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走乡村路,难忘昔日情

重走乡村路,难忘昔日情

        回顾七十年代农村办学的历史和艰辛

        今天我作为退休老教师随同湾里管理局教体办同志一起,参加在太平镇枫林村开展的“重走乡村路”主题党课活动,上午9点,我们来到了枫林小学,这里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步入社会、曾经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踏上这片土地,昔日的情景暮然回到眼前,顿时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七十年代初期,为了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根据上级要求,网点布局做到初小不出村,完小不出大队,初中不出公社。枫林大队11个自然村,那时总人口约1100左右,却开办6个教学点,1所完小,当初国家实行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师资问题就从当地初、高中毕业生中择优招一批青年到学校任教,戏称赤脚老师,拿的是大队或生产队工分,年终参加队里分红。我就是这样当上泥腿子赤脚老师的,直到1981年第一批民师选招,我才成为了公办教师,在枫林小学工作整整十五年,每天去学校上课要走六公里路(上午走一趟,下午走一趟),这十五年来累计行程不少于2700公里。1987年8月,我被调到太平中学任教,才离开家乡。现今我仍然记得,那个时候枫林只有1个公办教师,民办老师就有16个。

        教学点一般是二个自然村联办,只有坪水村较偏僻,单独办了一所。一二年级学生都在教学点读书,只有三四五年级学生才集中在大队中心小学读书。学生到大队上学的路程大概三四里路,坪水村高年级学生到大队读书要走八里路程,于是就安排学生在大队寄宿,住在当时的知青点房子里,一日三餐在大队食堂吃饭。到了八十年代,教学点逐步被撤销,所有村小学生都集中在枫林小学读书,学生最多时有260余人。

        七十年代学校风气很好,老师工作踏踏实实。那时作田苦呀,当老师比在田里干活轻松多,所以教书非常认真负责。学生学习也很刻苦,家长给子女灌输的思想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则是有望摆脱作田、脱离贫困的唯一出路,所以学生学习很用功。

        改革开放,随着大批农民向城镇迁徙,学校生源逐年流失,到了2016年,枫林小学已经没有学生了,只好关闭,现如今仅剩下空荡荡的校舍。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曾经朗朗书声的枫林小学再也不存在了,留给人们的只有历史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在华县柳溪学校的小学生活与教学路
【原创连载】4.1夫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驼乡风云》第六章:人生路上的大转折
乡村中那些叫人怀念的意像
夷陵评论||庆祝建党百年变迁专题:望西善《乡村学校百年变迁》
魔都各区一梯队公办小学全分析!
绵阳城区三所公办学校投入使用 又多了6000人能上公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