了不少医生驻足和参观,虽然投入不斐,但想必厂家也觉得心甘情愿和物有所值了。学术和商业本就不冲突,学术和商业力量的融合,将驱动肿瘤诊疗更快地进步和发展。


最后为CSCO组委会点赞,在短短一周时间内调整好了整体布局和会议安排,最后呈现出的效果超乎想象,很棒。


关于开幕式

今年是CSCO里程碑的20周年,因为各领域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的努力,CSCO从小到大,成为中国肿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隆重推出的系列视频:时间的记忆,印证了“传承创新,携手同行”的主题,如今不苟言笑的大咖们,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20年的坚持和探索,让中国的肿瘤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患者也逐渐从一年朋友变成了N年朋友!为前辈们点赞!

 

开幕式上,备受敬仰的老学者:吴孟超、孙燕、廖美玲、管忠震教授荣获“CSCO终身成就奖”,他们是中国肿瘤的开创者和先行者,为4位大家点赞!不知为何想到了储大同教授,CSCO创始人和第一代主任委员,虽然他离开了,但是储教授的学识、人品和贡献都值得我们深深缅怀。


关于学术会议

曾经的宠儿——靶向治疗风光不再。很容易理解,靶向治疗经过近些年密集的医学教育,无论是MOA、检测方法、临床数据还是AE管理,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例如奥昔替尼和阿法替尼,几乎刚上市就成为“老”药了,这个“老”并不是指专利保护期限,或者品牌生命周期阶段,而是因为他们给谁用、怎么用、何时用、用多久,都已通过前几年的CSCO盖棺定论,产品定位早已在医生心中明确固化。这也为未来即将上市的产品们打了一针预防针,如今的竞争,不仅激烈了,而且提前了。中国的医生教育再也不能以上市或围上市期开展了,而是要紧跟Global节奏,以美国时间为准。

 

免疫还是很热,各个会场人潮涌动,充分证明了大家的热情和期待,有理由相信明年O药和K药的上市之路虽然会曲折,但一定会是光明的。去年,大多数医生对于I-O仍是一知半解的,会议内容侧重于展示临床数据,点到为止。经过短短一年时间,显然今年,医生们对于I-O有了更深刻的认知,Topic更多地聚焦在MOA、I-O治疗特性,Biomarker检测之争、I-O联合治疗和I-O的耐药机制等。未来O药、K药、A药和D药的治疗版图也渐渐清晰。其中原因,应该是很多专家参与了更多的临床研究,积累了更多的临床经验,对I-O治疗从不确定转变成了认可。

 

今年最流行的图应该是下图(个人看到在3个会场出现),发表于Nature上的实体肿瘤免疫表型的归类,将实体肿瘤分为热肿瘤:炎症型,冷肿瘤:沙漠型、豁免型。不同类型解释了I-O治疗的应答和疗效差异,以及后续的治疗策略。 



Biomarker之争陷入了白热化,O药、K药和A药都推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选择PD-L1表达、TMB还是其他如免疫表型?这些Biomarker选择的人群特征是什么,究竟是重合还是分离?从目前的发现而言,PD-L1高表达和高TMB的人群似乎并不重合。而免疫表型如何界定,至今仍然只是纸上谈兵,Biomarker极大地影响着各药的商业推广模式和竞争模式。个人目前相对更看好TMB的未来,首先从科学性角度:TMB 能够预测不同种类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的疗效,而且趋势一致;TMB理论上肿瘤异质性的风险要比PD-L1检测小。另外从商业性角度:TMB仅需要通用的NGS平台即可实现广谱的检测,具备临床实际操作性,并且几乎所有的诊断公司都偏爱NGS,因为NGS赚钱啊。

 

I-O联合治疗,联合CTLA-4还是化疗? 目前现状是O药和D药联合CTLA-4,因为BMS和AZ有CTLA-4,而K药和A药联合化疗。联合CTLA-4可以激活更多T细胞,使之发挥抗肿瘤效应;而联合化疗,可以利用化疗的细胞毒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类似于肿瘤疫苗,激活T细胞。到底联合CTLA-4还是化疗更优,我们还要静待更多的临床研究的证据。至于联合靶向治疗,目前不容乐观,一方面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可能会引起某些毒性的叠加,如间质性肺炎在两者联合时会增加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另一方面,T细胞功能往往与很多激酶的活性密切相关,靶向治疗是激酶抑制剂,可能会影响到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I-O的耐药机制,其实大多数的研究已经告知,不经biomarker筛选的话,I-O治疗实体瘤的ORR基本在20%左右,说明I-O的耐药大部分是原发性耐药,抗肿瘤免疫循环的任何一环的功能缺失或改变,都将会导致耐药。这与靶向治疗高达60%-70%左右的ORR不同,而靶向治疗更多的是继发性耐药。因此,对于I-O治疗,克服原发性耐药的治疗策略也是未来研究的焦点。

 

肿瘤检测也很热。液体活检是组织学活检的有效补充,ctDNA、CTC技术和NGS检测方法,虽然目前的液体活检存在着诸多瓶颈:至今CFDA仍只批准用于科研使用;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NGS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NGS解读标准和分析人员缺失等。但液体活检印证了诊断行业的发展趋势:从有创到低创甚至无创,从单一项目检测到通用型平台,从静态到动态监测。更何况,目前检测公司是风投的宠儿,钱多,钱很多,而且CFDA对于检测技术的审批相对药品,无论是难度还是周期都要简单很多。检测公司和药厂的有机融合,也会实现1 1>2的共赢,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一些公司已经在尝试探索创新的合作模式,如AZ和燃石、药明康德等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版真实世界研究指南。吴一龙教授从多维度介绍了RCT和RWS的区别(数据记录范围,研究对象,结局测量,偏倚等),RCT毕竟只能解答部分临床问题,但RWS更加贴近医生的实际临床工作,更何况,中国拥有丰富的患者人群,但因为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维度的缺失,只能作为RWD:真实世界数据,而不能上升到RWE:真实世界证据。中国版真实世界研究指南通过界定相关性、真实性和可溯源性的标准,力求让中国医生真正用好大数据,最终指导临床实践。



CSCO 上一个20年,是中国肿瘤领域迅速崛起的缩影;下一个20年,真的很期待更多的精彩和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价抗癌药,免疫治疗药物(PD-1)到底获益有多大?
2021 CSCO:肿瘤精准医疗热点是什么?
免疫疗法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这10个问题先搞清楚!
癌症免疫治疗如此烧钱!每月要上万元,获益到底有多大?
中国首个NGS检测试剂盒获批,速速学习基因精准治疗,不然你就out了
无痛地检测肺癌基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