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日会】吴一龙教授生日快乐!


近日,院党委耿庆山书记、纪委严晋书记带领党办吕惠敏主任、工会王铠副主席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医院肿瘤中心,为吴一龙教授组织了一个温暖的生日会。





座谈会上,严晋书记简单介绍了院工会为先进职工(代表)举办生日会的活动情况,希望通过温暖省医系列活动,努力打造一个有态度又有温暖的医院,鼓励和宣传优秀职工的先进事迹,向广大职工转达正能量。


耿庆山书记首先代表院党委衷心祝愿吴一龙教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对吴一龙教授带领的肺癌研究所专家团队为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肿瘤中心年轻人能够继续发扬一龙教授的精神,不仅在医疗技术的传承,关键还要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要有忧患意识,而且要付诸行动,争取再创辉煌!


吴一龙教授对医院为他组织这场温馨的生日会表示了感谢,希望肺研所团队各位同事按照耿书记的讲话要求,继承和发扬科室优秀的文化,努力打造优秀的学科团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链接】

吴一龙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GGH)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

肺癌专业委员会(CSLC)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会长

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主席

第五届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ICSTS)会长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医学部主任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理事会(BOD)核心成员,国际分期委员会前任委员

欧洲肿瘤学会(ESMO)中国区总代表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FACO)主席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事务部前委员,国内外多家中英文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

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杰出科学奖、吴杨奖获得者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




吴一龙教授多次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和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获聘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名誉所长、顾问或教授。是国际上有影响的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Mediline收录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临床肿瘤学》、《自然·遗传学》等杂志发表的文章。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了22本著作。是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年《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规范性诊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

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得科学技术奖项11项,其中: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吴一龙教授自1982年起,30年如一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一直工作在肿瘤学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


救死扶伤、仁心仁术,与死神拼抢患者生命

在临床上,经吴一龙医生诊治的病人治愈率高、存活期长是不争的事实。吴一龙医生从不放松临床实践,每周至少有两天的时间在手术台边度过。手术日连轴转,从早上8点一直要进行到下午6、7点多才结束。每台手术结束后,吴一龙医生都会拿出手机:“手术顺利,别担心!”一条短信发给在外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属,安抚家属焦虑等待的心。这种细致入微的作风感动了许多病人。


善良博爱、任劳任怨,以“关注患者的生命”为己任

吴一龙医生善良、博爱,与他接触过的患者,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不管病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吴一龙医生均一视同仁,将病人当亲人。尽管工作繁忙,他每周三开放给普通老百姓的门诊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当他了解到挂他的号要等好几周时,他便不断地延长自己的门诊时间,尽量满足外地远道而来的患者。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2-3时是家常便饭,而且不管是多累多晚,他都笑眯眯地听,不厌其烦地解释。匆匆吞下几块巧克力后,接踵而至的就是40多个病人的大查房、多学科云集的病例大讨论、肺研所的读书报告会……


医术精湛、品德高尚,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从2004年开始,吴一龙教授被聘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10年来领衔出色地完成了3位国家级领导人、10多位省部级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保证了他们的健康恢复和重返工作岗位,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荣获了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让病人有药可吃,也吃得起“天价药” 

2004年进行的EGFR突变研究,成为我国肺癌转化性研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吴一龙医生近10年倾力攻关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改变了肿瘤治疗策略。但这项让全球肺癌患者获益的成果,却因药费高昂,而让国内很多患者望而却步。为了让广大肺癌患者吃得起“天价药”,经过多年努力,2010年促成了进入广州市医保覆盖,试点成功后2011年底正式纳入公费医疗。这个惠民的项目——“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获得了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科研成果及获奖成果:

1) “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研究成果获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 “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模式的建立和推广”获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3)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4) “中国肺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和分子分型体系的建立”获201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5)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肺癌标本库的建立”获201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6)  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生存率的系列研究. 2001年度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7)  肿瘤临床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效益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8)“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0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排名第二)。

 

专利证书

1) 2016年发明专利:检测肺癌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及试剂盒。

2)  2015年发明专利:检测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谱的方法及试剂盒与应用。

3) 2014年发明专利:检测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谱的方法及试剂盒与应用.吴一龙, 苏健, 张绪超, 安社娟, 钟文昭.专利授权号ZL201310284388.X 证书号第1427466广东省人民医院

4) 2014年实用新型专利:胸腔微创手术灯块、单灯装置和双灯装置.林欢, 吴一龙.专利授权号ZL201320678693.3 证书号第3510500      广东省人民医院

5) 2011年实用新型专利:一种CT引导下穿刺的定位仪。陈华军吴一龙。专利号:ZL201120131337.8 专利证书号:第2026811

6) 2011年实用新型专利:一种CT引导下穿刺的固定器。陈华军吴一龙。专利号:ZL201120131336.3 专利证书号:第2037252

 

其他获奖、荣誉称号:


2015年获得第十六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2015年荣获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突出贡献奖的“Paul Bunn科学奖

2014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13年获得“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

2013年被广东省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获得“2011-2012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证书”称号

2012年获得广东省科技“丁颖科学奖”

2011 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荣获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传播奖”三等奖

2005年荣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医师奖”

2004年荣获中山医学院“杰出校友”称号

2004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3年荣获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荣获广东省个人三等功


热烈祝贺(链接):吴一龙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事迹简介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是在广东省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1月成立。2008年5月广东省编办发文正式成立“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现由肺一科、肺二科、肺三科、肺四科、胸外科、胸部肿瘤科、放射治疗科、生物统计室、信息中心、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包括生物材料库和华南临床基因检测中心)、《循证医学》杂志社及临床药理基地等多个临床与科研科室组成。研究所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全方位进行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服务和转化性研究。


学科带头人及成果、人力资源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原所长由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担任。团队骨干张绪超、钟文昭、杨衿记、周清、杨学宁等也分别担任CSCO理事、常委、执委会委员及副秘书长、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席、CSCO青委会肺癌专业组长等重要学术组织任职。


硬件设施

研究所学科设置相对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研究所利用多种高端医学技术平台为患者服务,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高分辨率CT、高能量直线加速器、调强适形放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核磁共振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所设置床位522张,年住院量8100多人次,年手术1000余台次。在岗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共120余人。除了临床和医技科室,研究所拥有广东省科技厅立项支持建设的“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心实验室),开展国际先进的靶向分子诊断和研究,集肿瘤科学研究和临床分子预测功能于一身。肺癌研究所总体任务是构建科研支撑体系,建立转化医学检测项目,发挥科技辐射作用,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心实验室以多种分子分型技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库建设等主要技术手段,侧重肺癌的分子预警、预测、预防的临床应用研究。拥有ABIIon Proton二代基因组测序仪、QuantaStudio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仪、BioRad QX200 数字PCR仪、时间飞行质谱仪(MassArray)、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基因测序仪和实时定量PCR仪、荧光显微镜、分选型(BDAria II)和分析型流式细胞仪等先进分析技术平台,为临床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参考资料。



业务特点

多学科单病种管理的肺癌精准诊疗模式:具有胸外科、肺内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分子诊断等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外科有各种先进的手术模式包括胸腔镜微创手术。肺内科采用国际同步的标准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手段。放疗科的调强适形放疗能给肿瘤病灶最大的杀伤剂量同时保护正常组织。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在肺癌的当代分子分型技术建立和研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始终领先的诊断技术能力使得“分子肿瘤专家组”为核心的精准诊疗模式得到支持保证。汇集上述各个临床学科的专家意见,对肺癌患者进行全面分析权衡,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期,同时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循证医学的规范化诊治模式:依据国际肺癌临床指引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我国肺癌患者,这一模式已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所不仅最早引进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肺癌诊疗指南,吴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结合我国的患者的具体人口学及生物学特征制定出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堪称世界水平并为国内同行所引用的治疗规范。作为CSCO理事长,吴教授近年来不断引领CSCO肺癌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发布。治疗规范不断更新,为我国肺癌循证诊治的规范化模式建立发展提供保障。

3)先进的肺癌基因分型技术服务:不断研发并建立了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预测标志物分析技术,包括EGFR突变、ALK融合基因、ROS1融合基因、MET变异、KRAS突变检测方法。用于预测靶向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易瑞沙(Iressa)或特罗凯(Tarceva)、奥西替尼(Osimertinib)的疗效。建立了基于qPCR、FISH、IHC、MassArray、NGS等技术的多基因检测技术。建立的靶向药物耐药分子标记的检测将为临床患者的药物使用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方法。

4)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发展模式: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独特的个体化治疗评价体系,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针对每位肺癌患者,将根据其肿瘤的分子分型特征,个体行为状态、个体意愿等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每个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出具有国际水平又针对个体特点的靶向精准诊治方案,让每一个病人在中心得到最佳且先进的医疗照顾。

5)诊治及预防预测全方位的临床服务:未来工作重点不仅限于“治已病”,还要“治未病”。为肿瘤患者提供筛查、防癌体检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优质服务。目标是能够形成肺癌预防、治疗、康复、患癌或癌症复发风险评估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机构。

6)临床研究与转化性研究并重的学术体系:以临床研究为导向,促进本所临床用药和诊疗技术的先进性,可以很快和国际保持同步。目前本所已主持并开展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患者带来先进的新药治疗机会。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基础,不断将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测试转化应用于临床药物选择,提高了肺癌治疗疗效。


主要业绩:

1.国内首家“肺癌单病种多学科管理的精准诊疗模式”,实现了临床实践的精准化和规范化,10年来造福数万例肺癌患者,疗效显著,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达49个月,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

1)2003年,建立多学科单病种管理的肺癌精准诊疗模式:具有胸外科、肺内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分子诊断等多种肿瘤治疗手段。汇集各个临床学科的专家意见,对肺癌患者进行全面分析权衡,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期,同时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单病种精准诊疗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临床肿瘤学》等顶级杂志。获得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研究成果已被纳入我国、美国及全球的28个肺癌相关诊疗指南,使得每年全球30约万、我国约10万突变型肺癌患者获益。

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开展了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取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建立了我国肺癌的分子分型,包括EGFR突变型、ALK融合型、驱动基因谱分型等,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建立了EGFR突变型肺癌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由10个月提高到23个月。优化“个体化”方案为“精准”靶向治疗,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进一步提高到31个月。发现了时空异质性的EGFR靶向耐药新机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中位生存期进一步提高到39个月。

3)精准诊断研究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

基于MassARRAY质谱平台Iplex分析的肺癌基因谱检测试剂盒授权号ZL。201510311868.8 ;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谱的方法及试剂盒与应用.授权号ZL201310284388.X ;

检测肺癌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及试剂盒.专利授权号ZL201410784570.4。 

这些专利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对1万多例的肺癌患者进行了精准诊断和分子分型,指导了临床精准靶向治疗,延长了患者生存,提高了生活质量。

2.领衔国家肺癌医疗质控中心的建立与示范。

2014年04月25日,国家“卫计委肺癌质控中心”在北京成立。吴一龙、杨衿记分别担任国家卫计委肺癌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委员。在过去3年内建立了“国家级肺癌诊疗示范病房”,推动了我国肺癌诊疗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在肺癌诊疗质控的指标与具体办法、人才培养、规范示范、国家肺癌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研究所的多学科团队在肺癌的外科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分子诊断分型等方面在全国发挥了领衔和示范作用。

3.团结力量,攻坚克难,培养人才,成为一只国际有影响力的团队。

肺癌研究所(GLCI)团队连续10年唱响在WCLC、ASCO、ESMO、AACR、CSCO等肺癌主要国际会议,为国内肺癌领军团队之一,发扬了广东省卫生事业精神,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专业人才。

在2013-2017期间,肺癌研究所团队在国际肺癌学会理事会成员吴一龙教授的带领下,连续5年参加ASCO等国家会议,共接受邀请在会议主会场或分会场做口头报告数十人次,发表各类壁报100多次,获得ASCOIDEA奖学金项目8人次,获得国际肺癌研究学会、亚太肺癌大会等奖励数十次。这些会议的参与体现了研究所的团结和团队能力,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交流,锻炼了一批年轻医生和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4.本研究所团队还取得以下主要荣誉和成果:

与广州市医保局合作,在我国率先将EGFR靶向药物推动纳入医保项目,使得普通肺癌患者能够用的起非常昂贵的靶向药物,并优化了医疗资源配制。由于对全世界肺癌关于EGFR、ALK等分子靶向精准方案建立的贡献,吴一龙教授作为代表荣获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最高奖“Paul Bunn科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得了肺癌别放弃!越来越多中晚期患者都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生生不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靶点HER2打开精准医学新篇章!
赋能肺癌患者临床诊疗!CTONG2201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肺癌分子病理检测
北京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内科
基于中国国情:CSCO 首部指南正式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